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三國蜀漢政權後期出現人才匱乏的原因是什麼?

三國蜀漢政權後期出現人才匱乏的原因是什麼?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1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蜀漢是三國時期的割據政權之一,共歷二世二帝,國祚四十三年。還不知道的讀者,下面本站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介紹,接着往下看吧~

有句俗語叫做“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形容三國時期的蜀漢到了後期已無人才可用,連廖化這樣資質一般的老將都拿出來做先鋒大將。當然,這句俗語是野史調侃,但也說明了蜀漢到了諸葛亮時代以及後諸葛亮時代的人才困局,歷史上也的確是這樣。

劉備死後,諸葛亮掌權,大事、小事以及後續人才的培養自然落在了他的身上,但根據史書的記載,諸葛亮卻攬一切事務於己身:

“政事無鉅細,鹹決於亮”

“罰二十以上,皆親攬焉”

三國蜀漢政權後期出現人才匱乏的原因是什麼?

因此,後人經常把蜀漢的人才困局歸咎於諸葛亮的事必躬親,怪諸葛亮沒有能夠下放更多的事務給屬下,讓蜀漢的後備人才沒有得到鍛鍊的機會。諸葛亮或許有必須勤政的原因,但他事無鉅細的全部由自己來處理也可能是出於無奈。原因也很簡單,蜀漢的人才大多不能爲他所用。

蜀漢政權立國的根基是益州和漢中,是劉備率領跟隨他征戰多年的元老派和旅居荊州時跟隨他的荊州派們通過武力手段從同宗劉璋以及曹操手中搶過來的地盤。在這兩個地方,劉備集團的元老派和荊州派全屬於外來勢力,本來搶人家的地方自己做老大就已經讓益州的士族們很不滿了,還要叫嚷着以“恢復漢室”的名義讓他們出錢出糧來支持對外戰爭,益州本地的士族當然不會幹。

赤壁之戰”前,魯肅提醒孫權,江東士族即便投降曹操也一樣高官得做,因爲曹操也需要他們治理地方。對於益州士族來說何嘗不是這樣?益州道路難行,外來人一般不喜歡來這片地域做官,誰來統治這塊地盤都需要益州士族幫助治理,他們又何必消耗資源去打生打死?

而且益州所屬的成都平原歷來富庶,因爲地理位置的原因,戰亂也比較少,生活在這裏的士族們一向過得安穩,他們從來就沒有徵伐天下的野心。歷史上在這裏割據的政權也都是這樣,千古以來也就一個劉邦從蜀中打出去併成功了,但劉邦和他的嫡系們也不是益州人,是江蘇人,因此纔有打出去的動力。

同樣,諸葛亮時代想打出去爭天下的是蜀漢集團的元老派後人和荊州派,而非本土士族益州派,佔據着蜀漢絕大部分資源的益州派反對北伐,即便被諸葛亮壓制,不敢主動站出來反對,但也絕對不會讓他們麾下益州本土的人才去幫助諸葛亮。

當時的社會形態本來就是大部分人才是在世家們的掌握中,益州本土的士族不提供人才給諸葛亮,那麼他可選擇的餘地就相當小了。只能帶着元老派和荊州派們去幹那“明知不可爲而爲之”的北伐。

諸葛亮首次北伐時上過一個出師表,裏面重點提出過幾個要求劉禪重用的人才:

“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禕、董允等,此皆良實,志慮忠純,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

其中郭攸之是豫州人,費禕、董允全是荊州人,丟失街亭的馬謖是荊州人,諸葛亮重用的軍中大將以元老派碩果僅存的趙雲和魏延爲代表,張苞、馬岱、廖化、鄧芝等等全部都是荊州或其它地方的人,後來害死魏延的楊儀也是荊州人。甚至包括諸葛亮的政敵,同爲託孤大臣的李嚴都不是益州本土士族。

諸葛亮北伐時所用的大將中比較有名的將領中只有王平和張嶷是益州人,但他們倆全是寒門,和益州本土士族無關,王平投效劉備前還是跟漢中張魯混的,是益州的敵人。

三國蜀漢政權後期出現人才匱乏的原因是什麼? 第2張

上述支持或跟着諸葛亮北伐的不能不說是人才,個個都相當厲害,但他們之後就沒了補充,因爲益州本土士族的不支持,諸葛亮多次北伐都只能帶着這些人去打,張苞死時,諸葛亮爲什麼傷心欲絕?因爲這樣的中生代鐵桿北伐派戰死或病死一個就少一個,他沒有多餘的後備。

人才是需要更新換代、不斷補充新鮮血液的,蜀漢的核心地盤在益州,益州士族不配合,哪來的人可用?元老派和荊州派本來人就少,還要分一部分在成都看着後方,在前線的可用之人就更少了,在這種情況下,諸葛亮只能是事必躬親,自己多幹些事,來彌補無人可用的局面。

諸葛亮爲蜀漢的復興大業“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最後活活累死在北伐前線。在生前諸葛亮不知道自己死後人才缺乏的後果嗎?肯定知道,可益州派不出人力怎麼辦?只能從人才衆多的敵人哪裏想辦法,從魏國搞來一個姜維。

可姜維比諸葛亮的威望差多了,又是降將,被擠兌的都不敢怎麼回成都,就更沒有號召蜀中人才爲北伐效力的本錢了,最後只能是“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所以,說諸葛亮不主動培養人才的觀點或許是錯誤的,他也是被逼得沒辦法。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