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野史傳聞 > 演義趣聞 > 非打不可的一戰:巴爾幹是“火藥桶”

非打不可的一戰:巴爾幹是“火藥桶”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6.58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導讀:發生於1914-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戰是人類歷史上空前的浩劫,其破壞力也是空前的。這場史無前例的浩劫不僅給交戰方造成難以計數的人員傷亡、物力財力損失,也給戰爭波及地區的民衆造成巨大的心理傷害。導致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是有一點不容忽視。

一、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必然性

迄今爲止,國內外學術界關於一戰起源研究的着述浩如煙海,對於進一步研究這個問題提供了便利條件。19世紀末20世紀初,由於資本主義經濟政治發展不平衡,歐洲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在向帝國主義過渡時呈現出不同的特徵。第二次工業革命在歐洲的開展刺激了各個大國對工業原料和商品銷售市場的需求,歐洲主要大國爲了爭奪原料產地和商品銷售市場掀起了瓜分世界的浪潮,而且結成兩大同盟集團。同盟國集團與協約國集團的對峙加劇了歐洲列強之間的矛盾,最終導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

非打不可的一戰:巴爾幹是“火藥桶”

網絡配圖

一場戰爭產生離不開三方面條件:首先,得有戰爭的主體。就第一次世界大戰而言,交戰方是指同盟國集團和協約國集團。其次,得有衝突的利益。第三,得有利益衝突的空間,即某個地區。

歐洲的巴爾幹地區是列強衝突的多發地區,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巴爾幹地區發生過多次戰爭,如俄土耳戰爭、意土戰爭、兩次巴爾幹戰爭。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衰落以及各大國對巴爾幹地區的覬覦和爭奪加劇了各種矛盾,“東方問題”更成問題,最終點燃了一戰的導火線---薩拉熱窩事件爆發,第一次世界大戰吹響了號角。

二、從內外兩個層面分析巴爾幹地區成爲歐洲“火藥桶”的成因

巴爾幹地區成爲歐洲“火藥桶”並非出於偶然,而是內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內部原因。巴爾幹半島位於亞洲、歐洲和非洲三大洲的交界地帶,周圍有地中海、愛琴海和黑海,是溝通亞、歐、非三大洲的交通要衝,戰略位置十分重要,歷來是兵家的必爭之地。俄國、奧匈和奧斯曼土耳其曾處心積慮地想控制該地區,也發動過侵略戰爭。“這裏山多林密,地勢險要。巴爾幹及地中海地區有豐富的煤、鐵、石油、棉花等資源,是帝國主義競相爭奪的戰略物資。”由此可見,巴爾幹地區險要的地勢、豐富的資源和戰略位置的特殊性是其吸引大國眼球、引發列強介入該地區事物的自然因素。

另外,從民族構成來看,巴爾幹地區民族衆多,這裏居住着土耳其人、匈牙利人、奧地利人、塞爾維亞人、希臘人、馬其頓人、波蘭人、捷克人、羅馬尼亞人等等,各個族羣宗教信仰各異。不同的民族文化、宗教信仰和生活習慣導致巴爾幹地區各民族之間摩擦不斷。

該地區的戰爭導致了領土邊界的變更,這是誘發各族衝突的重要因素之一。以1913年的第二次巴爾幹戰爭爲例,巴爾幹國家在反對土耳其統治的第一次巴爾幹戰爭中取得勝利,但是由於領土分配不均,塞爾維亞、希臘、和門的內哥羅等國聯合起來發動了針對保加利亞的戰爭,第二次巴爾幹戰爭是巴爾幹各民族之間爲爭奪領土而進行的戰爭,以保加利亞戰敗而告終。統治民族和被統治民族的矛盾愈演愈烈,爲後來發生薩拉熱窩事件埋下隱患。

非打不可的一戰:巴爾幹是“火藥桶” 第2張

網絡配圖

外部因素。巴爾幹地區彙集着多方面的矛盾,其中,帝國主義國家與巴爾幹各民族之間的矛盾以及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主導該地區局勢的是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

長期以來,巴爾幹各族受土耳其的統治和奴役,特別是由於帝國主義的侵略和干涉,成了各種矛盾的集合點……主要矛盾是帝國主義之間的矛盾。”

帝國主義國家中,俄國、奧匈帝國在巴爾幹半島進行積極地擴張。在巴爾幹問題上,俄奧兩國是一對冤家。俄國作爲一個陸國、一個熱衷於對外擴張的國家,一直夢想着擁有出海口,企圖控制博斯普魯斯海峽和達達尼爾海峽。爲了達到這一目的,俄國以維護塞爾維亞的民族利益爲由,於1877年4月發動了對土耳其的戰爭,俄國戰勝,雙方簽署《聖斯特法諾條約》,俄國獲得了大量的割地賠款,英國、奧匈帝國等國感到非常不滿。圍繞《聖斯特法諾條約》和俄國的既得利益,1878年柏林會議召開。此次會議剝奪了俄國在巴爾幹新獲得的大部分利益,使“英、俄、奧三國的勢力在近東形成了一種新的平衡和均勢。”

俄國在巴爾幹地區的擴張野心和實際行動引起英國的擔憂和奧匈帝國的反感。英國擔心一旦俄國控制黑海海峽,俄國勢力很可能南下,威脅到英國在遠東的殖民地和勢力範圍。奧匈企圖趁奧斯曼帝國的衰落加緊在該地區擴張領土,俄國與英國、奧匈帝國在巴爾幹問題上的戰略意圖和利益相牴觸。因此,俄國在這個地區擴張遭遇到英、奧兩國的阻撓和牽制。

俄國、英國、奧匈帝國、法國、德國是主宰巴爾幹局勢的主要外在因素。“東方問題的演變,以英俄的鬥爭爲主線,以英、奧、法的'分享'原則與俄國的'獨佔'原則相對抗爲焦點,以列強爭奪巴爾幹霸權和控制黑海海峽及君士坦丁堡爲核心,以列強之間的矛盾鬥爭,特別是英俄的衝突爭奪及列強對奧斯曼土耳其的侵略掠奪和巴爾幹人民反抗奧斯曼帝國統治的民族解放運動等內容,構成了19世紀歐洲歷史的重要組成部分”。

三、薩拉熱窩事件---各種矛盾激化的產物

塞爾維亞建立一個大塞爾維亞國家的願望引起奧匈帝國統治者

的不滿和憂慮。爲了鎮壓塞爾維亞人的反抗、警告其他巴爾幹民族不要步塞爾維亞人的後塵,奧匈帝國皇儲斐迪南大公選擇在1914年6月28日,即塞爾維亞人的國恥日這一天(1389年奧斯曼土耳其征服塞爾維亞)對波斯尼亞進行軍事演習。這次軍事演習的目的是向塞爾維亞施加壓力和示威。

非打不可的一戰:巴爾幹是“火藥桶” 第3張

網絡配圖

奧匈帝國的挑釁激起塞爾維亞民族主義者的強烈憤慨,斐迪南大公在途經薩拉熱窩時遭到暗殺。薩拉熱窩事件如同多米諾骨牌,引起了同盟國和協約國各國的連鎖反應。奧匈帝國向塞爾維亞就薩拉熱窩事件提出了苛刻的條件,以塞爾維亞沒有接受最後通牒條件爲藉口,在德國的支持下對塞爾維亞宣戰,俄、法、德、英、等國隨後進行表態:“7月29日沙俄進行軍事總動員,31日宣佈處於戰爭狀態。8月1日法國進行戰爭動員。幾分鐘後,德國進行戰爭動員,當晚德國對俄宣戰。3日對法國宣戰。8月4日,英國向德國宣戰,第一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

四、結論

“薩拉熱窩的槍聲引燃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烽火,但大戰卻不僅僅是因爲這兩聲槍響就能打起來的。”實際上,多種因素的共同作用引起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薩拉熱窩事件只是一戰的誘發因素之一,是帝國主義國家矛盾加深的產物和表現,不能過分誇大薩拉熱窩事件對引發大戰的作用。

事實上,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由來已久。“法國向來就是德國的勁敵”,普法戰爭後兩國的矛盾日漸加深。俄國作爲富有侵略擴張性的大國和德國右側的鄰國,兩國必然產生矛盾。老牌的殖民大國英、法與後起之秀德國在爭奪殖民地、劃分勢力範圍、擴充軍備等方面產生激烈衝突,歐洲大國結成對立的兩大同盟、最終走向戰爭。

巴爾幹地區是歐洲大國進行實力角逐的角鬥場。巴爾幹地區的各種矛盾的交織、國家間關係的演變是反映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之前大國關係發展變化的一面棱鏡,也是探究一戰起源的很好的切入點。

宮廷野史
演義趣聞
奇聞異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