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戰史揭祕 > 戰史祕聞 > 60萬伐楚大軍出征2年不缺糧 秦國後勤有多強

60萬伐楚大軍出征2年不缺糧 秦國後勤有多強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3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公元前224年,60萬秦軍在老將王翦的統帥下,由陝西西安出發,長途奔襲800多公里,發動了第二次伐楚戰爭。秦楚兩國的這次大決戰前後持續約兩年時間,雙方動用兵力計百萬之衆。那麼,在遠離秦國本土的地方供養60萬人兩年之久,秦國究竟是怎麼做到的呢?

爲了直觀的知道供養60萬軍隊的困難程度,我們可以對比下解放戰爭時期的淮海戰役。在淮海戰役中,解放軍動用的總兵力也是60萬人,那麼供養這麼多人需要動用多少後勤呢?543萬人!共有543 萬羣衆用小推車和耕牛爲解放軍輸送糧食和彈藥。要知道,淮海戰役前後持續時間兩個月,而秦軍作戰時間是兩年。解放軍的背後是上億的人口基數,而秦國直至統一,全國人口也不過幾千萬。2000多年前的秦國,究竟是怎麼做到供養60萬大軍遠離本土征戰兩年而不斷糧的呢?

60萬伐楚大軍出征2年不缺糧 秦國後勤有多強

網絡配圖

王翦伐楚動用60萬秦軍這個數字載於《史記·王翦列傳》,起因是王翦與李信爭論伐楚究竟應該動用多少兵力。如果60萬這個數字只是爲了嚇唬敵人而故意誇大,顯然沒有必要放在軍事作戰會議上作爲爭論焦點,動用20萬兵力一樣可以號稱60萬。那有沒有可能這60萬人已經包含了後勤保障人員呢?我們以5人供養1人的比例計算,60萬人中最多隻有10萬人是作戰部隊。戰國後期的楚國雖已衰落,但所轄地界仍有今湖北、湖南、江蘇、浙江多省。以10萬軍隊攻伐,如果僅僅是爭霸戰爭是合理的,但作爲統一戰爭,10萬兵力佔領如此廣袤的地區,顯然捉襟見肘。秦昭王時,白起僅以數萬秦軍即可攻破郢都,但卻無法滅亡楚國就是這個道理。可見,60萬兵力應當是王翦做出的合理估算,而非誇大之詞。

長平之戰時,趙軍被圍,秦昭王爲了徹底擊敗趙軍,曾就近在河內(河南焦作地區)徵兵徵糧,河內是新佔領區,秦昭王以賜爵一級的方式迅速徵調起一支軍隊支援前線。那麼在伐楚戰爭中,秦軍會不會有類似舉動,以獎賞等方式就近徵調後勤支援呢?可能性很低。首先,王翦伐楚並未急於攻城略地,而是堅壁不出,與項燕的楚軍對峙了整整一年之久;其次,楚人會不會配合秦軍攻伐母國還有待商榷,畢竟秦昭王伐趙時,所徵調的河內援兵原屬魏國,並非“以趙人攻趙城”。那麼就只剩最後一條途徑,由秦國本土負擔這60萬軍隊的後勤。

《孫子兵法》中講到:食敵一鍾,當吾二十鍾。而據《裴松之注三國志·諸葛亮傳》記載,諸葛亮病重時,每天食米3升(大約是今天的1斤);《宋書》記載,南北朝時,平均每個士兵的口糧是6到7升(大約是今天的2斤多)。由此我們可以推算,秦軍單兵口糧也應當在2斤左右才能維持基本的體力,60萬秦軍僅糧食這一項,一天就需要供應將近120萬斤,需要一萬輛以上的運輸車隊往來穿梭。這還沒有算上運輸途中的消耗。據《十一家注孫子校理》載,秦攻打匈奴時運糧效率是1/192,漢武帝征伐西南時運糧效率大約是1/90,如果我們按照1/20這個最低的損耗比例計算,秦國後勤每天需要供應大約2400萬斤到2.3億斤糧食到前線。這麼龐大的供應量,秦國究竟怎麼怎麼做到的?我們從以下幾個方面可以窺見一二。

修糧倉。秦自商鞅變法後,規定全國的農戶都要用最先進的方法進行耕種,《田律》更是將保護耕牛列入了法令。與此同時, 每攻佔一處地方,秦國都將其經營爲糧倉,並“赦罪人遷之”。咸陽、櫟陽、霸上、漢中、巴蜀都是當時秦國的幾大重要糧倉。由於秦國的糧食儲備非常充足,直到秦亡後,霸上的糧倉依然屯有大批軍糧,供養着劉邦的十萬大軍。

60萬伐楚大軍出征2年不缺糧 秦國後勤有多強 第2張

網絡配圖

多造車。爲了加快糧草的陸路運輸速度,秦國在全國範圍內鑄造了大量的四輪車,並以嚴格標準確保車輛的質量。1993年在甘肅出土的秦人車輛模型,歷經2000多年依然能夠自由行駛,可見一斑。與此同時,秦人還有着先進的駕駛方式。秦人駕車時,皮帶拴在馬的肩胛和胸肌處,而西方人在一千多年後,依然還在採用將皮帶拴在馬的喉部這種落後的駕駛方式,這種駕駛方式在高速行進的過程中很容易導致馬的窒息。

廣築路。爲了保證軍糧的運輸,秦國修築了四通八達的水陸運輸網絡。同時,在各縣、地方均備有公用的馬、牛以供驅使。在渭河和黃河則備有大舶船萬艘,一次運輸軍糧可達六百萬石。秦人李冰在四川開鑿的運河,直到2000多年後的今天依然發揮着重要的運輸作用。

可見,秦軍攻到哪裏,後勤運輸就可以送到哪裏,使得秦軍從無給養匱乏之憂。史書中所記載的秦“民以股盛,國以富強”並非虛言。正是憑藉着這般雄厚的國力,秦國纔在統一戰爭中動輒出動數十萬大軍,最終橫掃六合,造就了當時世界上第一個超級帝國。

將星傳奇
古代戰役
戰史祕聞
抗日戰爭
軍事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