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野史傳聞 > 奇聞異事 > 柳永 歌妓們對他愛得發狂,哪怕倒貼銀子!他去世後妓女們集資葬了他!

柳永 歌妓們對他愛得發狂,哪怕倒貼銀子!他去世後妓女們集資葬了他!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5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柳永,一個不得志才子。沒能早早考到功名,後來勉強中了進士也還是不得志。但這,卻成就了他的另一份功業:行吟詞人、民間歌手。在官場上沒他的位置,在市井中卻受到了人們的追捧。

柳永 歌妓們對他愛得發狂,哪怕倒貼銀子!他去世後妓女們集資葬了他!

一、不願君王召,願得柳七叫

北宋的前期,人民是較爲安居樂業的,北宋的娛樂業也格外發達。看看皇帝,開國的馬上皇帝除外,剩下哪個不是琴棋書畫,樣樣皆通?更有那徽宗的畫,仁宗的詞,作爲專業的畫家詞人都夠格。在這樣的大環境下,歌舞昇平也就不奇怪了。

柳永,就是在這樣的大背景下,開始寫詞的,而且,一寫成名,一寫而不可收,一寫而受到廣泛歡迎,本想業餘,卻成了專業寫手。

柳永,作爲一個文人,一個讀了不少詩書的才子,當然也是想走科考之路做官的。可是,卻總也考不到功名,無奈苦悶之下,也就只好到娛樂城(瓦肆勾欄)中去尋求慰藉,尋求精神的解脫。卻不想,魚兒剛好入了大海,他的才學,在這裏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歡迎。

由於柳永寫得一手絕妙好詞,隨便給哪個歌妓寫上幾句,她就會身價倍增。又由於他處於城中久了,與歌妓玩出了感情,也是真心的喜愛同情理解這些歌妓,所以歌詞既美,又能符合歌者之心,於是,歌妓們對他愛得發狂。柳永在弟兄中排行老七,又稱柳七,能和柳七親熱唱和,哪怕是倒貼銀子,也成了歌妓們的最高願望,也就有這樣的歌謠在歌妓中廣爲傳唱了:“不願君王召,願得柳七叫;不願千兩金,願得柳七心;不願神仙見,願識柳七面。”

柳永 歌妓們對他愛得發狂,哪怕倒貼銀子!他去世後妓女們集資葬了他! 第2張

甚至在柳永死時,沒錢下葬,還是妓女們集資安葬了他。此後,每逢清明時節,都有歌妓舞妓自帶美酒佳餚來到柳永墓前,祭奠這位詞人,慢慢的就成了一種風氣,叫“吊柳會”,也叫“上風流冢"。如果到城外踏青,必須先“上風流冢”,否則,就是不懂規矩會被人看不起。直到北宋滅亡,高宗南渡,這種風俗才中斷。

所謂人生在世,天地公心。人各有志,各展其才,不管才大才小,只要才能得用,就不枉活一生。只要專心、盡心,能對人有益,也就不算虛度生命了。這就是爲什麼歷史記住了秦皇漢武,但也同樣記住了柳永。

二、凡有井水處,皆能歌柳詞

柳永,正史中沒有記載。他的生平事蹟,散見於野史筆記,大約在公元1017年,開始到京城趕考。以自己的才華他有充分的信心金榜題名,而且幻想着有一番大作爲,誰知考了兩次都沒有考中。在這期間,他四處遊山玩水,閒逛之餘,就是寫詞。其中有一首是《鶴沖天》:

黃金榜上,偶失龍頭望。明代哲遺賢,如何向?未遂風雲便,爭不患狂蕩。何須論得喪?才子詞人,自是白衣御相。煙花巷隋,依約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尋訪。且總偎紅翠,風流事,平生楊。青春都一怕。忍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

傳遞的意思就是:雖然沒有考上功名,但只要有才,就是一個沒有官服的卿相。要那些虛名有什麼用,還不如把它換來吃酒唱歌。既表現了一種蔑視王侯、輕視浮名的氣度,也是對科舉不中的一點牢騷。卻不想,爲這詞,卻又把功名耽誤。

柳永做詞,已是名頭很響了。不僅市井中傳唱,皇宮之中,有時也免不了要唱唱曲的。這首發牢騷的閒詞,竟然傳到了宮裏,仁宗皇帝看了之後,自然是不高興的:這是什麼腔調,考不取功名就發牢騷,好像我大宋朝不能識才。雖然這時還沒有文字獄,不會治他的不敬之罪,但好印象肯定是沒留下。所以,當柳永好不容易通過了第三次考試,需要皇帝圈點放榜時,仁宗看到柳永的名字,不由就想到了那個牢騷,“淺斟低唱即好,何要浮名?且去填詞吧。”又把他給勾掉了。到這種程度,柳永也就只能是認了,乾脆做了一個如算命先生般隨手而拿的幌子,上書:“奉旨填詞柳三變。”

柳永 歌妓們對他愛得發狂,哪怕倒貼銀子!他去世後妓女們集資葬了他! 第3張

柳永的詞,不僅傳到官中,皇帝都能看到,還傳到了千里之外的金國,爲金人的南侵起了助推作用。在《望海潮》一詞中,柳永以生動的筆墨,把西湖的美景,錢江潮的壯觀,杭州的繁華富庶,當地上層人物的享樂,人民的勞動生活,都一一鋪陳於筆下,描繪了一幅優美壯麗、生動活潑的畫面:

東南形勝,三吳都會,錢塘自古繁華。煙柳畫橋,風簾翠幕,參差十萬人家。雲樹繞堤沙。怒濤卷霜雪,天塹無涯。市列珠現,戶盈羅綺競牽奢。重湖疊i山獻}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咯嘻釣史蓮娃。千騎擁高牙。乘醉聽蕭鼓,吟賞煙霞。異日圖將好景,歸去鳳池誇。

據後人羅大經在《鶴林玉露》一書中記載:這首詞傳播開來後,金國的海陵王完顏亮聽到了,覺得’‘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江南實在是太美了,一定要打過去看看,遂起了南侵之意。完顏亮的南侵,已是一百年之後的1162年了,可見柳詞影響的廣泛和經久不衰。

也正是如此,所以時人才有“凡有並水處,皆能歌柳詞”的民謠。

可以說,正是柳永政治上的抑鬱失志,生活上的特殊經歷,以及博學多識、妙解音律的才能,才使他成爲致力於詞作的專業同人。在柳永之前,間是被當做“詩餘”,不登大雅之堂的,是文人們在茶餘酒後沒事時做着玩的。而由於柳永的大力開拓,由於他對市民生活的熟悉,對都市的繁華、妓女的悲歡、市井的戀情以及山水草木、離情別緒的深切感受,在詞的內容和表現手法等方面都有大的創新,才帶動了詞這一文學體裁的重大發展和變化。不僅他本人的詞在當時流傳極廣,其他許多文人也紛紛致力於詞的創作,使宋詞成爲我國文學寶庫中的一朵奇葩。柳永的貢獻,柳永的影響,是不能低估的。

清朝紀曉嵐在《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中對柳永倍加推崇:“詩當學杜詩,詞當學柳詞。”

柳永經歷了宋真宗、仁宗兩朝四次大考纔在四十七歲時中了進士,據統計,這四次考試共取進士九百一十六人,其中絕大多數人都順順利利地做了官,有的或許還很顯赫,但他們早已被歷史忘得乾乾淨淨,只有柳永,聲名永存。

宮廷野史
演義趣聞
奇聞異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