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野史傳聞 > 演義趣聞 > 商聖范蠡:史上具有商業才能和崇高品德的能人

商聖范蠡:史上具有商業才能和崇高品德的能人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3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范蠡是春秋末的一位能人,不僅擅長政治、軍事、道家文化,還對經濟學有着獨特的見解,在政治上大展拳腳後轉至商業,依舊如魚得水,爲後人稱歎,尊其爲“商聖”。  

商聖范蠡:史上具有商業才能和崇高品德的能人

圖片來源於網絡

范蠡出生在一個農民家庭,在家中排名第二,從小便聰敏機智,而其父母雖是農民但文化素養較好,不然就不會給他取“蠡”爲其名,還給他起了字爲“少伯”,也從這裏可以看出他父母對范蠡的厚望。范蠡從小在學堂裏上學,受到了良好教育和培養,不僅文武雙全而且德才兼備,年幼時便有鴻鵠之志。可惜他的父母早逝,范蠡便跟着兄嫂生活,不喜農耕,只會讀書,曾一度被鄉里人不恥。

後結識好友文種,兩人均是空有一腹學識卻報國無門便投奔越國,成爲越王的左膀右臂,輔佐勾踐重振越國,爭霸一方。深知“鳥盡弓藏”之理的范蠡明哲保身逃離越國,開始他的經商之路。范蠡先後在齊國、陶做生意,因其非凡的經商之道使其幾度聚集萬貫錢財,且中途因樂善好施幾度散盡錢財,爲百姓所稱道,後人因此拜其爲“文財神”,讚歎他卓越的商業才能和崇高的品德。

最後范蠡定居在陶定,范蠡十分長壽,活到了近九十高齡方壽終正寢,後人爲了紀念他爲其修建范蠡祠和范蠡墓等。而關於范蠡與西施的愛情故事也家戶喻曉,雖無證考察,但范蠡和西施兩人的故事卻被大家廣爲傳頌,編製成各小說和影視作品呈現在大衆視野中。

范蠡圖片

范蠡是春秋時期不可多得的奇才,在各方面均有涉獵,是一個難得的多才之子。他的一生跌宕多姿,在立功時辭官,在重農輕商時棄官從商,憑藉自己非凡能力和艱苦奮鬥聞名天下。  

商聖范蠡:史上具有商業才能和崇高品德的能人 第2張

圖片來源於網絡

范蠡爲人熟知的便是“三聚三散”、“三致千金”之事,而關於范蠡遷徙的原因均是爲了保身,且兩次均改了名字,且說范蠡改的名字均有含義。

范蠡從越國遷到齊國的時候便將自己的名字改成了鴟夷子皮,這其中含有深意,則是范蠡爲了紀念忠臣伍子胥而取的,當初伍子胥被吳王夫差處死還將其屍體裝入鴟夷拋入湖中。范蠡輔佐勾踐滅吳國時,范蠡列了六條夫差的罪狀,其中第一條便是殺死忠臣伍子胥,可見其在范蠡心中地位很重。

而且到了齊國的范蠡發家致富後,還不停的打聽伍子胥的兒子,因爲其改姓便找了很久,後來找到了他,范蠡不僅給他錢財還教他如何賺錢,遂伍子胥的兒子後來成爲富甲一方的富翁。

也有不少學者認爲范蠡取這個名字是爲懷念西施。

范蠡在一次遷徙到了定陶,改名爲陶朱,人稱“陶朱公”,這可能與范蠡想遠離朝政之事相關,他一開始遠離越國是因爲“敵國亡,謀臣亡”的遠見。後來從齊國到定陶是爲了免去被推上宰相之位,陷入政事之險,遂以“逃誅”之意取名。

可見范蠡的高超智慧和銳利眼光纔可以謀得如此遠見,保全性命。

范蠡三聚三散

范蠡三聚三散的故事被司馬遷載入《史記》,財物對范蠡來說不過和權勢一樣不足爲道,功成身退的范蠡在數十載間,“三致千金三散千金”不僅表現其非凡的智慧,也表現了他樂善好施的美德,被後人稱爲“商聖”和“文財神”。  

商聖范蠡:史上具有商業才能和崇高品德的能人 第3張

圖片來源於網絡

范蠡和文種等人成功幫助勾踐報仇復國,立了大功的他被勾踐封爲上將軍,嘉賞衆多財寶,范蠡可謂是一人之上萬人之下的地位。但甚有遠見的范蠡爲了明哲保身,便瀟灑辭官,放棄這高官厚祿,將所得財寶分給友人等,自己攜帶少量錢財而走,不再回來,這是范蠡的一聚一散。

這二聚二散說的是范蠡離開越國到了齊國之後,更名改姓爲“鴟夷子皮”,後文獻中記載范蠡“耕於海畔,苦身戮力,父子治產,居無幾何,致產數十萬。”遂得到齊國百姓推崇爲相,認爲其賢能。但范蠡深知朝政艱險,且當初爲了遠離政治風波逃離越國,現如今怎會再次踏入虎穴呢。

而且當時齊王爲傀儡皇帝,政權掌握在宰相田常手中,范蠡爲人精明怎會不知道田常送來宰相印只是逢場作戲呢,遂拒之。而後將自己財產分予鄉鄰,遷至定陶。

在定陶沒多久,范蠡以定陶的地理優勢行商,再次成爲家財萬貫之人。後家中次子在楚地犯了殺人罪,便讓家中兒子帶着一車黃金前去探望,本該小兒子去辦此事,但無奈大兒子堅持要去,之後只帶着次子屍體而歸。范蠡早知會有此結果,因大兒子深知錢財不易得,而小兒子勝在家庭富裕時,不知如此,本來范蠡派小兒子去是因其能捨錢財。這便是范蠡的三聚三散。

宮廷野史
演義趣聞
奇聞異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