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野史傳聞 > 演義趣聞 > 春節如何成爲饕餮盛宴:元旦大吃大喝已成風

春節如何成爲饕餮盛宴:元旦大吃大喝已成風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4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春節在堯舜時叫“載”,夏代叫“歲”,商代稱“祀”,周代時叫“年”。在中國衆多的傳統節日中,春節不僅歷史最悠久、禮儀最隆重,而且更是一場一年一度的中國人的饕餮盛宴。一年之中,過節的食品最爲豐富、精緻。餃子之外、年糕也是春節衆多食品中的主角之一。

春節如何成爲饕餮盛宴:元旦大吃大喝已成風

網絡配圖

從餃子到年糕

大概從漢代開始,春節節慶從立春過渡到了正月初一,故稱“元旦”。所謂“三元之日”,即歲之元、時之元、月之元。西漢時確定正月爲歲首,正月初一爲新年,相延至今。新年前一天爲除夕,爲“月窮歲盡之日”。除夕與元旦(春節)適逢歲月輪迴的樞紐,因此特別容易觸動人們敏感的神經,歷來受到了講求“慎始敬終”的傳統社會普遍的重視,成爲漢文化圈內最大最重要的節日。

品嚐美食自然是節日裏不可或缺的一項活動。大約自漢代起,元旦(春節)期間大吃大喝已成風氣,據《漢官儀》和《後漢書·禮儀志》等書記載,漢制規定,每年元旦,羣臣都要給皇帝朝賀,稱爲“正朝”,皇帝便大擺筵席款待羣臣,君臣飲宴歡度佳節。此後,在魏晉至唐,元旦朝賀,皇帝大宴羣臣成爲定製,如曹植《元會》詩中描寫三國魏時元旦朝賀宴會雲:“初歲元祚,吉日惟良。乃爲嘉會,宴此高堂。”晉時元旦朝賀皇帝時,皇帝不但要請客吃飯,還要給百官加工資。

其實,品嚐美味佳餚在元旦前一天就已經開始了。南北朝時期的《荊楚歲時記》已經記載:“歲暮,家傢俱餚蔌,詣宿歲之位,以迎新年。相聚酣飲。留宿歲飯,至新年十二日,則棄之街衢,以爲去故納新也。”年夜飯還要潑灑在馬路上,除舊迎新。唐人有守歲的習慣。

春節如何成爲饕餮盛宴:元旦大吃大喝已成風 第2張

網絡配圖

人們圍坐在一起,辭舊迎新,一直要等到元旦來臨,整個除夕的大部分時間都在酒宴中消磨度過。長安宮廷會擺下守歲宴席,皇家子孫與部分臣僚要陪皇帝共度良宵。唐代孟浩然《歲除夜會樂城張少府宅》寫到,年三十這天要“續明催畫燭,守歲接長筵”,宋代吳自牧《夢粱錄》裏也說,除夕之日要“家家飲宴,笑語喧譁”。至於清代吳縣人(今蘇州)顧祿所著《清嘉錄》裏,更是“除夜,家庭舉宴,長幼鹹集,多作吉利語。名曰年夜飯,俗呼閤家歡”,連“年夜飯”的名稱也出現了。

早在明代,在廣大北方地區,餃子已經是春節期間當之無愧的主角。餃子在明宮中被稱爲“扁食”。按照明代天啓年間的大太監劉若愚的宮廷雜史《酌中志》的說法,正月初一這一天,明朝人在五更時起,焚香,燃放爆竹,開門迎年。北京皇城宮內人將門槓向院內地上拋擲三次,稱爲“跌千金”。

然後“飲椒柏酒,吃水點心,即扁食也。”這種“扁食”即後來的餃子,後世稱爲更歲“餃子”,諧音更歲“交子”。在新年到來的子時食用扁食,有着慶賀與祝福的意義。有的餃子內包着一二枚銀錢,吃到這樣的餃子就表示得到吉兆,此人新年大吉。到了清代,按照富察敦崇(晚清文人,生卒時間不詳)在《燕京歲時記》裏的說法,“是日,無論貧富貴賤,皆以白麪作角食之,謂之煮餑餑(餃子),舉國皆然,無不同也”。

春節如何成爲饕餮盛宴:元旦大吃大喝已成風 第3張

網絡配圖

這話就有些誇張了,改成“北國皆然”就妥貼多了。當然這裏的“國”,也許特指的是京城。不過,雖然這本《燕京歲時記》參考引用了不少先人著作,包括南北朝時期的《荊楚歲時記》,富察敦崇可能沒有注意《酌中志》裏還有另一個說法,明朝的北京人也有不吃扁食而吃年糕的。這些人新年早上起來洗漱完畢後,就要吃黍糕,曰“年年糕”,諧音“年年高”。較之《酌中志》稍晚,崇禎年間記錄北京風俗的《帝京景物略》也已經明確地說:“正月元旦……啖黍糕,曰年年糕。”可見明朝時期年糕已經是帝都新年的時令佳品。

宮廷野史
演義趣聞
奇聞異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