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野史傳聞 > 奇聞異事 > 防止食物被下毒除了用銀牌 皇帝還發明瞭別的

防止食物被下毒除了用銀牌 皇帝還發明瞭別的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8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清朝是我國古代飲食發展的頂峯,這一時期美食大量出現,尤其是宮廷美食。溥儀在《我的前半生》中,對皇家吃飯的場景做了細緻的描述。

書中寫到:“耗費人力、物力、財力最大的排場莫過於吃飯。關於皇帝吃飯有一套術語,是絕對不能說錯的。飯叫膳、吃飯叫進膳、開飯叫傳膳。

到了吃飯時間,完全由皇帝決定---吩咐一聲傳膳,跟前的小太監便照樣向守在外面的太監說一聲傳膳,這樣一道道傳下去,不等聲音回聲消失,一個猶如嫁妝的行列已經走出御膳房。這是由幾十名穿戴整齊的太監組成的隊伍,擡着大小七張膳桌,捧着幾十個繪有金龍的朱漆盒,浩浩蕩蕩直奔養心殿而來。

防止食物被下毒除了用銀牌 皇帝還發明瞭別的

在清代,有專門爲皇帝和後宮準備飲食的機構御膳房,由於皇帝飲食即求精緻,又複雜多樣,所以在御膳房中工作的人員衆多,這在無形之中留下了飲食安全隱患,就加大了食物被下毒的危險性。

在中國歷史上,由於被食物下毒而死的皇帝不乏其人,比如漢惠帝司馬衷就是因爲食物中毒而死,而在皇帝食物中下毒,最容易得手的莫過於那些御廚了。

那麼清朝宮廷是如何防止皇帝飲食被下毒的呢?

首先,要過“擺譜”關。所謂的“擺譜”,倒不是炫耀的意思,而是擺菜譜。最初清朝標準的的御膳每頓飯有120道菜,需要三張大桌才能擺放完,除此之外,還有果品、點心以及主食。

後來的皇帝覺得這樣太過鋪張浪費,就減到了64道,再往後又逐漸減少到32道、24道,不過慈禧太后當政期間,又將御膳恢復到了120道。

皇帝用膳時“擺譜”除了是爲說明菜名之外,還是處於安全考慮。在“擺譜”的過程中,菜名和掌勺的大廚都要在旁邊標明,這樣一旦出現問題就可以追查到相應責任人。有了這項措施,對這些御廚們來說主要起到了一種威懾作用。

其次,做出的每一道御膳,御膳房都要留下樣菜,以備查驗之用,所以皇帝用膳基本上是要準備兩套相同的菜餚。

再次,用餐具來驗毒。皇帝使用的餐具自然講究,以金銀器爲主,其中銀器要佔很大的比重,這不僅僅是爲了突顯高貴和排場,還因爲銀器有着非常實用的功能。

防止食物被下毒除了用銀牌 皇帝還發明瞭別的 第2張

銀器是一種簡單有效的驗毒器皿,如果所盛的食物有毒,銀器就會馬上變黑,這是已經經過科學證明的,在古代是非常有效的。因爲,當時的常用毒藥是含有硫化物的砒霜,而銀器遇到硫化物就會發生化學反應,生成黑色的硫化銀。

對於瓷器的餐具,也會在旁邊掛上一個小銀牌,通常是由太監在皇帝面前將銀器放進菜裏進行實地檢驗。

最後,還有太監品嚐環節。經過上面的檢驗工序之後,皇帝一般不會馬上食用,他們還會採取“賞膳”“嘗膳”等方法,將食物先賞給后妃一部分,或者讓太監先品嚐一下,確認沒有問題之後,在進行用膳,即使是這樣,皇帝任然還要使用銀盤子和象牙筷子進行最後的檢驗。

而在後宮中能享用此等待遇的最多隻有皇太后和皇后,其他的妃嬪們自然不會有此待遇,也不必小題大做,她們這些地位較低的妃子想必是沒人會去下毒,即便是毒死了對於皇帝來說也無關緊要。

皇帝的嬪妃在常人眼中,看似風光無限,錦衣玉食。這其實是人們對後宮生活的一種誤解。

當然像高居金字塔頂端的皇太后和皇后,她們的待遇當然是頂級的,但其他人的生活就沒有那麼風光了,還要受到很多限制。就拿飲食來說,后妃們是要嚴格遵循宮中規定,不可隨意亂吃,而且她們的飲食標準也是和她們各自的等級成正比的。

防止食物被下毒除了用銀牌 皇帝還發明瞭別的 第3張

其中,皇太后和皇后所享用的標準最高,比如新粳米、黃老米和高麗江米就是特供她們食用的,除此之外,皇太后每天還有大量的麪粉配額,主要包括3斤梗米粉、15斤白麪、1斤蕎麥麪、1斤麥子粉,總計20斤;皇后的區別在於,沒有蕎麥麪,總量也有所減少,基本上爲皇太后的一半。

皇貴妃以及級別更低的,就只能吃梗米了。在數量上,嬪妃們享用的標準也是隨着級別降低而遞減的,比如皇貴妃每天的梗米配額是1升5勺,而答應則僅有9勺。

根據規定,皇貴妃以及以下的嬪妃是無權享用梗米粉、蕎麥麪、麥子粉的,他們只有數量不等的白麪,如皇貴妃每日的白麪配額是5斤,貴妃、妃是3斤8兩、嬪以下至答應都是2斤。

在後宮,最爲最低一級的答應受到的待遇最低,平日裏也不是雞鴨魚肉天天供應,但不管怎麼說,她們生活也算是小康以上水平,遠遠高於普通百姓。

宮廷野史
演義趣聞
奇聞異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