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學經典 > 古文名著 > 清代老年養生專著《老老恆言》:卷五·上品三十六 全文

清代老年養生專著《老老恆言》:卷五·上品三十六 全文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5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老老恆言》作者曹廷棟,爲清朝秀才,共五卷,是老年養生的專著,周作人對其評價甚高,稱是可以作爲六十壽禮的好書。其最佳刻本爲清乾隆三十八年曹廷棟的自刻本。那麼下面本站小編就爲大家帶來關於卷五·上品三十六的詳細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蓮肉粥(《聖惠方》:補中強志。按兼養神益脾固精,除百疾,去皮心,用鮮者煮粥更佳;幹者如經火焙,肉即僵,煮不能料。或去磨粉加入,汀蓮勝建蓮,皮薄而肉實。)

藕粥《慈山參入》:治熱渴止泄,開胃消食,散留血,久服令人心歡。磨粉調食,味極淡,切片煮粥,甘而且香。《凡物製法異》“能移其氣味”,類如此。

荷鼻粥《慈山參入》:荷鼻即葉蒂,生髮元氣,助脾胃,止渴止痢固精,連莖葉用亦可。色青形仰,其中空,得震卦之象。珍珠囊煎湯燒飯和藥,治脾,以之煮粥,香清佳絕。

芡實粥《湯液本草》:“益精強志,聰耳明目。”按兼治溼痹,腰脊膝痛,小便不禁,遺精白濁。有粳、糯二種,性同,入粥俱須料煮,鮮者佳。楊雄《方言》曰:“南楚謂之'雞頭’。”

薏苡粥《廣濟方》:“治久風溼痹。”又《三福丹書》:“補脾益胃。”按兼治盤急拘攣,理腳氣,消水腫。張師正《倦遊錄》雲:“辛稼軒患疝,用薏珠東壁土炒服,即愈。”乃上品養心藥。

扁豆粥(《延年祕旨》:“和中補五臟。”按兼消暑除溼解毒,久服發不白。莢有青、紫二色,皮有黑、白、赤、斑四色:白者溫,黑者冷,赤斑者平。入粥去皮,用幹者佳,鮮者味少淡。)

御米粥(《開寶本草》:“治丹石發動,不下飲食,和竹瀝入粥。”按即“罌粟子”,《花譜》名“麗春花”。兼行風氣,逐邪熱,治反胃痰滯瀉痢,潤燥固精。水研濾漿入粥,極香滑。)

清代老年養生專著《老老恆言》:卷五·上品三十六 全文

姜粥(《本草綱目》:“溫中,辟惡氣。”又,《手集方》:“搗汁煮粥,治反胃。”按兼散風寒,通神明,取效甚多。《朱子語錄》:有“秋姜夭人天年”之語,治疾勿泥。《春秋運鬥樞》曰:“璇星散而爲姜。”)

香稻葉粥《慈山參入》:按各方書,俱燒灰淋汁用,惟《摘元妙方》,糯稻葉煎露一宿,治白濁。《綱目》謂氣味辛熱,恐未然。以之煮粥,味薄而香清,薄能利水,香能開胃。

絲瓜葉粥《慈山參入》:絲瓜性清寒,除熱利腸,涼血解毒。葉性相類,瓜長而細,名“馬鞭瓜”,其葉不堪用;瓜短而肥,名“丁香瓜”,其葉煮粥香美。拭去毛,或薑汁洗。

桑芽粥(《山居清供》:“止渴明目。”按兼利五臟,通關節,治勞熱,止汗。《字說》雲:“桑爲東方神木。”煮粥用初生細芽,苞含未吐者,氣香而味甘。《吳地誌》:“焙乾代茶,生津清肝火。”)

胡桃粥(《海止方》:“治陽虛腰痛,石淋五痔。”按兼潤肌膚,黑鬚發,利小便,止寒嗽,溫肺潤腸。去皮研膏,水攪濾汁,米熟後加入。多煮生油氣,或加杜仲、茴香,治腰痛。)

杏仁粥(《食醫心鏡》:“治五痔下血。”按兼治風熱咳嗽,潤燥。出關西者名“馬旦”,味甘尤美。去皮尖,水研濾汁,煮粥微加冰糖。《野人閒話》雲:“每日晨起,以七枚嚼,益老人。”)

胡麻粥(《錦囊祕錄》:“養肺耐飢耐渴。”按胡麻即芝麻,《廣雅》名“藤宏”。堅盤骨,明耳目,止心驚,治百病。烏色者名“巨勝”,仙經所重。栗色者香卻過之,炒研加水,濾汁入粥。)

松仁粥(《綱目》方:“潤心肺,調大腸。”按兼治骨節風,散水氣寒氣,肥五藏,溫腸胃。取潔白者,研膏入粥。色微黃,即有油氣,不堪用。《列仙傳》雲:“ 好食鬆實,體毛數寸。”)

菊苗粥(《天寶單方》:“清頭目。”按兼除胸中煩熱,去風眩,安腸胃。《花譜》曰:“莖紫,其葉味甘者可食。”甘者名“苦薏”,不可用。苗乃發生之氣,聚於上,故尤以清頭目有效。)

菊花粥《慈山參入》:養肝血,悅顏色,清風眩,除熱解渴明目。其種以百計,《花譜》曰:“野生單瓣。”色白開小花者良,黃者次之,點茶亦佳;煮粥去蒂,曬乾磨粉和入。

梅花粥(《採珍集》:“綠萼花瓣,雪水煮粥,解熱毒。”按兼治諸瘡毒。梅花凌寒而綻,將春而芳,得造物生氣之先;香帶辣性,非純寒。粥熟加入,略沸。《埤雅》曰:“梅入北方變杏。”)

佛手柑粥(《宦遊日札》:“閩人以佛手柑作菹,並煮粥,香清開胃。”按其皮辛,其肉甘而微苦;甘可和中,辛可須氣,治心胃痛宜之。陳者尤良,入粥用鮮者,勿久煮。)

百合粥(《綱目》方:“潤肺調中。”按兼治熱咳、腳氣。嵇含《草木狀》雲:“花白葉闊爲百合,花紅葉尖爲卷丹,卷丹不入藥。”竊意花葉雖異,形相類而味不相遠,性非迥別。)

砂仁粥(《拾便良方》:“治漚吐,腹中虛痛。”按兼治上氣咳逆、脹痞,醒脾、通滯氣,散寒飲,溫腎肝,炒去翳。研末點入粥,其性潤燥。韓懋《醫通》曰:“腎惡燥心辛潤之。”)

清代老年養生專著《老老恆言》:卷五·上品三十六 全文 第2張

五加芽粥(《家寶方》:“明目止渴。”按《本草》:“五加根皮效頗多。”又云:“其葉作蔬,去皮膚風溼,嫩芽焙乾代茶,清咽喉,作粥色碧香清,效同。”馬蜀《異物志》,名“文章草”。)

枸杞葉粥(《傳信方》:“治五勞七傷,豉汁和米煮。”按兼治上焦客熱,周痹風溼,明目安神。味甘氣涼,與根皮及子,性少別。《筆談》雲:“陝西極連生者,大合抱,摘葉代茶。”)

枇杷葉粥(《枕中記》:“療熱嗽,以蜜水塗炙,煮粥去葉食。”按兼降氣止渴,清暑毒。凡用擇經霜老葉,拭去毛,甘草湯洗淨,或用薑汁炙黃,肺病可代茶飲。)

茗粥《保生集要》:“化痰消食,濃煎入粥。”按兼治瘧痢,加姜。《茶經》曰:“名有五:一茶,二檟[jiǎ檟〈古〉指茶樹],三莈[mò一種中藥草],四茗,五荈[chuǎn茶的老葉,即粗茶]。”《茶譜》曰:“早採爲茶,晚採爲茗。”《丹鉛錄》:“茶即古'荼’字”,《詩》“誰謂荼苦”是也。

蘇葉粥《慈山參入》:按《綱目》:“用以煮飯,行氣解肌,入粥功同。”按此乃發表散風寒之品,亦能消痰和血止痛,背面皆紫此佳。《日華子本草》:謂能補中益氣。竊恐未然。)

蘇子粥(《簡便方》:“治上氣咳逆。”又《濟生方》:“加麻子仁,順氣順腸。”按兼消痰潤肺。《藥性本草》曰:“長食蘇子粥,令人肥白身香。”《丹房鏡源》曰:“蘇子油能柔五金八石。”)

霍香粥(《醫餘錄》:“散暑氣辟惡氣。”按兼治脾胃,吐逆霍亂,心腹痛,開胃進食。《交廣雜誌》謂霍香木本。《金樓子言》:“五香共是一木,葉爲霍香。”入粥用南方草本,鮮者佳。)

薄荷粥《醫餘錄》:“通關格利咽喉,令人口香。”按兼止痰嗽,治頭痛腦風,發汗,消食,下氣,去舌胎。《綱目》雲:“煎湯煮飯,能去熱,煮粥尤妥。”揚雄《甘泉賦》作茇[bá草木的根]葀[kuò薄荷〔菝葀〕]。

松葉粥(《聖惠方》:“細切煮汁作粥,輕身益氣。”按兼治風溼瘡,安五藏,生毛髮,守中耐飢。或搗汁澄粉曝幹,點入粥。《字說》雲:“松柏爲百木之長,鬆猶公也,柏猶伯也。”)

柏葉粥(《遵生八箋》:“神仙服餌。”按兼治漚血、便血,下痢煩滿。用側柏葉,隨四時方向採之,搗汁澄粉入粥。《本草衍義》雲:“柏木西指,得金之正氣,陰木而有貞德者。”)

花椒粥(《食療本草》:“治口瘡。”又《千金翼》:“治下痢腰腹冷,加炒麪煮粥。”按兼溫中暖腎,除溼,止腹痛。用開口者,閉口有毒。馬蜀《異物志》:“出四川清溪縣者良。”香氣亦別。)

慄粥(《綱目》方:“補腎氣,益腰腳,同米煮。”按兼開胃、活血。潤沙收之,入夏如新。梵書名“篤迦”,其扁者曰“慄楔”,活血尤良。《經驗方》:“每早細嚼風乾慄,豬腎粥助之,補腎效。)

綠豆粥(《普濟方》:“治消渴飲水。”又《綱目》方:“解熱毒。”按兼利小便,厚腸胃,清暑下氣,皮寒肉平。用須連皮,先煮汁,去豆下米煮。《夷堅志》雲:“解附子毒。”)

鹿尾粥《慈山參入》:鹿尾,關東風乾者佳,去脂膜,中有凝血,如嫩肝,爲食物珍品。碎切煮粥,清而不膩,香有別韻。大補虛損,蓋陽氣聚於角,陰血會於尾。)

燕窩粥(《醫學述》:“養肺化痰止嗽,補而不滯,煮粥淡食有效。”按《本草》不載,《泉南雜記》採入,亦不能確辨是何物。色白治肺,質清化痰,味淡利水,此其明驗。)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