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學經典 > 古文名著 > 《望溪先生文集》的作者是誰?主要內容是什麼?

《望溪先生文集》的作者是誰?主要內容是什麼?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1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望溪先生文集》是一部清代文別集。方苞著。方苞文集,最早由其門人王兆符在雍正元年(1723)輯集,未刊行。此後友人顧琮亦輯集方苞文另爲一集,時在乾隆五年(1740),亦未刊行。乾隆十一年(1746),方苞另一門人程崟又合王、顧二家所編文集,增加一些近稿,輯成《望溪先生文偶抄》,不分卷,以文體爲序,收文280餘篇,由方氏抗希堂刊印。因刻印過程中,編者或有增刪,故傳本收文小有出入,在381篇至384篇之間。嘉慶十七年(1812),抗希堂又刊《方望溪先生文外集》1卷,由方苞曾孫方傳貴所輯,收文52篇,與前集間有重複。上述兩種集子均收入《抗希堂十六種》。此外尚有《方望溪未刻集》、《方望溪逸集》、《望溪奏議》等。咸豐元年(1851),戴鈞衡重新整理方苞文集,即以《望溪先生文偶抄》爲底本,另輯方傳貴所編《方望溪先生文外集》及其他輯本《奏議》、遺文佚詩等,合成《望溪先生集外文》10卷,隨後又補編《望溪集外文補遺》2卷,後附蘇惇元所撰年譜2卷、《望溪文編年目》1卷,此即咸豐元年至二年(1851-1852)所刊《望溪先生文集》。1983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劉季高校點《方苞集》,納入《中國古典文學叢書》,分上、下二冊,全書即用戴鈞衡整理本爲底本。此外,戴編本還有清末江寧書局刻本、《四部叢刊》影印本,《四部備要》 排印本等。戴編本問世以後,光緒二十九年(1903)又出現孫葆田 《山淵閣叢刊》本 《望溪文集補遺》1卷; 民國十八年 (1929),劉聲木又輯 《直介堂叢刻初編》本 《望溪文集再續補遺》4卷、《三續補遺》3卷,二本皆有參考價值,可補戴編本之闕。方苞集的版本還有 《望溪集》8卷,有 《四庫全書》抄本;《重訂方望溪先生全稿》,又名《抗希堂稿》;1924年商務印書館出版林紓評點本 《方望溪集》。

《望溪先生文集》的作者是誰?主要內容是什麼?

方苞(1668-1749),字鳳九,一字靈皋,號望溪,桐城(今屬安徽)人。康熙四十五年(1706)進士,5年後以戴名世《南山集》案牽連入獄。赦出,隸漢軍旗籍,入直南書房,充武英殿修書總裁,歷官翰林院侍講學士、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禮部右侍郎、經史館總裁。他是清代散文家,開創桐城派,著作已見上述。

《望溪先生文集》18卷,計讀經1卷、讀子史1卷、論說1卷、序1卷、書後題跋1卷、書1卷、贈送序、壽序1卷、傳1卷、紀事1卷、墓誌銘2卷、墓表碑碣2卷、記1卷、頌銘1卷、哀辭、祭文1卷、家訓、家傳等1卷、雜文1卷,共收文384篇。《集外文》10卷,計奏札2卷、議1卷、序跋1卷、書1卷、紀事1卷、墓表、墓誌銘1卷、論傳、雜文等1卷、哀辭、賦、詩等1卷,其中詩爲15首,又尺牘1卷,共收文182篇。《集外文補遺》2卷,共收書後、書及哀詞等27篇。卷後附方苞年譜與 《文目編年》等。

方苞論文主張 “義法”,《文集》卷2《又書貨殖傳後》雲: “《春秋》之制義法,自太史公發之,而後之深於文者亦具焉。義即 《易》之所謂 ‘言有物’也,法即 《易》之所謂 ‘言有序’也。義以爲經而法緯之,然後爲成體之文。”這分別從內容和形式上提出了桐城派的論文宗旨。在文章內容上,方苞主張宋元理學所強調的聖道倫常,而在文章風格上他強調 “雅潔”,對中國古代散文的發展有一定的貢獻。

《望溪先生文集》的作者是誰?主要內容是什麼? 第2張

在散文寫作實踐中,方苞的一些記事、抒情之作較好地體現了桐城派的文章風格,如卷9 《左忠毅公逸事》記述了左光斗臨危不懼、威武不屈的鬥爭氣概,特別是對史可法探監一場的描寫,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呼之欲出;文字簡潔流暢,不枝不蔓,極富感染力。此外如 《送左未生序》、《白雲先生傳》、《田間先生墓表》、《湯司空逸事》等文章也內容充實,文字雅潔,均可一讀。《集外文》卷6 《獄中雜記》是一篇現實性較強的作品,文中選擇幾件較爲典型的事例,反映了清代司法制度的混亂和監獄中的暗無天日與慘無人道。行刑的劊子手甚至對於死囚犯也要最後敲詐一下:“凡死刑獄上,行刑者先俟於門外,使其黨入索財物,名曰斯羅,富者就其戚屬,貧則面語之。其極刑,曰: ‘順我,即先刺心,否則四支解盡,心猶不死。’其絞縊,曰: ‘順我,始縊即氣絕,否則三縊加別械,然後得死。’唯大辟無可要,然猶質其首。”這些怵目驚心的場面,被作者用簡潔平靜的語言敘述出來,更覺陰森可怖,是作者集中的上乘之作。此外如 《請備荒政兼修地治札子》、《查慎行墓誌銘》也較有現實意義。

對於方苞的散文,後世有許多評價,譽之者雲:“宋以後,無此清深峻潔文心;唐以前,無此淳實精淵理路。”(王源《評讀儀禮》)袁枚則說: “一代正宗才力薄,望溪文集阮亭詩。”(《仿元遺山論詩》)對方苞散文有“才薄”之譏。對於桐城文派的政治態度及其與統治者的關係問題、桐城派“以時文爲古文,以古文爲時文”的問題等,50年代以後,學界曾有過討論,這也左右了對方苞論文主張及散文作品的詳價。如何正確評價方苞的文集,是一個尚待深入探討的問題。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