首頁 > 國學經典 > 詩詞名句 > 《古風·西上蓮花山》李白所作,表現了詩人對人民的關懷和對祖國的熱愛

《古風·西上蓮花山》李白所作,表現了詩人對人民的關懷和對祖國的熱愛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7.53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是繼屈原之後又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世譽爲“詩仙”。下面跟小編一起了解一下李白所作的《古風·西上蓮花山》吧。

盛唐氣象,孕育了一位狂傲不羈的詩人,他以超脫世俗的人性智慧,譜寫了盛唐的最強音。政治上的失意苦痛,鑄就了飄逸灑脫、傲岸不拘的詩仙和“痛飲狂歌空度日,飛揚跋扈爲誰雄”的酒仙。他就是爲人們所熟知的李白。

李白,既是寫詩的行家,也是佩劍的俠客;既是行走的遊俠,又是放蕩的浪子。要說唐代的第一旅遊達人,非李白莫屬。他的一生,絕大部分卻在漫遊中度過,遊歷遍跡了大半個中國。山水寄給了他靈感,也慰藉了他的心靈。他自己說:“我本楚狂人,鳳歌笑孔丘。手持綠玉杖,朝別黃鶴樓。五嶽巡山不去遠,一生好入名山遊。”此話不假,李白要是活到現在,在某些自媒體平臺開個直播,那流量想必也是槓槓的。

據資料記載,天寶十五年春,李白應汪倫(天寶年間曾爲涇縣令,隱居於桃花潭)、萬巨之請出遊涇西,具體地點有水西寺,落星潭,桃花潭,丹山、板壁山(又稱碧山)、龍門、黃山,後去秋浦。這年秋後李白又與夫人去廬山屏風疊隱居,十二月入永王軍。期間寫下了大量著名的詩篇,如我們所熟知的《贈汪倫》,還有一系列以“古風”爲題的五言詩,其中最著名的是《古風·西上蓮花山》。

《古風·西上蓮花山》

(唐代)李白

西上蓮花山,迢迢見明星。

素手把芙蓉,虛步躡太清。

霓裳曳廣帶,飄拂昇天行。

邀我登雲臺,高揖衛叔卿。

恍恍與之去,駕鴻凌紫冥。

俯視洛陽川,茫茫走胡兵。

流血塗野草,豺狼盡冠纓。

《古風·西上蓮花山》李白所作,表現了詩人對人民的關懷和對祖國的熱愛

李白說,西上華山的蓮花峯,遠遠地就看見了明星玉女。她手把蓮花,在空中輕輕地踩着雲朵走來了。身上雲霓般的衣裳拖着長長的帶子,在天空中飄拂着。她邀我登上雲臺,拜見了神仙衛叔卿。我覺得恍恍忽忽地與他們一起駕着鴻鵠,升上了天空。當我們飛至洛陽的上空時,俯首向下一看,只見在洛陽川中到處都是胡兵。洛陽附近百姓的屍體縱橫,鮮血染紅了野草,而豺狼們個個都戴着官帽在慶賀勝利呢!

李白《古風》系列共五十九首,“西上蓮花山”是第十九首。詩中借遊仙的幻想登上蓮花山,月白風清,駕霧凌雲而步於太清之上,仙人引導,仙女伴隨,就在幻遊這個廣闊自由的仙界時,詩人俯視人間,只見“茫茫走胡兵,流血塗野草,豺狼盡冠纓”,表現了詩人對人民的關懷和對祖國的熱愛。詩人將浪漫主義與現實主義結合起來,以浪漫主義表現理想,以現實主義描述現實,末尾不著一字評論,而詩人的悲憤與不平自見。

首二句“西上蓮花山,迢迢見明星。”展現了一個蓮峯插天、明星閃爍的神話世界。玉女的纖纖素手拈着粉紅的芙蓉,凌空而行,遊於高高的太清,雪白的霓裳曳着寬廣的長帶,迎風飄舉,升向天際。詩人用神奇的彩筆,繪出了一幅優雅縹緲的神女飛天圖。

《古風·西上蓮花山》李白所作,表現了詩人對人民的關懷和對祖國的熱愛 第2張

接着“素手把芙蓉,虛步躡太清。霓裳曳廣帶,飄拂昇天行。”四句寫仙女昇天。仙女們潔白的玉手,拿着美麗的蓮花,那彩虹般的衣裳拖着長長的飄帶,凌空而行,飄然升上天庭。在詩人眼中,神仙世界是如此純淨美好,仙女的生活是如此自由自在,這正是詩人所向往的理想境界,於是加強了遠離塵世、遨遊仙境的願望。

接着“邀我登雲臺,高揖衛叔卿。恍恍與之去,駕鴻凌紫冥。”四句,寫美麗的仙女邀請詩人來到上冠景雲、下通地脈的雲臺峯,與仙人衛叔卿長揖見禮,同遊紫冥。據《神仙傳》載,衛叔卿是漢代中山人,服雲母成仙,曾乘雲車、駕白鹿從天而下見漢武帝,不料武帝竟以臣下相待,遂大失所望而離去。後來漢武帝懊悔,派人尋訪,見他在華山與人博戲。

詩人此處用衛叔卿之典,既切華山的神仙故事,又暗寓自己的遭遇。天寶元年,李白奉詔入京供奉翰林,終因不肯“摧眉折腰事權貴”(《夢遊天姥吟留別》),遭讒出京。共同的遭遇,使詩人與衛叔卿結爲知音,恍恍惚惚間隨之飛昇太空,駕鴻遨遊紫冥,擺脫現實中的一切煩惱,飄然世外。

《古風·西上蓮花山》李白所作,表現了詩人對人民的關懷和對祖國的熱愛 第3張

最後“俯視洛陽川,茫茫走胡兵。流血塗野草,豺狼盡冠纓。”四句,詩人從高空俯視洛陽地面,從描寫仙境轉向描寫人間,他看到了一幅幅令人痛心的畫面:殘暴橫行的胡兵在奔竄;人民被殺戮,屍首橫陳,鮮血染紅了野草;豺狼一樣的僞官們峨冠博帶,耀武揚威,得意洋洋,彈冠相慶。

統觀全詩,詩人的思想感情表現得比較複雜,既有渴望超脫塵世、追求自由的理想生活的一面;又有正視現實,憎恨安史叛軍,關切祖國前途命運,同情人民悲慘遭遇的一面。詩人思想感情上的這種矛盾,是通過美妙的神仙境界和嚴酷的社會現實這兩種情景的強烈對比表現出來的。而通過這種對比,就更加突出地表現出詩人的憂患意識。

不是嗎?即使當他“駕鴻凌紫冥”——正沉浸在自由的理想境界的時候,也沒有忘記“俯視洛陽川”,忘記多災多難的祖國和人民。所以這首詩的思想基調,同他的許多優秀詩篇一樣,還是愛國愛民的。所以,後世對這首詩評價很高。明代文學家、吳中四才子之一的徐禎卿評價說: “此篇刺玄宗也。此詩前半篇皆遊仙之詞。”清初學者、文學家奚祿詒則評價說: “只是悼長安之亂,不甚重仙耳。”清代學者陳沆在他所著的《詩比興箋》中評價說:“皆遁世避亂之詞,託之遊仙也。”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