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野史傳聞 > 演義趣聞 > 魏國爲何打不敗?看邊境三座孤城就知道答案

魏國爲何打不敗?看邊境三座孤城就知道答案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9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一般情況下,城池規模大,能裝下更多的兵力,備有充足的糧草,牆高壁厚,這座城池抗攻打的能力就強,但問題在於,有時候一座城池的堅固往往不取決於這些,而是體現在一座城池守城軍民的決心和意志。比如說這物質條件,恐怕沒有哪座城池能比得上一國首都了,但往往是,攻破一國首都反而是最容易的,爲什麼?當都城成爲他國軍隊的攻擊目標時,這個國家可能已經到了窮途末路,將無決心,兵無士氣,所以這城池也就很難守了。正因爲如此,有時候一個國家的抗擊打能力,首先會體現在和敵國接壤的邊城上。三國當中的魏國,長期處於吳、蜀兩國的夾擊當中,有時候甚至還要加上東(公孫氏)、北(戎胡)四面的進攻,他們的最高決策集團爲什麼能夠從容應對,看看他們三座邊境小小的孤城的戰例就可得出答案,通過他們的表現就可以知道,什麼叫做國家意志。

隴西郡

魏國爲何打不敗?看邊境三座孤城就知道答案

網絡配圖

葛亮初次北伐,由於師出突然,很快拿下了魏國的南安、天水、安定三郡。此事引起了魏國朝廷的震動,魏明帝親自率軍坐陣長安,部署抗擊諸葛亮大軍。曹睿派曹真攻擊趙雲軍,派張郃進攻街亭。由於馬謖違背了諸葛亮的部署,街亭丟失,諸葛亮繼續進軍失去了依託,無奈只好撤軍回蜀國。魏明帝率軍從洛陽到達長安,用魏延的計算,至少需要二十天的時間,既然魏國三郡已經投降,街亭又是那麼重要,諸葛亮爲什麼不自己前往街亭坐鎮指揮?實際上,魏國在這個方向還有一個郡——隴西郡,由於它的存在,諸葛亮並沒有實現對陳倉以西的完全佔領。

隴西郡的太守名叫遊楚,諸葛亮兵出祁山,隴右地區的官吏和民衆驚恐不安,天水和南安兩太守各自脫離職守向東逃跑,而這個遊楚卻在獨自堅守。這個遊楚激勵民衆的方法很特別,說如果你們想獲取富貴,“你們大家可以取下我的人頭,拿着去獻給蜀國人”,而我作爲太守,“職責是爲國家守衛城池和土地,我應該爲這個郡而死”。在官吏和民衆表示不投降後,他又說:“我們可以共同堅守保衛城池。如果國家的救兵到達,敵人必然會撤走,這是爲了一郡盡職盡責,而每個人都可以獲得國家的爵位和賞賜!如果國家的救兵來不了,而蜀國軍隊的攻擊很激烈我們又守不住,到那個時候你們再取我的頭投降,還仍然不算晚。”就這樣,官吏和民衆表示堅決和他一起守城。

蜀軍來到,遊楚派遣長史馬顒出城門擺下陣勢,而自己則在城上對蜀國帶兵將領說:“你們能夠阻斷隴上的道路,使東來的兵馬到不了這裏,一月之中,那麼,我們隴西的官吏和百姓不須攻擊就會降服於你們;你們如果做不到(阻擋東兵來到這裏),那麼在這裏攻城,也不過是空作消耗和疲憊而已。”緊接着命令馬顒鳴鼓攻擊,蜀國人沒有想到會遭到頑強抵抗,只得撤兵走了。

諸葛亮曾經和魏延有過一番戰略上的討論,魏延提出兵出子午谷,迅速拿下長安;而諸葛亮認爲魏延的這個計策過於冒險,沒有采納,而是應該出祁山,平取隴右。諸葛亮初次北伐,就是這種戰略的實施。如果說,馬謖街亭失敗是導致初次北伐失利的關鍵,那麼,隴西郡的堅守,則是諸葛亮不能“阻斷隴右”從而快速脫身的重要一環。從這個意義上來說,諸葛亮的“平取隴右”的戰略目標沒有實現,這座隴西孤城的堅守意義重大。

陳倉城

諸葛亮初次北伐失利,戰事於魏太和二年(公元228,蜀漢建興六年)三月結束。當年十二月,諸葛亮再次率兵出散關,包圍陳倉。當初,魏國大將軍曹真在打敗初次北伐的諸葛亮以後,料定諸葛亮必定再次北伐,而再次北伐必定會走陳倉,於是派將軍郝昭守衛陳倉,並加固城池。儘管如此,由於守城的兵力只有區區一千多人,諸葛亮還是發起了這次戰役,目的是利用戰役發起的突然性,趁魏國大軍尚未集結就拿下陳倉。

諸葛亮來到城下,先是派郝昭的同鄉人靳詳在城外遠處喊話勸郝昭,想通過這種強大的軍事壓力和政治攻勢不戰而勝。郝昭在城樓上回答說:“魏國的法律,您是瞭解的;我的爲人,您是瞭解的。我受國恩多而且門第高,您不必再說了,我只有一死。您回去告訴諸葛亮,可以來攻了。”靳詳把赦昭的話報告了諸葛亮,諸葛亮又讓靳詳再去勸降郝昭,說:“您的人馬寡不敵衆,何苦白白地自取滅亡。”郝昭對靳詳說:“前面我已說定了,我認識您,箭可不認識您。”靳詳只能退去。諸葛亮自認爲有幾萬部隊,而郝昭才一千多人,又估計東來的救兵不能立即趕到,就引兵攻打郝昭。架起雲梯、出動衝車逼近城池,郝昭就用火箭迎射漢軍的雲梯,雲梯着火,梯上的人都被燒死;郝昭便用繩子繫着石磨從上往下壓擊漢軍的衝車,衝車被壓毀。諸葛亮便又製作百尺高的井欄,向城中射箭,用土塊填平護城的壕溝,打算直接攀登城牆,郝昭便在城裏築起一堵牆。諸葛亮又挖掘地道,想鑽進城裏;郝昭又在城內橫着挖掘壕溝攔截。雙方僵持二十多天。蜀軍糧食將盡,魏國大將軍曹真也派出將軍費耀等前來救援郝昭,諸葛亮只好撤兵。

魏國爲何打不敗?看邊境三座孤城就知道答案 第2張

網絡配圖 

陳倉這塊骨頭實在夠硬,郝昭這個將軍實在是夠能。郝昭以千人對幾萬人,也可以稱得上是戰爭史上的一個奇蹟了。而陳倉在誰手中也是關係重大的。表面看來,諸葛亮是因爲缺糧而撤兵的,但如果諸葛亮能早拿下這座城,他不會騰出兵力就近籌糧嗎?而匆匆趕來的魏國軍隊,將不得不暴露於野外然後再進行攻堅。如果真是那樣,這攻守間的轉換,困難轉到了魏國一方,這爲難的就將是曹真和張郃了。

合肥新城

魏嘉平四年(公元252),吳國太傅諸葛恪大破魏軍,次年,諸葛恪不顧衆人的反對,再次進犯魏國,率兵包圍了合肥新城。諸葛恪認爲,新城被圍困,司馬師必然派兵來救,等到魏國救兵到來時,可以一戰打敗魏軍。

魏國掌權的是司馬師,面對軍隊低落的士氣和來勢洶洶的吳國軍隊,司馬師憂心忡忡。謀士虞鬆認爲,諸葛恪集中全部的精銳部隊卻逗留不前,停下來圍攻新城,目的是想吸引魏國的主力部隊決戰。如果魏軍不應戰,吳國軍隊疲勞,一定會自行撤走。司馬師於是命令鎮東將軍毌丘儉按兵不動,只守不攻。從司馬師這整個戰略大局來說,等於是將新城完全放棄,而新城守軍以及守將則成爲戰略棄子。

魏國爲何打不敗?看邊境三座孤城就知道答案 第3張

網絡配圖

 守衛合肥新城的將領叫張特,手下兵士只有三千人。既然魏國的二十萬大軍不動,所以這諸葛恪就放心地攻打。哪知這個張特卻非常頑強,吳國大軍一連攻打了幾個月,城中兵士疾病戰死的已經超過一半,張特卻仍然還在堅持。諸葛恪在城外堆起土山,猛烈攻擊,眼看着城牆將要失陷,城市將無法保住。這時候張特對吳國人說:“如今我已經沒有心思再戰了。不過魏國軍令規定,被攻打超過一百天而救兵沒有趕到,縱然投降,家屬也不受牽累治罪。自從遭到圍攻以來,已經有九十多天了,這座城池中原本有四千多人,戰死的已超過半數,城池雖然陷落,還有一半人不想投降,我將回頭勸說他們,明天繳械投降。”說罷就拋下他的印章絲帶給吳國人。吳國軍隊將領聽信了他的話,停止攻城,只等着明天張特投降。而張特連夜拆除房屋的木材,修補城牆的缺口,使之成爲雙層。第二天,張特對吳國人說:“我惟有戰死而已!”吳軍大怒,進軍繼續攻打,但就是打不下來。等到魏國大軍出動,諸葛恪只好率領軍隊撤離。

新城雖然已經成爲戰略棄子,但諸葛恪能夠早早攻下城池,局勢的發展也許會不一樣,正因爲張特的頑強堅守,讓諸葛恪消耗了太多的時間、精力和兵力。就張特本身來說,他不僅把住了魏國的門戶,還提升了本來已經低落的魏國士氣,其意義非同尋常。

魏國這三座邊城,戰略地位都不是十分重要,說到底,無非就是戰略棋局上的一個“哨兵”而已,但由於他們的國家信念和堅守,這個“哨兵”卻變成了一個強大的盾牌,因爲他們,國家也變得堅強。

宮廷野史
演義趣聞
奇聞異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