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野史傳聞 > 演義趣聞 > 唐朝歷史上令人噴飯的逸聞:武則天亂點鴛鴦譜

唐朝歷史上令人噴飯的逸聞:武則天亂點鴛鴦譜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3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武則天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正統的女皇帝,也曾經友情客串扮演過史上最有權勢的亂點鴛鴦譜的媒婆。武則天晚年酷愛玩祖孫戀不倫愛情遊戲,迷戀年輕英俊,陽光燦爛的小男生。顏值爆表的小鮮肉張宗昌、張易之倆兄弟就成了武則天包養的面首,與武則天同時載入唐朝的風流史冊。當時武則天八十來歲,絕對的美人遲暮,張家兄弟也就二十來歲,血氣方剛。武則天非常寵愛張家兄弟,以至於有時連朝政都交給兩人隨意打理。

武則天在享受男歡女愛的甜蜜之餘,居然也懂得換位思考,大發慈悲之心,同情起張家兄弟獨守閨房,虛度年華的寡婦母親阿藏。真心想扮演一回天下第一媒婆的角色,替阿藏張羅一個男神級別的人物。經過多方物色,武則天百裏挑一選中了鳳閣侍郎李迥秀。李迥秀是個丰神俊朗風度翩翩的美男子。他的祖父和父親都擔任刺史。他的母親雖然出身貧賤,甚至連姓什麼都不道,卻是個美豔不可方物的女人。母親優秀基因的遺傳,把李迥秀塑造得差點帥到沒朋友。李迥秀人如其名,品貌皆優,號稱當時第一風雅人物。其實,我們用腳指頭想想也能得出結論,酷好男色的媒婆武則天,她法眼看準的男人,肯定是大唐最優秀的男人,沒有之一。

唐朝歷史上令人噴飯的逸聞:武則天亂點鴛鴦譜

網絡配圖

因此,媒婆武則天就有點婆婆媽媽起來了,經常以各種名義,召見李迥秀和他的母親到宮中做客,用最上等的禮儀招待母子倆。李迥秀婢女出身的母親受寵若驚,心中非常感激皇上這麼看重自己。當李迥秀知道皇上要把她的小情夫張昌宗的母親阿藏嫁給他時,眼球都驚爆了,馬上感到“鴨梨山大”。一來李迥秀並不是單身汪,早已是妻妾成羣的有婦之夫,二來李迥秀雖然敬重皇上,但在對女性的審美品味上,跟天下的臭男人一樣,都喜歡青春年少的美女。如果皇上下賜的是幼齒佳人,李迥秀或許還會腆着麪皮笑納。問題是,張宗昌的母親是大媽級別的半老徐娘。李迥秀在心裏埋怨皇上強人所難,自已愛啃小鮮肉,卻把一個大媽塞給我,哥又不是渣男!那麼問題來了,如果李迥秀膽敢違背皇上的旨意,後果肯定很嚴重。而且,皇上對李迥秀母親的熱情天天都是漲停版,好的像一對姐妹花。左右爲難的李迥秀左思右想後,覺得實在犯不着爲此事犯違敕之罪,讓宗族及個人蒙受無妄之災,無論如何也得權且接受這項敕命。再說了,張宗昌兄弟長得比美女還美女,諒想其母也不至於是什麼歪瓜裂棗,年紀大就大點吧,玩一把姐弟戀,或許也會娛樂至死。

相親時,阿藏的品相之差,讓李迥秀大跌眼鏡,氣得差點跳樓。李迥秀懷疑張宗昌兄弟是充Q幣送的!這樣低品質的母親怎麼會生出兩個帥絕天下的兒子呢?阿藏不僅長相捉急,智商好像也餘額不足,而且沒氣質到如同市井中粗俗的老女人。雖說穿在她身上的衣服,都算是唐朝當時最流行的款式,布料的質地花色也是上好,但怎麼看都有淋猴而冠望之不似人君的感覺。而阿藏因爲兒子備受皇上寵愛,母憑子貴,暴得大富貴,身上便多了一種浮誇的做作姿態,又喜歡像劉曉慶那樣裝嫩扮嬌,實在令人作嘔。李迥秀第一眼看她,就表現出極度的厭惡和輕蔑。儘管如此,李迥秀礙於敕令,不得不強裝笑臉謝主隆恩,把阿藏領回家金屋藏醜。李迥秀爲了刪除奉旨與阿藏啪啪啪的家庭作業,常以各種藉口在外鬼混到三更半夜才身心俱疲地回家倒頭便睡。由於精神上的苦悶又無處傾訴,李迥秀犯上了抑鬱症,沒多久便衣帶漸寬人比黃花瘦,全然沒有了以前的精氣神了。阿藏雖然粗俗不堪,但也不是二貨,自然能看出來李迥秀憎惡她。阿藏也不是那種沒皮沒臉不要自尊心的女人,她同樣也無法忍受面對美男,卻無法溝通無福消受的痛苦,便通過兒子向皇帝訴苦,說李迥秀壓根就瞧不起她,從來就沒碰過她,強烈要求免除有名無實的夫妻名義。

唐朝歷史上令人噴飯的逸聞:武則天亂點鴛鴦譜 第2張

網絡配圖

武則天得知實情後龍顏大怒,覺得李迥秀太不給她面子,居然對自已陽奉陰違,把自已第一次充當媒婆的喜劇搞得毫無喜感和成就感。同時也感到強扭的瓜確實不甜,於是立即下旨準於免除夫妻關係。李迥秀如願以償擺脫了這個令他痛苦不堪的女人,也因此被武則天爲泄私憤,把李迥秀貶爲巖州刺史。

據史書記載,唐太宗愛玩鷂鷹,一天,他正捧着一隻鷂鷹在宮門外把玩,突然看見諫議大夫魏徵迎面向他走來,驚慌之餘,唐太宗把鷂鷹藏進了自己的衣袖裏,等魏徵走了後纔敢拿出來。然而出人意料的是,鷂鷹因在唐太宗的袖中藏得過久,早已窒息而死了!

若依“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那一套,作爲臣子的魏徵應該怕天子唐太宗纔對,從古到今哪有皇帝怕臣子的,除非那個皇帝是個已經被架空了的“傀儡”皇帝!然而,事情就是這麼怪,歷史上少有的明君唐太宗竟真的怕他手下的諫議大夫魏徵,而且還怕得那麼窩囊,竟然連只鷂鷹也不敢當着他的面玩!讀者若要問個中的“蹊蹺”,筆者以爲,可以用“賢明”二字概況。也就是說,唐太宗怕魏徵是因爲他個人品格中的“賢明”因子。

筆者這麼說是有來由的。這事若攤在一個好“我行我素”、信奉“在我死後哪怕洪水滔天”的昏君頭上,他纔不會怕誰呢。天下都是我的,老子是真正的“天下第一”,玩玩鷂鷹怎麼了?我就是當衆玩別的誰又能把我怎麼樣?你魏徵的舌頭要是發癢,我就把它割出來扔水裏涼快涼快去,看今後誰還敢對老子說三道四!唐太宗不是這種“率性而爲”的昏君,唐太宗的賢明在於他是一個深通“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之理的皇帝,他懂得江山要“坐在老百姓的心上”才能千秋萬代。而要把“江山坐在老百姓心上”,作爲皇帝的他就必須嚴於律己,虛心納諫。他知道,自己作爲一國之主,應該勤於政事,切不可玩物喪志,而成天寵狗弄鷹則更是人君之大忌。正因爲有此胸懷與見識,唐太宗才“下意識”地怕起忠心耿耿的魏徵來。唐太宗的這一“怕”,“怕”出的是一代明君虛懷若谷知錯就改的氣度,“怕”出的是一代明君“天下爲重”的風采。

唐朝歷史上令人噴飯的逸聞:武則天亂點鴛鴦譜 第3張

網絡配圖

當然,若要從唐太宗這一“怕”的深層次心理及體制原因來說,他“怕”的其實不是魏徵這個人,他怕的是此事捅出去壞了形象失了民心,瞎了永保江山萬萬年的千秋大計啊!其動機還是從自身的利益出發的。這也是他作爲一個封建帝王的本質使然。因此,若從本源上來看,與其說唐太宗這是怕魏徵,不如說是怕天下百姓更符合實際。

唐太宗式的“怕”還遠不是愛,若要今之爲官者去學習,層次的確太低。但考慮到“初級階段”的實際,爲官主政,能夠因“畏”民“怕”民而勇於約束自己,畢竟要比輕民賤民愚民欺民壓榨人民甚至魚肉人民的人要好得多。

宮廷野史
演義趣聞
奇聞異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