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學經典 > 古文名著 > 《徐霞客遊記》粵西遊日記三十四原文是什麼?

《徐霞客遊記》粵西遊日記三十四原文是什麼?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1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十四日晨起,陰雲四布,即索騎遊東巖。巖在東石峯之麓,由獨山入隘,度土山一重,共三裏抵其下。有石筍一圓,傍石峯西麓,巖在石筍之上。

〔遙見當峯半,一門西向高懸,則西洞後穿別竅。〕由南麓上躋,有兩門並列,暗洞在東,明巖在西,二門俱南向。先入明巖,中高敞平豁,後一石蕊中懸。穿蕊而入,〔下墜小穴,上則垂乳窈窕,圍成龕,極玲瓏纖幻。龕中圓且峻,貯水一池,沉映崖壁,光影上照,紺gàn黑紅色碧奪目。〕轉門而西,又開一門,西向,亦明豁高爽,下臨絕壁,〔即前從塢中遙見高懸者。〕其內與南門轉接處,石柱或聳而爲臺,或垂而成龕,攢合透映,真神仙窟宅,雕鏤所不能就者也。仍出南門,從其東北向,傴僂入暗洞。

〔門外隘中窪,〕少下,洞遂穹然,篝火北入數丈,則玉乳倒垂駢聳,夭矯繽紛,〔底甚平。〕由其腋透隙而入,〔岐而西,峽東隙皆不數丈盡,惟直北逾乳隙進,內復寬。〕少東轉,垂柱益多。

平底中有堆石一方,土人號爲“棺材石”,以形似也。更入,〔從石東北轉,石坡高下,乳筍參差立。披竅北入,復辟一最巨室,乳柱迴環,闔闢莫測。〕從此西北穿隘而下,其入甚遙,聞深處有溪成潭,下跨石爲樑,上則空〔明〕透影。時誤從東轉,竟從別竇仍下堆石傍。欲復入覓西北隘,而易炬已多,恐一時不繼,乃從故道出。聞此洞東通遷江,雖未必然,而透山而東,即爲那良賊寨之地,未知果有從出處耳。餘所入止得三四轉,度不及其十之一二,然所睹乳柱之瑰麗,無過此者,此洞既以深詭見奇,而西畔明巖復以明透表異,合之真成二美矣。

出洞,仍下山西北行,一里半抵獨山。從其北而西,又一里半,飯於後營。楊君統營兵騎而送餘,遂下山北行。東西兩山,一石一土,相持南下,有小水南流於其中,經後營而南,金雞隘之北,乃西南墜壑而去,即琴水橋之上流也。

從此北望,直北甚遙;南望則金雞石峯若當門之標。後營土山頭南尾北,中懸兩界之中,西南走而盡於三裏,遂結爲土脈之盡局雲。

北行八里,有土脊自西而東,橫屬於兩界之中,則南北分水之脊也,南入於楊渡,而北遂入羅木渡焉。逾脊北二里,爲那力村,又三裏爲玄岸村。

二村俱在東石峯之下,昔皆民居,今爲八寨賊所踞矣。又北三裏,水從直北去,路西穿土山之腋。一里西下,則土山復東西夾而成塢。又北十里,是爲藍澗,俱賊村矣。賊首藍海潮者,家西山下。有澗從其前北流,溯之行,北一里半,有石山突於塢東,由其西麓逾小坡,即爲周安界矣。又二里,一村在東山麓,曰朝藍。前澗中有潭,深匯澄澈,自是而北,遂成拖碧漾翠之流,所云“藍澗”者,豈以此耶?藍澗本三裏之順業裏屬。今南抵那力過脊之地,俱爲八寨餘孽所踞,而藍海潮則其魁也。

由藍澗而北抵羅木渡,南抵左營,中開天成直夾,皆土山也。其兩石山:西爲寨壘、都者、剝丁,東爲羅洪、那良。東西皆賊藪。朝藍昔本週安屬,今北抵周安亦俱爲諸蘁wù逆賊,造反者所踞,並周安亦岌岌矣。

由朝藍隨澗東岸又北五里,轉而東逾土山,北下一里,復行塢中。

三裏,出塢。又西行一里,始見前溪從土山西畔北注,與石山西峽之澗合而東來,遂有湯湯之勢。涉溪北上,溪亦折而北,不半里,是爲周安鎮。數家之聚,頹垣敗址,在溪西岸,而溪東膏腴俱爲賊踞,不可爲鎮矣。所云鎮者,是爲周安,其西南爲古鵬今作古蓬,其北曰蘇吉今作思吉,總名三鎮。蓋界於八寨之中者也。今周安僅存,古鵬全廢,惟蘇吉猶故,昔有土鎮官吳姓者,以青衫平民所衣服裝居賓州,未襲其職。其子甫襲而死。

後委哨官及古零司九司之一。

兼攝之,而古零鞭長不及。

前年,八寨賊由此劫上林庫銀,爲上林縣官所申,當道復覓吳氏之遺孤仍襲。其孤名承祚,才十二歲,父即前甫襲而死者。其外祖伍姓者號娛心,乃賓州著姓,遊大人以成名者。甫自賓州同承祚到鎮,見周安凋敝,以承祚隨師卒業於蘇吉。而伍適返周安,見餘至,輒割牲以餉。土司以宰豬一味獻客爲敬。蓋楊君昔曾委署此鎮,見其送餘,非直重新客,猶戀舊主也。

是晚復同楊、伍二君北二里遊羅隱巖。巖在鎮之西北隅,乃石峯西斷處。蓋大溪南經周安之前而北至此,有土垣一週,爲舊賓州南丹衛遺址,乃萬曆八年徵八寨而鎮此者。後衛移三裏,州移故處,而此地遂爲丘墟,今且爲賊藪,可恨也。按《一統志》,羅洪洞在上林縣東北四十五里,爲韋旻mín隱居之地,則羅洪昔亦上林屬,而後淪於賊者也。由土垣北直去爲蘇吉、羅木渡大道,由土垣西向入石峯隘,有數家倚隘側,爲羅寨村。村前石峯特起,巖穴頗多,但淺而不深。其西麓爲羅隱巖,巖橫裂如榻。昔有儒生過此,無託宿處,寄棲此中,題詩崖上,後人遂指爲羅隱。其題句鄙俚,而諸繞戎巡邏的軍官過之,多有繼題其下者,豈以其爲崔浩耶?是晚還宿周安,作謝陸君書畀楊。

十五日早雨霏霏,既飯少霽,遂別楊君,伍君騎而送餘,俱隨大溪西岸北行。

〔石峯西突路左,峯四面多開穴竅,中空,第高莫能上。北又有荔枝巖,深黑,須炬入,聞中有荔枝盆。〕於是東西兩界俱石峯,無復土山中間矣。

〔先北涉一小水,又北涉一澗,水皆東向入大溪。共四里,小峯當塢立,嵌空多穴,乃下流鎮山,亦如三裏之獨山,但南北易位耳。〕北六裏,山峽中拓,聚落倚西峯下,是爲蘇吉鎮。伍君留餘入頭目欄,令承祚及其師出見,欲強飯;餘急辭之出,乃以多人送餘行。又北三裏,又有土山突兩界石山中,於是升陟高下,俱隨兩石山之麓,而流溪漸薄迫近東界,相去差遠矣。又北十五里,則一江西自萬峯石峽中破隘而出,橫流東去,復破萬峯入峽,則都泥江即紅水河也。有刳木小舟二以渡人,而馬浮江以渡。

江闊與太平之左江、隆安之右江相似,而兩岸甚峻,江嵌深崖間,淵碧深沉,蓋當水涸時無復濁流渰漫上色也。

其江自曲靖東山發源,徑沾益而北,普安而南,所謂北盤江是也。土人云自利州、那地至此,第不知南盤之在阿迷、彌勒者,亦合此否?渡江而北,飯於羅木堡今作墨,乃萬曆八年徵八寨時所置者。

堡兵五十餘家,其頭目爲王姓,泣而訴予,爲土賊黃天台、王平原所侵,近傷其人,擄其貲,求餘入府乞示。餘以其送人少,不之許。其地已屬忻城,而是堡則隸於慶遠,以忻城土司也。

賓慶之分南北,以江爲界。

堡北,東西兩界石山復遙列,而土山則盤錯於中。北復有小江,北自山寨而來,山寨者,即永定土司也。循東山而南入都泥。路循西畔石山北上二十里,有村倚西山之麓,曰龍頭村。村後石山之西,皆瑤人地。蓋自都泥江北,羅木堡西已然矣。龍頭村之東有水,一自北來者,永定之水也;一自東來者,忻城之水也。二水合於村前,即南流而合羅木下流者也。又北二里爲古勒村,村在平塢中。村北三裏,復逼小山西岸行,又五里,有小村倚西峯之麓,又有小水西自石峯下涌穴而出,東流而注於小江。

截流渡小水北,又東上土坡,是爲高陽站。

是站在小江之西,渡江東逾峯隘而入,共十五(裏)而抵忻城;溯小江北五十里抵永定,又六十里而至慶遠,亦徵八寨時所置。站乃忻城頭目所管者。其地石峯之後即爲瑤窟。其西有彝江、想即羅木渡之上流。其內有路,自東蘭、那地走南寧者從之。東石峯之後即忻城。其東界接柳州。

其站始用竹肩輿(即“滑竿”),蓋土俗然也。

自三裏馬至周安,周安馬至高陽高陽換輿直送至府。

此地無虞,可行矣。

是日共行五十餘里,以渡羅木難也。

十六日晨起,陰如故。

夫自龍頭村來,始縛竹爲輿,既而北行。

十里,東西兩界石山中土山漸無,有石山突路左,小江由其東,路出其西。又北十里,西界石山突而東出,是爲橫山,乃忻城、永定分界處也。緣山嘴盤崖北轉,巉石嶔崎,中獨淋漓滑淖,間有行潦停隙中,崖路頗高而獨若此者,以上有重崖高峙,故水瀝其下耳。然磊石與密樹矇蔽,上下俱莫可窺眺。

間從隙間俯見路石之下,石裂成潭,碧波淵澄,涵影深閟,又或仰見上有削雲排空之嶂,透叢而出,或現或隱,倏高倏下,令人恍惚。

既北,兩界石山猶拓而北。

又八里,有石峯一枝中懸,塢分而爲二,其一通西北,其一通東北。餘循西北塢溯流入,又五里,復有峯中突,小江緣其東出,路逾其西入。又二里,有數十家倚中峯之北,是爲頭奎村今作頭盔以中突峯形若兜胄dōuzhòu古代士兵的頭盔也。飯於頭目何姓者家。自橫山之北,皆爲山寨今作三寨地。弘治間,都御史鄧遷瓚奏置永定長官司,長官韋姓,隸府。其西又有永順司,土官名鄧宗勝。

嘉靖間調二土司兵至吾鄉剿倭者,所云狼兵是也。

既飯,日色忽霽。

《徐霞客遊記》粵西遊日記三十四原文是什麼?

北向塢中行,始循東界石山矣。五里,抵永定司,即所謂山寨也。土官所居村在西界石山下,欲留餘止宿,餘以日才過午,不人而行。漸聞雷聲隱隱。又北二里,西截塢而過。塢中有石潭,或斷或續,涵水於中,即小江之脈也,水大時則成溪,而涸則伏流於下耳。於是復循西界石山而北,又五里,有峯當塢立,穿其腋而北,塢遂西向而轉,於是出又成南北二界矣。其時黑雲自西北涌起,勢如潑墨,亟西馳七裏,雨大至,避之石壁堡今作右別之草蓬下。石壁堡在北山之麓,堡適被火,欲止其間,無宿處。半晌雨止,乃西二里,逾嶺坳,此乃東西分水之脊也。南北俱石山如門,逾門西出,始擴〔然〕大開,中皆土阜高下。循石峯之西麓,北向升陟土阜,其上多回環中窪,大者如塘,小者如井,而皆無水,俯瞰不見其底。

〔水由地行,此其中墜去,一如太平府所見。〕北行五里,始下土山塢中。其水東北去,路復北透石峯之隘,此處又石峯一支自西而東。一里出隘,又一里,於東峯之麓得一村,曰草塘,乃馮揮使之家丁也。頭目曰東光,言其主在青塘今作清塘,今且往南鄉。餘以陸君書令其速傳去。

《徐霞客遊記》粵西遊日記三十四原文是什麼? 第2張

馮名潤,二年前往泗城(今凌雲縣),而泗城土官岑雲漢加銜副總兵,欲馮以屬禮見。

此地明官至土俱以賓主論,馮不從。

岑拘其從者送獄中,馮亦淹留不聽行,復不給糧,從者半斃。陸君以出巡至,始帶出之。陸君之第三郎並兩僕亦死其中。故陸君不聽餘從泗城行,而送餘由此,託馮與南丹導餘焉。是晚宿東光欄上。

十七日天甚晴霽。從草塘北行,其地東西兩界復土出排闥。

先從東麓橫過西麓,塢中有水成塘,而斷續不成溪,亦猶山寨之北也。塘之北始成溪北流,路從其西。從西峯北行五里,有山中塢突,水由其東,路由其西。入峽二里,東逾一隘又一里,復北行七裏,又一小水橫亙兩山北口,若門閾然。由其西隘出,於是東西兩界山俱北盡,其外擴然,又成東西大塢矣。西界北盡處,有石突起峯頭,北龕獨有紅色一方內嵌,豈所謂“赤心北向”者耶?又北竟土阪五里,乃下墜土夾中,一里抵夾底。又從夾中行一里,得五蛩橋,有水自西而東出橋下,其勢頗大,乃土山中之巨流也。逾橋北又三裏,復有石山一支自西而東,穿隘北出,其東即爲南山寺,龍隱洞在焉。有水自其東谷來,即五蛩橋東流之水,至黃岡而分爲二流,一東徑油羅村入龍江下流,一西北經龍隱之前,而北過慶遠東門入龍江。出隘北又皆土山矣。又五里,抵慶遠〔府之〕南門今宜山縣。於是開東西大夾,其南界爲龍隱、九龍諸山,北界即龍江北會仙、青鳥諸山,而江流直逼北山下,江南即郡城倚之。

其城東西長而南北狹。

從城南西抵西城外,稅駕於香山寺。日才午,候飯,乃入城,復出南門,抵南山,游龍隱。先是,餘過後營,將抵藍澗,回顧後有五人者追而至。問之,乃欲往慶遠而阻於藍澗不敢入,聞餘從此道,故隨而往者。楊君令偕行隊伍中。及楊君別去,一路相倚而行,送至香山寺乃謝去。及餘獨遊至此,忽見數人下山迎,即此輩也,亦非慶遠人,俱借宿於此。餘藉之束炬攜火,先游龍隱,出,又隨遊雙門洞。既出,見此洞奧而多不能卒盡,而不忍捨去。乃令顧僕留宿香山,令一人同往取臥具,爲宿此計。餘遂留此,更令兩人束炬秉火,盡探雙門二洞之奇。出已暮,復入龍隱,令兩人秉炬引索,懸下洞底深阱。是夜宿龍隱。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