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野史傳聞 > 奇聞異事 > 中國人何以獨具武俠癖?什麼是真正的武俠

中國人何以獨具武俠癖?什麼是真正的武俠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6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中國人崇拜武俠聞名於世,不僅武俠書報暢銷海內外,武俠背景的功夫電影更打入了世界電影之都好萊塢。要理解中國人何以偏愛武俠,人人都想做“老大”,一切還須從江湖說起。沒有江湖化,便沒有武俠崇拜。

有一種淺顯的解釋,說武俠是中國文化的英雄。此言差矣,武俠只是梟雄,不是英雄。英雄何指?譬如孫武、吳起、霍去病、衛青、岳飛、戚繼光、文天祥、林則徐,他們是拿俸祿的。這很關鍵,拿俸祿說明身處合法正統體制內,維護正式規則,這是非江湖與江湖的界限,是第一個要點。梟雄是誰?是宋江、晁蓋、韋小寶、黃金榮、杜月笙、許大馬棒、“座山雕”,他們沒人發餉,沒朝廷出糧,靠自己去打砸搶,去巧取豪奪。這也很重要,是第二個要點,是靠搶,靠製造社會不公,而不是靠勞動。實際上,文學傳統早有默認分類,前者是英雄故事,後者是豪俠故事,自古各有流派,各有受衆。英雄不打家劫舍,豪俠離不了打家劫舍。至於“成者王侯敗者賊”的說辭,彷彿混淆英雄與梟雄的界限,其實不然,它只說明梟雄和英雄是可轉換的,並無絕對界限。梟雄放棄打家劫舍,皈依合法正統,或者創建正式規則,便是王侯,可自稱英雄。得了正統,即可收租派稅,誰還打家劫舍?譬如劉邦、朱元璋等。

還有一種解釋,說國人崇拜武俠是對暴力的崇尚,是頂禮膜拜“槍桿子裏面出政權”。這話雖沾點邊,卻不靠譜。論暴力革命,秦始皇、李世民、成吉思汗都是領袖,但這三人與武俠毫無關涉,從未有好事者將之劃入武俠。他們是英雄而不是梟雄,是創立政治制度的政治家,而不是體制外的江湖豪俠。

武俠的文化母體是江湖。武俠首先是“俠”,其次是“武”,合而爲一爲擁有武功的俠客。俠,即是遊離體制外的實力人物。武俠是江湖英雄,是江湖文化語境崇拜的偶像,其崇拜者遍及大衆。這大衆,狹義上是道上嘍囉;廣義上是被江湖化的普羅大衆,是有江湖氣的百姓。拳腳功夫加上義氣,是立足江湖的兩樣法寶。一般說江湖分三教九流,下下等是那些食不果腹、風餐露宿的流浪漢,上上等是混得有模有樣、悠遊自在的武俠,專以仗義行俠名義打家劫舍。武俠崇拜是泛江湖子民對江湖豪俠的崇拜,是下下等對上上等的羨慕,這是武俠崇拜的由來。

中國人何以獨具武俠癖?什麼是真正的武俠

中國人何以獨具“武俠癖”?武俠故事給予深陷江湖氤氳的小人物,一個做白日夢的機會,使其從中尋求自我解脫和昇華。夢境與現實的江湖互爲表裏,同屬一個精神體系。江湖化越深,就越崇拜武俠,武俠故事就越流行。武俠文化流行與社會江湖化之間具有高度相關性,清朝比明朝流行,民國比清朝流行,“文化大革命”後比“文化大革命”前流行,兩相比較便彰顯了體制管理真空與武俠文化盛行的淵源。只要正式規則鬆懈,非正式規則就氾濫;只要非正式規則氾濫,武俠故事就繁榮昌盛。正式制度與非正式制度在此呈現負相關。

當然,武俠寫家並非都屬氾濫貨色,也有高明先生,境界直逼思想大師。此非戲言,許多中文系教授不屑於武俠小說,筆者不能苟同。華羅庚稱武俠小說是成年人童話,往褒義說確係如此,背後蘊含精深的道理。譬如,對揭露中國近代史上江湖顛覆儒教制度這一黑幕,凸顯兩千年來的空前制度危機,當數金庸的《鹿鼎記》最一針見血。金庸小說《鹿鼎記》所含思想之敏銳,直逼魯迅《狂人日記》。筆者時常訝異,反思近代國難的文字可謂浩若煙海,居然是金庸小說率先揭示了近代中國的江湖性顛覆的事實:即“古典性”的終結,“江湖性”的發端,現代性的薄弱,使中國淪爲一個江湖國家。《鹿鼎記》的過人之處,是以主人公韋小寶這樣一個流氓飛黃騰達的命運描寫,揭示了近代中國社會軌道的不公正,以及江湖化的真相。江湖顛覆正統體制,使整個社會變得荒誕。韋小寶,乃是揚州一個江湖混混、一個妓女私生子,暗合民間咒語“婊子養的”。正經學問不學,仁義道德不顧;只學講義氣,擅鑽營,心狠手辣,入皇宮假扮太監,逐步得到康熙的寵信;再入天地會,當上了青木堂香主,從此黑白兩道均平步青雲。韋小寶的故事結局圓滿,晚年過得很是滋潤,攜七位大小老婆躲往雲南,偏安一隅享清福了。

韋小寶這一人物設置,在文學技巧上是對近代中華文明的暗喻和反諷,講義氣、不擇手段、有奶便是娘……反而飛黃騰達,美女如雲,令人豔羨。它反映了一種高度江湖化的社會倫理和價值結構,只不過普通中國人渾然不覺,“潤物細無聲”地嵌入了國人的集體無意識。韋小寶的故事揭示了近代秩序江湖化這一事實,江湖秩序顛覆了儒教體系,導致了一系列倫理價值觀念的顛倒,產生了“老實人吃虧”“壞人佔便宜”的制度悖論。

《鹿鼎記》就是這樣一個故事,反諷“壞人如何飛黃騰達”。金庸精細地設計了一個人物,處處與儒家準則對着幹——“婊子養的”雜種,“有奶便是娘”的混混,一反“溫良恭儉讓”的心狠手辣,卻贏得了人生的成功。這一內含辛辣的反諷,至今尚有詮釋的生命力。譬如單位裏有人嫖妓被“掃黃”歸案,辦公室沸揚之間,有同事不但不指責其下流無恥,反倒笑他笨蛋、不長心眼兒,以顯示自己更無恥、更聰明,更“韋小寶”。某日,一位官員被“雙規”,譴責之聲倒不聞,嘲笑之聲不絕於耳:太笨了,還敢做局長?

一部《鹿鼎記》,概括了明清以來價值觀的江湖本性:笑貧不笑娼,笑笨不笑腐;老實不如奸詐,勞動不如混世。


宮廷野史
演義趣聞
奇聞異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