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野史傳聞 > 奇聞異事 > 明代藍寶石被稱做“鴉青” 由阿拉伯語演化而來

明代藍寶石被稱做“鴉青” 由阿拉伯語演化而來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6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對於女孩們來說,湖北鍾祥樑莊王墓中出土的各種嵌寶石金首飾是如此炫麗,一旦看見,就簡直興奮得想尖叫。藍寶石在這些首飾中佔有相當比例,每一顆都像一滴陽光下的海水,瑩澈透明,可是,在明代,它們卻被喚作“鴉青”。

《金瓶梅詞話》中就提到,李瓶兒私房寶物內包括“二兩重一對鴉青寶石”,還有過世公公花太監生前所用的“一件金鑲鴉青帽頂子”。《二刻拍案驚奇》“襄敏公元宵失子”一篇描寫小主人公頭上的華帽,“四圍又是五色寶石鑲着”,鴉青爲其中一種。《型世言》中有一篇《寶釵歸仕女》故事,其中帶動情節發展的是司氏的一支祖傳金釵,釵上所鑲“四五顆都是夜間起光的好寶石”,“內中有一粒鴉青”。藍盈盈的半透明寶石,爲什麼在明人生活中獲得這樣一個稱呼?

原來,從元代起,人們直接借用阿拉伯語裏的“寶石”一詞,以其音譯詞稱呼從異國進口而來的彩色寶石。阿拉伯語中,“寶石”一詞發音大致接近“yagut”,在漢語中被音譯爲“鴉鶻”,也寫作“亞姑”、“雅姑”、“雅忽”“鴉琥”等。元人陶宗儀《南村輟耕錄》中介紹“回回石頭”,即從伊斯蘭世界進口的多種寶石,其中就包括“鴉鶻”一項,並且具體列有紅亞姑、青亞姑、黃亞姑、白亞姑,顯然是指紅、藍、黃、白的異國寶石。

明代藍寶石被稱做“鴉青”  由阿拉伯語演化而來

到了明代,“鴉鶻”一詞仍然流行,但往往會按漢語習慣加一“石”字,稱作“鴉鶻石”,如馬歡《瀛洲勝覽》提到“紅雅姑石”,《天工開物》“寶”一節也論及“鴉鶻石”。值得注意的是,明人張應文《清祕藏》一書“論珠寶”時言道:“鴉鶻青,一名青亞姑,色深青……種種寶石,俱以質如秋水者爲貴。”由之可知,在明代,進口半透明藍寶石也叫做“鴉鶻青”。不難推理,這一詞稱在口語中得到簡化,就變成了“鴉青”。

所以,《金瓶梅詞話》中出現的“金鑲鴉青帽頂子”,與樑莊王墓的一件“金鑲藍寶石帽頂”在大體形態上一致,是以黃金打成花型座,其上嵌一顆大藍寶石,具體使用時,將它固定在男帽的頭頂處,製造華貴氣派。《寶釵歸仕女》中那一支鑲着鴉青、石榴子、酒黃寶石的金釵,則與定陵、樑莊王墓以及其他明墓出土的首飾一樣,特意以色彩不同的貴重寶石組合排列,達成繽紛瑰麗的視覺效果。因此,在今天,應當注意到博物館去觀賞出土文物,以這種方式輔助理解古典文學,通過文物與文獻兩方面來還原古人生活的生動圖景。

把異國寶石作爲奢侈品的重要一項,以國際貿易的形式加以進口,是中國歷史上長期流行的做法。上流社會的這一嗜好帶來的結果之一,就是異國語言中關於“寶石”的詞稱會以音譯的形式引入漢語,從此在中國文化中留下微妙的痕跡。由鴉鶻到鴉青,即爲其中一例。


宮廷野史
演義趣聞
奇聞異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