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學經典 > 古文名著 > 聊齋志異 王司馬篇原文是什麼?該怎麼理解呢?

聊齋志異 王司馬篇原文是什麼?該怎麼理解呢?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5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聊齋志異 王司馬篇原文是什麼?該怎麼理解呢?

聊齋志異《王司馬》原文

新城王大司馬霽宇鎮北邊時[1],常使匠人鑄一大桿刀[2],闊盈尺,重百鈞[13]。每按邊[3],輒使四人扛之。鹵簿所止[4],則置地上,故今北人捉之 人力撼不可少動。司馬陰以桐木依樣爲刀,寬狹大小無異,貼以銀箔[5],時 於馬上舞動。諸部落望見,無不震驚。又於邊外埋葦薄爲界[6],橫斜十餘里。 狀若藩籬[14],揚言曰:“此吾長城也。”北兵至,悉拔而火[15]之。司馬又置之。 既而三火,乃以炮石伏機其下[7],北兵焚薄,藥石盡發,死傷甚衆。既遁去, 司馬設薄如前。北兵遙望皆卻走,以故帖服若神。

聊齋志異 王司馬篇原文是什麼?該怎麼理解呢? 第2張

後司馬乞骸歸,塞上覆警。 召再起,司馬時年八十有[16]三,力疾陛辭[8]。上慰之曰:“但煩卿臥治耳[9]。” 於是司馬復至邊。每止處,輒臥幛中[10]。北人聞司馬至,皆不信,因假議和,將驗真僞。啓簾,見司馬坦臥[11],皆望榻伏拜,撟舌而退[12]。

聊齋志異《王司馬》翻譯

新城的王大司馬名叫霽宇,在鎮守北方邊關時,曾經叫匠人鑄造了把長杆大刀。刀寬超過一尺,重百鈞。每次到邊防上巡察時,就派四名兵士扛着這把大刀。他的儀仗隨從到了那裏,就把大刀放在那裏的地上,故意讓北邊的人去提。他們用力去搖撼,大刀卻一動不動。王司馬暗中用桐木照着鐵刀的樣子做了一把木刀,寬窄大小一模一樣,用銀箔貼在刀上,時常騎在馬上舞動大刀;北邊各個部落的遠遠見了,沒有不吃驚駭怕的。王司馬又叫人在防線的外邊埋上葦箔作爲界牆,橫向十餘里長。形狀好像籬笆牆一樣,故意散佈說:“這就是我的長城。”北邊的敵兵把葦箔全部拔掉放火燒了。王司馬又命人設置上籬牆。接連燒了三次以後,他就叫人在葦籬下埋上火藥石塊設上引信。北方兵又來焚燒葦牆,火藥石塊猛然爆炸,北兵死傷很多。北兵逃走之後,王大司馬又像以前那樣設置上葦箔牆,北兵遠遠地望見就退走了。因此對王司馬服服帖帖,敬若神明。

後來王司馬退休回家了,邊塞上又有敵兵侵犯的警報,朝廷召他再去鎮守邊塞。王司馬這時已經八十三歲了。他極力支撐着病弱的身體進宮向皇帝當面辭行。皇帝勸慰他說:“只是勞你躺着處理邊防事務罷了。”於是王司馬又到了邊塞。每到一處,就躺在軍中的營帳之中。北人聽說王司馬來了,都不相信。因而藉着議和的名義。要來驗證一下消息的真假。掀開簾子,見王司馬神氣安閒地躺在牀上,就都向着牀跪倒拜見,吃驚地退出去了。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