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學經典 > 傳統文化 > 琵琶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什麼時候?爲什麼琵琶可以經久不衰?

琵琶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什麼時候?爲什麼琵琶可以經久不衰?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42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你知道琵琶嗎?今天小編就給大家帶來相關詳細介紹。

猶記得,在電視劇《長安十二時辰》開篇,長安街頭,樓臺一閣,紅妝女子倚窗而坐,橫抱四弦曲項琵琶,素手撥絃,餘音繞樑,久而不絕。

鏡頭一轉,酒樓一角,衆人正聽着小曲,琵琶、阮、豎琴,一曲暫歇,聲尤不絕。

在熱烈而奔放的盛唐,文娛產業如日中天,而在音樂圈子裏,琵琶可以說是舉足輕重,它憑其細膩入耳的音色以及張力極大的音階,成爲古代中國樂曲演奏的重頭戲。

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

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

白居易的一首《琵琶行》,更是將這件撥絃樂器捧上神壇,千百年來,無不讓人心馳神往。

而同樣是這首《琵琶行》,似乎也揭示了琵琶的興衰歷程。

琵琶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什麼時候?爲什麼琵琶可以經久不衰?

唐憲宗元和十一年,彼時唐朝自創建已近200年,經歷了貞觀之治、武后以周代唐、開元盛世和安史之亂,已從盛世轉向衰敗。

潯陽江頭的琵琶女,也從“本屬教坊第一部”淪爲“門前冷落鞍馬稀”,琵琶飯的命運彷彿也緊緊伴隨着大唐王朝,一榮俱榮,一損俱損。

千百年來,琵琶作爲傳統樂器,遇到過以古琴爲代表的正統雅樂的排擠,也淘汰掉了自己家族中生命力不強的細種,但都無法阻擋它從邊疆走入正統,牢牢紮根於大漢民族的音樂血統中,枝繁葉茂、聲聲不息。

秦漢:本土“琵琶”,最早記載爲“批把”

關於琵琶的起源,大概可以追溯到秦時,魏晉作家傅玄在他《琵琶賦·序》中記述了有關琵琶產生的傳聞:

漢遣烏孫公主嫁昆彌,念其行道思慕,使工人知音者裁琴、箏、築、箜篌之屬,作馬上樂。

同時期的杜摯則認爲,琵琶的產生是在始皇修長城時期:

贏秦之末,蓋苦長城之役,百姓弦鞀而鼓之。

即是說,最早在秦時,就有類似琵琶的樂器出現,當時流傳着一種圓形的、帶有長柄的樂器,稱爲“弦鞀”,因爲彈奏時主要用兩種方法:向前彈出去叫“批”,向後挑起來叫“把”,所以人們就叫它“批把”。

東漢末年應劭編寫的《風俗通義》中有所記載:

批把,謹按近世樂家所作,不知誰也,以手批把,因以爲名。

“行人刁斗風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漢武帝時期,江都王的女兒劉細君,也就是烏孫公主聯姻出行前,想帶走一件樂器聊以慰藉,長路漫漫,馬兒作伴,爲適應馬上奏樂,又參考了弦鞀和琴瑟等樂器製成了後世所謂的“秦漢子”,“秦琵琶”。

至此,具有後世琵琶雛形的本土“琵琶”在歷史中首次亮相。

琵琶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什麼時候?爲什麼琵琶可以經久不衰? 第2張

魏晉:改制琵琶,文化交流下的融合

魏晉時期,人們以“琴瑟”等字爲基礎,改“批把”爲“琵琶”。在那個紛亂雜陳、羣魔亂舞的年代,文化藝術得到了快速發展。

此時秦琵琶已製作考究,取丹澤北部之嘉桐,於每年春日裁三尺五寸,張柞蠶絲四弦,加以刻飾流離,阮咸仍嫌其發音纖柔,無法訴盡生平志,經其對音箱和絃柱改良後流傳至今,被後世稱爲阮。

自西漢張騫奉使西域後,“絲綢之路”就成了中外文化交流的大動脈。隨着西北邊境少數民族的大量遷徙,一陣胡樂呼嘯而來,西域樂人不僅帶來了箜篌和四弦琵琶,也帶來了曲項琵琶,當時稱作 "胡琵琶"。

我國最早出現曲項琵琶的記載是在天山北麓發現的公元3世紀龜茲古都克孜爾地區的古壁畫。壁畫中既有圓腹直項的秦琵琶,也有曲項四柱琵琶,給我們呈現出一幅秦琵琶與曲項琵琶同臺競技的場景。

南朝王僧虔在《技錄》記載:

魏文德皇后雅善琵琶。明帝嘗引後衣乞爲音樂,時楊阜在側,問帝曰:‘太后,陛下嫡母,君禮豈在邪?’帝愧然縮手,後乃出。傾之,帝謂阜曰:‘吾知卿敬節,然誠因吾心慮不平,今從卿言,不得茫茫湘水,見伊人焉?’此言後之音律高妙。

可知在魏晉時期,“琵琶”便正式進入宮廷。

上有所好,下必興焉。“胡琵琶”成爲了當時最主要的樂器之一。

而在此期間,曲項琵琶就開始吸收秦琵琶的優點,向多柱方向演化。

最後,經過幾代音樂人的努力,終於各取所長,相互結合,借鑑曲項琵琶的梨型大腹共鳴箱的琴身,增加柱位,創造出了中西方文化交流融匯而成的曲項多柱琵琶,從此,琵琶站穩樂器界的C位。

隋唐時期更是隨着“龜茲樂”的傳播而廣泛流傳,龜茲樂就是以曲項琵琶作爲主要樂器的。這些外來音樂爲中國樂壇注入了新的血液,對中國音樂產生了極大地影響,隋唐燕樂形成了中國音樂發展的高峯。

琵琶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什麼時候?爲什麼琵琶可以經久不衰? 第3張

隋唐:發展成熟,製作演奏均至巔峯

至唐,琵琶已發展成熟,直趨高峯。

琵琶在唐朝受歡迎的程度,從它受衆的階層分佈之廣就可見一斑。

上至宮廷。宮中但凡有舞樂演奏,總是離不開琵琶的身影,《韓熙載夜宴圖》圖中能窺一二。此外,爲了更好地促進音樂發展,玄宗更是增設了梨園、教坊等宮廷音樂機構,以便於自己管轄。

下至尋常百姓家。王建在《涼州行》裏說:“城頭山雞鳴角角,洛陽家家學胡樂”,可見在百姓階層中,胡樂已經蔚然成風。而琵琶作爲胡樂器的代表,早已深入羣衆。

遠至邊塞軍營。王翰的“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還有岑參的“中軍置灑飲歸客,胡琴琵琶與羌笛”都可算是佐證。

而當時樂器衆多,琵琶由胡入漢,爲何能達到如此興盛的地步,究其原因,無外有三:

第一,有大量優質的琵琶獨奏曲。一個樂器想要真正深得人心,其價值還要體現在獨奏上。

隋唐時期,琵琶的獨奏曲目繁多,得利於琵琶極開闊的音色特性,其曲目紛繁變化且有文武之別。

文曲重在抒情,或哀怨、或委婉、或纏綿;而武曲則重在寫勢、跌宕起伏、波瀾壯闊。白居易的《琵琶行》中,就提到了兩首唐朝時早已廣泛流傳的名曲《霓裳羽衣曲》和《六幺》。

第二,名家問世,風格流派百花齊放。唐代涌出了大量的琵琶演奏者和樂曲,如唐代世居長安的曹保,其子曹善才,其孫曹綱,都是著名的琵琶演奏家,爲世人所推崇,詩人對其高超技藝亦多有詩作讚頌,曹綱的演奏,右手剛勁有力,"撥若風雨",另與之齊名的裴興奴則左手按弦微妙,"善於攏捻",故當時樂壇有"曹綱有右手,興奴有左手"之譽。來自西域疏勒的"五絃"名手裴神符是唐太宗最看重爲宮廷樂師之一,他首創了琵琶手指彈法;康崑崙號稱琵琶第一手,段善本則是有名的佛殿樂師,後與康崑崙琵琶比賽後,進入宮廷成爲皇家樂師。

有了大師,自然就漸成風格流派,隨之從學者衆,桃李滿天下,不久便百花齊放。

琵琶原有南北兩派之分,但是後來,北派琵琶日漸蕭條,而南派琵琶則大踏步向前發展。自南派中,又延伸而出浦東、平湖、汪派、崇明四大流派。各流派之間在演奏技巧、音樂表現力和擅長曲目上都有差別,呈現出百家爭鳴的局面。

琵琶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什麼時候?爲什麼琵琶可以經久不衰? 第4張

第三,樂器形制愈加考究,可供鑑賞收藏。除了演奏所用,供收藏鑑賞也足以印證琵琶的興盛。玄宗自己便私藏一把玉琵琶,除了當時數一數二的絕頂大師之外,輕易不肯示人。楊貴妃同樣也有自己的珍藏絕版,後人稱之爲玉環琵琶。

從一件器具,變成一件藝術品。

宋元:形制豐富,琵琶成爲伴奏樂器

宋、元時期,隨着城市文化的繁榮,說唱音樂在民間流行,器樂獨立性逐步增強,音域極寬的琵琶成爲了首選,走向民間,成爲了說唱音樂的主要伴奏樂器之一。

同時,各種形制的琵琶和作爲專有名詞的“琵琶”的界定也變得更加明確。馬端臨在《文獻通考》中對各類形制不一的琵琶作了明確的描述。《元史卷七十一·禮樂志第二十三》載:

琵琶,制以木,曲首,長頸,四輪,頸有品,闊面,四弦,面飾雜花。

明清:趨於穩定,琵琶發展第二高峯

到了明清,琵琶則廣泛應用於民間的器樂合奏,在北方以絃索十三套爲代表,在南方以江南絲竹、彈詞爲魁首,琵琶在民族器樂中異彩紛呈,迎來藝術史上的第二個發展高峯。

此時,琵琶的形制已經穩定並與現代的形制很相近了。在演奏方式上,指彈則完全取代撥彈,宋元時期由撥彈到指彈的過渡過程宣告結束。

琵琶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什麼時候?爲什麼琵琶可以經久不衰? 第5張

回顧琵琶整個發展演變歷程,不難發現,作爲文化藝術的載體之一,琵琶的命運總是和時代的命運捆綁在一起,所以回過頭來看,琵琶爲何能在唐朝達到發展巔峯,原因便也顯而易見了。

唐是個空前的時代,興則興矣,衰則衰矣,一方面,開元盛世自由奔放的國風爲琵琶的發展鋪好了溫牀,另一方面,多元化的文化衝擊又賦予了琵琶強大的生命力。

首先,唐朝國都長安是西北少數民族雜處之地,唐皇李氏一族更有胡人血統,所以勾勒出唐朝的氣質開闔大氣、海納百川。民族大融合下的文化匯入給琵琶的興盛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其次,與君主的喜好有直接的關係。尤其是玄宗一朝,極大地推動了以琵琶爲首的胡樂,就連廟堂之中的太常雅音,也開始併入胡聲。上有癖好,下必甚之。

而在唐朝之後,宋明兩代,琵琶雖屢見不鮮,但因爲理學影響,儒學開始日漸復興,國風日漸保守、含蓄,再無唐朝自由奔放之風,琵琶作爲胡樂的代表,本不屬正統之音,便開始遭到了全方位的排擠。

琵琶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什麼時候?爲什麼琵琶可以經久不衰? 第6張

可即便如此,在中國傳統文化日漸燦爛輝煌今天,在幾千年歷史長卷上,琵琶依然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畫上了濃墨重彩 、璀璨光芒的一筆。

琵琶樂曲雅俗兼具,不僅可以滿足文人士大夫對“中和之美”的追求,又可以滿足廣大勞動羣衆對“粗獷質樸之美”的追求,即能反應人們的追求,又能發揮音樂的情感同化和倫理教化的作用,是可以起到“情深而文明,氣盛而化神,和順積中而英華髮外,惟樂不可以爲僞”的教化效果的好音樂。

今天我們再談及琵琶,除了我們耳熟能詳的《琵琶行》,另有一首《琵琶賦》,其描繪堪稱精妙:

素手紛其若飄兮,逸響薄於高粱;弱腕忽以競聘兮,象驚電之絕光;飛纖指以促柱兮,創發越以哀傷;時旌搦以劫寒兮,聲檄耀以激揚;啓飛龍之祕引兮,逞奇妙於清商;哀聲內結,沉氣外撤,舒誕沉浮,徊翔曲折。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