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學經典 > 成語典故 > 成語“沐猴而冠”是什麼意思?“沐猴而冠”的歷史典故是什麼?

成語“沐猴而冠”是什麼意思?“沐猴而冠”的歷史典故是什麼?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3.46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還不知道:成語“沐猴而冠”是什麼意思?“沐猴而冠”的歷史典故是什麼?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解答,快來看看吧。

【沐猴而冠】故事的主人公:

項羽(公元前232年―公元前202年),中國軍事思想“兵形勢”代表人物,以勇武聞名的軍事家。

韓生,秦朝人;項羽進入咸陽後,投項羽,爲其謀臣。

成語“沐猴而冠”是什麼意思?“沐猴而冠”的歷史典故是什麼?

【沐猴而冠】是什麼意思?

沐猴:獼猴;冠:戴帽子。猴子穿衣戴帽,究竟不是真人。比喻虛有其表,形同傀儡。常用來諷刺投靠惡勢力竊據權位的人。

【沐猴而冠】出自哪裏?

《史記·項羽本紀》:“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

【沐猴而冠】詞語辨析:

【沐猴而冠讀音】:mù hóu ér guàn

【沐猴而冠的近義詞】:衣冠禽獸、道貌岸然、沐猴衣冠

【沐猴而冠的反義詞】:正人君子、仁人志士

【沐猴而冠用法】:主謂式;作謂語、定語、狀語;含貶義

【沐猴而冠】典故:

秦朝末年,天下大亂,各路起義軍紛紛起兵反秦。他們在全國各地和秦軍作戰,沒有統一的指揮,於是約定:如果誰能夠先打入咸陽,推翻秦朝的暴政,誰就做關中王。

在這些起義軍將領中,劉邦和項羽是最有實力的,劉邦雖然出身卑微,但善於用人,所以他手下有很多本領高強的人。而項羽本人就是一員能征善戰的大將,所以他領導的起義軍的軍事力量是最強的。但是,他這個人有些剛愎自用,不愛聽別人的不同意見,一向獨斷專行。

在戰爭發展的過程中,劉邦充分聽取部下的意見,進攻路線安排得十分巧妙,受到的阻力較小,因而得以搶先一步進駐咸陽,俘虜了秦王子嬰,滅了秦朝。但是,劉邦心裏清楚,憑自己的實力一時還無法與項羽對抗,他便以退爲進,先將軍隊撤出了咸陽,等待日後有了機會再成就大事。

項羽的路線安排不是很好,所以總是和秦軍正面遭遇,費盡千辛萬苦還是晚來一步。所以他對劉邦極爲不滿,就以胡作非爲來發泄心中的怨憤。項羽率領大隊人馬到處衝撞殺戮,又放火燒了秦宮,大火燒了幾個月,把一座富麗堂皇的宮殿燒成了一片焦土瓦礫。即便這樣,他還覺得不夠解氣,又把秦朝留下的珠寶玉器洗劫一空,然後準備率領衆人回到江東。

當時,項羽手下的有識之士勸他說:“咸陽處在關中要地,土地肥沃,物產富饒,而且地勢險要,您不如就在這裏建都,這樣有利於您奠定霸業。”項羽本也有些心動,可是一看眼前的咸陽已被自己弄得殘破不堪,哪裏還像個都城的樣子?就更加懷念故鄉,所以一心只想回到故里去。

他對那個勸他的人說:“人要是富貴了,就應該回到故鄉去,讓父老鄉親知道你現在是什麼樣子。要是富貴了還不回故鄉,就好像是穿着漂亮的錦繡衣服在黑夜裏行走,你的衣服再好也沒有人看得見,有什麼用呢?所以我還是要回到江東去。”,那人聽了這話,覺得項羽實在算不上頂天立地的大英雄,就私下對別人說:“人家都說楚國人徒有其表,就好像是猴子戴上帽子假充人一樣,我以前還不相信,這次和楚王談話之後,我才知道果真如此啊!”不料,這句話傳到了項羽的耳朵裏,他非常生氣,立即把那人抓來,投入鼎鑊裏活活烹死了。

成語“沐猴而冠”是什麼意思?“沐猴而冠”的歷史典故是什麼? 第2張

【沐猴而冠文言文】:

居數日,項羽引兵西屠咸陽,殺秦降王子嬰,燒秦宮室,火三月不滅;收其貨寶婦女而東。人或說項王曰:“關中阻山河四塞,集解徐廣曰:“東函谷,南武關,西散關,北蕭關。”地肥饒,可都以霸。”項王見秦宮皆以燒殘破,又心懷思欲東歸,曰:“富貴不歸故鄉,如衣繡夜行,誰知之者!”說者曰:“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項王聞之,烹說者。

【沐猴而冠白話文】:

過了幾日,他帶領人馬,衝入城內,大肆屠殺,並且殺了秦降王子嬰,放火焚燒秦宮,大火一連燒了幾個月都沒有熄滅。項羽還蒐括了許多金銀財物,擄掠了一批年輕婦女,準備回到東方去。

當時有人勸項羽仍在咸陽建都,因爲“這裏關中地區,有險可守,而且土地肥沃,在此建都,可以奠定霸業。”項羽看看秦宮都已燒燬,殘破不堪,同時又懷念故鄉,一心想回東方,便說:“人富貴了,應歸故鄉,富貴不歸故鄉,好比錦衣夜行,誰看得見?”。勸說者說:“都說楚人是戴着帽子的猴子,愚笨不堪,現在想來果然如此。” 項羽聽說了,烹殺了那個遊說的人。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