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學經典 > 古文名著 > 孔子的這10句話,你都理解錯了

孔子的這10句話,你都理解錯了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3.0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唯女子與小人爲難養也

誤解:這句話出自《論語·陽貨》,一般在感情上受過傷害的男人比較喜歡用“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這半句話來憂傷感懷,堅決不承認自己的錯誤。

但是,卻沒有幾個男人能說出後半句:“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

小編表示,這句話並非歧視女性,孔子也並非男尊女卑的始作俑者。

真相:要理解這句話首先得理解“小人”這個概念,《論語》中一共二十三章出現了二十四次“小人”,這些“小人”其實絕大多數可以理解爲平民百姓或者庶民,這是相對大人和士階層的另外一個階層。

而此處的“養”字,則指的是相處的意思。

所以,全文“唯女子與小人爲難養也,近之則不孫,遠之則怨”講述的是相處之道,大概意思是:

如果站在男性的角度來說,與女子的關係很難處理好;

站在官員的角度來說,與平民百姓的關係很難處理好。

因爲與他們過分接近了他們就不知道謙遜,過分疏遠了就會怨恨。

很多人理解古文都會按照現代字面上的意思來理解,又或者爲了論證自己的觀點而斷章取義,譬如:

人不爲己,天誅地滅(出自《孟子·盡心上》),其中的“爲”字有兩種讀音,但是正確的讀法是第二聲,這裏的“爲”是動詞。

句意爲人如果不修習自己的德行,那麼天理難容,朽木不可雕也,而並非討伐人類的趨利性。

孔子的這10句話,你都理解錯了

以德報怨

誤解:這句話出自出自《論語·憲問》,大家常常用這句話去勸人放下,殊不知“以德抱怨”只是一句設問,並不是結論。

孔老先生是極力反對打完左臉把右臉也伸過去的感化做法的。

真相:《論語》裏的原文是:或曰“以德報怨,何如?”

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孔子的一個弟子問他說:老師,別人打我了,我不打他,我反而要對他好,用我的道德和教養羞死他,讓他悔悟,好不好?”

孔子就說:“你以德報怨,那“何以報德”,別人以德來待你的時候,你才需要以德來回報別人;可是現在別人打了你,你就應該“以直報怨”。

以正直的態度去對待人,不卑不亢,事情該咋辦咋辦,以一個正確客觀的態度去解決。

同樣被人誤解的名句還有“相濡以沫”,多少人借這個詞表達情感,卻不知原句是“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真可謂是南轅北轍。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誤解:這句話出自《論語·秦伯》,一般人將“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這句話理解爲國家統治人民,指使驅趕他們去做事就行了,不要讓他們明白他們在做什麼。

這句話在現在看來,絕對很明顯就是封建統治階級幾千年來一直在玩弄的愚民權術,小老百姓嘛,讓他們知道那麼多幹什麼?

最好都是昏昏噩噩,只知道照着我們的意思去庸庸碌碌一輩子,這句訓誡不可謂不惡毒,它被千百年來中國的大小封建統治者奉爲至寶。

但問題來了,這樣的一條愚民之術,真是孔子這位致力於教化人民的教育家的本意嗎?

真相:我們知道,在春秋時代的文章是沒有標點符號的,後人要研讀那時侯的文章,便要再經過一個“句讀”的過程。

即是根據上下文意思自己在句子的適當地方加上標點和停頓,這樣才能得出一句句意通順而連貫的話。

我們結合上下文的語境,很容易就能得出這句話正確的分句方法:

“子曰: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孔子的整句話就是說,詩、禮、樂這三樣東西是教育民衆的基礎,一定要抓好,如果人民掌握了詩禮樂,好,讓他們自由發揮,如果人民還玩不來這些東東,我們就要去教化他們,讓他們知道和明白這些東西。

你看,這纔是“有教無類”的大教育家孔老先生的本意嘛。

斷句的重要性大家都懂,舉以下二例再次強調:

“一男子揚言要整成都教授,成都教授紛紛搬家”,

“草帽路飛說要當上海賊王,上海居民加緊防盜”。

孔子的這10句話,你都理解錯了 第2張

父母在,不遠遊

誤解:這句話出自《論語·里仁》,不知道有多少父母現在還抱有孩子一定要待在父母近旁的思想,這種做法連孔子都不同意。

真相:原文是: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

父母年邁在世,儘量不長期在外地。

不得已,必須告訴父母去哪裏,爲什麼去,什麼時候回來。並安排好父母的供養。

對孔子而言,父母健在時,子女的義務,便是在家陪伴父母,與父母共同生活。

如果子女出遠門而又沒有一定的去處,那麼父母的牽掛之情勢必更甚,所以孔子特別強調“遊必有方”,重點是對父母盡責。

但又不反對一個人在有了正當明確的目標時外出奮鬥。

愚不可及

誤解:“愚不可及”出自《論語·公冶長》,是我們生活中常用的一個成語,形容一個人的愚蠢到了極點,別人都趕不上。

但孔子口中的“愚不可及”卻並非是這個意思。

真相:我們來看原句

子曰:“甯武子邦有道則知,邦無道則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這句話什麼意思呢?

原來這是孔老夫子在稱讚一個叫甯武子的人,他說:“甯武子在世道清明的時候就展示自己的才華,做一名智者;世道渾濁的時候就裝傻,做一個愚者。

做智者是簡單的,大家都能做到,但是能裝傻,這是一種高明的舉動,卻是很少有人能做到的啊。”

甯武子是春秋時期衛國很有名的大夫,經歷諸多變故,但甯武子卻能夠安然無恙地做兩朝元老。

孔子很佩服他這種明哲保身的處事方式,於是用“愚不可及”這四個字給他以高度評價。下次再有人說你愚不可及,你就笑着給他講這個故事。

孔子的這10句話,你都理解錯了 第3張

老而不死,是爲賊

誤解:這句話出自《論語·憲問》,很多不願贍養老人的不孝子女會說出這種話來,也有人用這種話去形容一些精明奸詐的老人。那麼,孔子的意思是什麼呢?

真相:此句原話是“幼而不孫弟,長而無述焉,老而不死,是爲賊。”

大意是說:“年幼時不懂得孝順父母、友愛兄長,長大後又沒有什麼值得稱道的成就,年老了還遲遲不死,這樣的人簡直就是世上的禍害。”

用網友們的話來表示就是:不是老人變壞了,而是壞人變老了!

試想孔子如此注重“孝悌之義”的人怎麼可能說出那種被千夫所指的話來,自古最淒涼者,莫過於英雄末路,美人遲暮。

一句“廉頗老矣,尚能飯否?”讓多少人唏噓不已。

孔子的這10句話,你都理解錯了 第4張

言必信,行必果

誤解:這句話出自《論語·子路第十三》,多數人將這句話作爲君子之道,尤其是商人之道,但其實與孔子的想法相左。

這句話字面上的理解一般都沒有錯誤,但大家卻都不知道這句話還有下半句:“硜硜然小人哉”。

真相:後半句的意思就是:固執的庸士就是這樣子。

庸者,庸言庸行之庸,作平常義。“

硜(keng)硜然”形容淺薄而固執。

因此孟子同學直接就說: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義所在。“惟義所在”——只要合乎道義。

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

誤解:“三十而立”這句話出自《論語·爲政》,全文是“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一般人都將文中的“立”理解爲成家立業。

十一長假又要到了,想必不少父母要拿出這句話來說事兒,下面小編來告訴你真相是什麼。

真相:孔子還說過:“立於禮。”(《論語·泰伯》)

又說:“不知禮,無以立也。”(《論語·堯曰》)

所以孔子說他“三十而立”,是指他這個時候懂得禮,言行都很得當。

所以立的不是事業、不是家庭,立的是人自己。

這是一種自我的覺醒,是人格的獨立,是自我把握自我相信的起始。所以以後再有人用這句話逼婚,你都可以噎回去了。

孔子的這10句話,你都理解錯了 第5張

學而優則仕

誤解:這句話出自《論語·子張》,多少中國父母將這句話視爲家訓:

“你好好讀書,將來才能考上公務員!”

“讀好書纔能有好仕途!”

“讀書就是爲了做官!”這些理解都不對。

真相:這句話的原話是“子夏曰: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

意思是事情做好了,可以總結經驗,從中學習,取得進步;學習學好了,就可以把這些知識應用到日常做事中。

“優”指的是悠閒,學有餘力。

孔子說過,“學而時習之”,“習”不是複習,而是演習,實習的意思。

出仕就是“時習之”的途徑之一,也就是把所學的、所修的東西應用到從政的實踐之中,但是,修身學習是無止境的,從政可以更好地修身,也可以更好地推行仁道。

所以這句話講的是實踐和理論的辯證關係。

孔子的這10句話,你都理解錯了 第6張

知者樂水,仁者樂山

誤解:這句話出自《論語·雍也》,全文是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我們現在所翻譯的,把“知”(智)和“仁”分開來說,說什麼智慧的人喜歡水,仁義的人喜歡山,智慧的人好動,仁義的人好靜;智慧的人快樂,仁義的人長壽。

真相:這句其實是互文見義。

其實原意是:“仁智者樂山水,仁智者動靜相融,仁智者樂而壽。”

多少人還在洋洋得意:我喜歡看海,所以我是智者咯?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