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學經典 > 古文名著 > 本草綱目·第八卷·草部·附子具體內容是什麼?

本草綱目·第八卷·草部·附子具體內容是什麼?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6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本草綱目》是明代傑出醫藥學家李時珍撰寫的中醫典籍,共52卷。下面本站小編給大家帶來了相關內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此書採用“目隨綱舉”編寫體例,故以“綱目”名書。以《證類本草》爲藍本加以變革。全書共190多萬字,載有藥物1892種,收集醫方11096個,繪製精美插圖1160幅,分爲16部、60類。是作者在繼承和總結以前本草學成就的基礎上,結合作者長期學習、採訪所積累的大量藥學知識,經過實踐和鑽研,歷時數十年而編成的一部鉅著。書中不僅考正了過去本草學中的若干錯誤,綜合了大量科學資料,提出了較科學的藥物分類方法,融入先進的生物進化思想,並反映了豐富的臨牀實踐。本書也是一部具有世界性影響的博物學著作。

本草綱目·第八卷·草部·附子

本草綱目·第八卷·草部·附子具體內容是什麼?

【釋名】

其母稱烏頭。

【集解】

[時珍說]烏頭有兩種:出於彰明者即附子之母,今人稱之爲川烏頭。春末生子,故稱春天採的爲烏頭。冬天則生子已成,今人稱之爲草烏頭。汁煎爲射罔。

【氣味】

辛,溫,大毒。

【主治】

風寒咳逆邪氣,溫中,寒溼踵,拘攣膝痛,不能行步,破腫硬積聚血瘕,金瘡。腰脊風寒,腳疼冷弱,心腹冷痛,霍亂轉筋,下痢赤白,強陰,堅肌骨,又墮胎,爲百藥長。溫暖脾胃,除脾溼腎寒,補下焦之陽虛。除臟腑沉寒,三陽厥逆,溼淫腹痛,胃寒蛔動,治經閉,補虛散壅。督脈爲病,脊強而厥。治三陰傷寒,陰毒寒疝,中寒中風,痰厥氣厥,癲癇,小兒慢驚,風溼麻痹,腫滿腳氣,頭風,腎厥頭痛,暴瀉脫陽,久痢脾泄,寒瘧瘴氣,久病嘔噦,反胃噎膈,癰疽不斂,久漏冷瘡。合蔥涕,塞耳治聾。

烏頭(即附子母)〔主治〕諸風,風痹血痹,半身不遂,除寒冷,溫養臟腑,肝風虛。助陽退陰,功同附子而稍緩。

【發明】

[虞摶說]附子稟賦雄壯之質,有斬關奪將之氣。能引補氣藥行十二經,以追復散失之元陽;引補血藥入血分,以滋養不足之真陰;引發散藥開腠理,以驅逐在表之風寒;引溫暖藥達下焦,以祛除在裏之冷溼。[震亨說]氣虛甚熱,宜少用附子,可用參、耆。胖人多溼,也適宜加少量烏、附以運行經脈。附子走而不守,取其健悍走下之性,以行地黃之滯,極效。[時珍說]烏、附爲毒藥,非危病不用,補藥中少加引導,其功甚好。

本草綱目·第八卷·草部·附子具體內容是什麼? 第2張

【附方】

1. 少陰傷寒,初得二三日,脈微細,但昏昏欲睡,小便白色。用麻黃去節二兩、甘草炙二兩、附子炮,去皮一枚,水七升。先煮麻黃去沫,再加入其餘二藥,煮汁成三升,分作三次服下。令病人發微汗。

2. 少陰發熱,少陰病初得,反發熱而脈沉。用麻黃去節二兩、附子炮去皮一枚、細辛二兩,水一斗。先煮麻黃去沫,再加入其餘二藥,煮汁成三成,分作三次服下。令病人發微汗。

3. 少陰下利,下利清谷,裏寒外熱,手足厥逆,脈微欲絕。身不惡寒,反而面赤,或腹痛,或乾嘔,或咽痛。用大附子一個去皮,切成片、甘草炙二兩、乾薑三兩,加水三升,煮成一升,分兩次溫服,脈出現即愈。面赤,加蔥九根;腹痛,加芍藥二兩;乾嘔,加生薑二兩;咽痛,加桔梗一兩;利止,而脈不出,加人蔘二兩。

4. 中風厥昏,口眼歪斜。用生川烏頭、生附子,都去掉皮臍,各取半兩,生南星一兩,生木香二錢五分。混合,每取五錢,加生薑十片、水二碗。

5. 口眼歪斜,語音蹇澀,步履不正。用川烏頭去皮臍,五靈脂各五兩,共研末,加龍腦、麝香溫酒送下。日服三次。服至五七丸,便覺手能擡動,腳能移步,吃至十丸,可以梳頭。

6. 風寒痹麻。用香白米煮粥一碗,加入生川烏頭末四錢,慢熬適當,下薑汁一匙、蜜三大匙,空腹服下。或加薏苡末二錢亦可。

7. 小兒抽筋,涎壅厥逆。用生川烏頭去皮臍一兩、全蠍十個去尾,分作三次服,每服用水一碗、姜七片煎藥飲下。

8. 小兒囟陷。用烏頭附子生,去皮臍二錢、雄黃八分,共研末。以蔥根搗和做餅貼陷處。

9. 腳氣腫痛。用黑附子一個生,去皮臍,研末,加生薑汁調成膏塗腫痛處。藥幹再塗,到腫消爲止。

10. 多年頭痛。用川烏頭、天南星,等分爲末,蔥汁調塗太陽穴。

11. 耳鳴不止。用烏頭燒作灰、菖蒲,等分爲末,棉花裹着塞耳內。一天換藥兩次。

12. 牙齒疼痛。用附子一兩燒灰、枯礬一分,共研末,擦牙。又一方:川烏頭、川附子,生研麪糊成丸子,如小豆大。每次以棉包一丸咬口中,又一方:用炮附子末納牙孔中,痛乃止。虛寒腰痛。用鹿茸去毛,酥炙微黃、附子炮,去皮臍各二兩,鹽花三分,共研末,加棗肉和丸,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服,溫酒送下。

13. 寒熱瘧疾。用附子一枚重五錢者,裹在面中火煨,然後去面,加人蔘、丹砂各一錢,共研末,加煉蜜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二十丸,未發病前連進三服。如藥效果顯著,則有嘔吐現象或身體有麻木感覺,否則次日須再次服藥。

14. 水泄久痢。用川烏頭二枚,一枚生用,另一枚以黑豆半合同煮熟,一起研爲丸,如綠豆大。每服五丸,黃連湯送下。

15. 陽虛吐血。用生地黃一斤,搗成汁,加酒少許。另以熟附子一兩半,去皮臍,切成片,放入地黃汁內,石器中煮成膏,取出附片焙乾,同山藥三兩研末,再以膏調末成爲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服,米湯送下。

16. 月經不調。用熟附子去皮、當歸等分。每服三錢,水煎服。

17. 癰疽腫毒。用川烏頭炒、黃檗炒各一兩,研末唾液調塗患處。留頭。藥幹則以淘米水潤溼。

18. 疔瘡腫痛。用醋和附子末塗患處。藥幹再塗。

19. 手足凍裂。用附子去皮,研末,以水、面調塗,效果顯著。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