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學經典 > 古文名著 > 《切韻》:隋代陸法言所著韻書,現存兩個最完整的增訂本

《切韻》:隋代陸法言所著韻書,現存兩個最完整的增訂本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切韻》是隋代陸法言所著韻書。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書成於隋文帝仁壽元年(601)。共5卷,收1.15萬字。分193韻:平聲54韻,上聲51韻,去聲56韻,入聲32韻。唐代初年被定爲官韻。增訂本甚多。《切韻》原書已失傳,其所反映的語音系統因《廣韻》等增訂本而得以完整地流傳下來。現存最完整的增訂本有兩個,一爲唐寫本王仁昫《刊謬補缺切韻》,一爲北宋陳彭年等編的《大宋重修廣韻》。

《切韻》原本已佚,法國巴黎國家圖書館藏有敦煌唐寫本切韻殘卷三種,是目前所存最古的、與陸法言編撰《切韻》最相近的版本。

《切韻》:隋代陸法言所著韻書,現存兩個最完整的增訂本

簡介

《切韻》是在隋文帝開皇(公元581—600年)年間,陸法言的父親陸爽在朝廷作官時,由陸法言執筆把劉臻、顏之推、盧思道、李若、蕭該、辛德源、薛道衡、魏彥淵這八個當時的著名學者到陸法言家聚會時討論商定的審音原則記下來,於隋文帝仁壽元年(公元601年)編寫完成的。

《切韻》原書久佚,近世也陸續有該書的殘本出土,得以與《廣韻》相印證。全書以韻目爲綱,共分193韻;韻又按四聲歸入平、上、去、入四部分。同韻的字又以聲類、等呼排序。於是同音字全被歸在一起。每一音前標以圓圈(稱爲韻紐),頭一字下以反切注音。每字均有釋義。

切韻音系

綜述

學界普遍認同,《切韻》反映了當時漢語的語音。這一語音系統完整也保存在後來的《廣韻》,甚至《集韻》等書中。因此將依據後兩者復原出來的語音系統稱爲「切韻音」,作爲中古漢語的代表。但這個「切韻音」應該如何理解呢?有學者認爲,它就是當時某地,譬如洛陽的實際語音(學界主流一般認爲,切韻代表了南北朝晚期金陵、洛下(今洛陽)兩地士族所使用的語音)。

《切韻》:隋代陸法言所著韻書,現存兩個最完整的增訂本 第2張

但也有學者認爲,陸法言是河北人,顏之推是山東人。陸法言《切韻序》又說:「因論南北是非,古今通塞,欲更捃選精切,除削疏緩,蕭顏多所決定。」如果僅是記錄實際語音,何須討論決定呢?因推「切韻音」起碼是折衷了南北的音系(所謂南北音系主要應當是指同出於洛陽舊音一系的金陵、洛下兩支當時的官音。而非今日的南北漢語方言)。

《切韻》規範了韻書修撰的體例,從隋唐至近代一直沿用不廢。而其歸納的語音體系,經《唐韻》、《廣韻》、《集韻》等等一脈相承的增補,一直是官方承認的正統。

作者

陸法言(約562年—?),隋朝音韻學家,名詞,以字行,臨漳(今河北臨漳南)人。隋文帝開皇初年,與劉臻、蕭該、顏之推、盧思道、李若、辛德源、薛道衡、魏彥淵等八人討論音韻學,評議古今是非。陸法言在仕途上不順,但潛心學問卻使其在中國語音史上永垂不朽。陸法言是鮮卑貴族的後裔,撰成一流的漢語言音韻專著。他是鮮卑族對漢族文化認同的代表。這一現象反映了孝文帝改革的成效。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