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奕訢和咸豐的關係 奕訢恭親王

奕訢和咸豐的關係 奕訢恭親王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1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愛新覺羅·奕訢(1833年1月11日-1898年),號樂道堂主人,道光帝第六子,咸豐帝同父異母兄弟,生母爲孝靜成皇后博爾濟吉特氏,清末政治家、洋務運動主要領導者,清朝十二家鐵帽子王之一。

生平簡述

道光十二年十一月二十一日(1833年1月11日),奕訢出生幼年奕訢與母親孝靜成皇后,與咸豐帝(奕詝)屬異母兄弟。但奕詝生母孝全成皇后早死,是奕訢的生母靜貴妃受皇后託孤遺命撫育皇四子奕詝。奕訢與奕詝同在一母照拂之下,且年齡相仿,無異於親兄弟。道光十七年(1837年),入上書房讀書,奕訢從小受到極爲嚴格而又特殊的封建教育。他天資聰穎,頗有才氣,拜狀元翁心存爲師。逾年,翁心存以母老乞養,告假歸裏,奕訢乃師事賈楨。在名師教授下,他學習儒家經典10餘年,對於儒家學說是頗爲精通的。功課爲滿蒙漢三種語言文字,儒家經典,詩文,武功騎射。

幼年師從卓秉恬、賈楨,聰明好學。道光帝立儲時,曾在四子奕詝和六子奕訢之間猶豫不決。但於道光二十六年下定決心由皇四子繼位,寫下遺詔,並於道光二十九年下令在妃園寢內爲奕訢之母靜貴妃修墓,親令靜貴妃死後,必須葬於妃園寢,不得更改,變相暗示奕訢爭儲失敗(奕訢若能繼位,按慣例,將尊其生母爲太后,若已去世則追封爲皇后,清朝皇后先於皇帝去世與皇帝合葬,後於皇帝去世則單獨建陵,道光這一舉措等於表明,靜貴妃不管生前死後都只是他的側室絕非正室,換而言之,恭王不會繼位)。

道光三十年(1850年)以宣宗遺詔公佈封“皇六子奕訢爲親王,皇四子奕詝立爲皇太子”。

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二月,一病不起,四月初十日病逝。

奕訢是洋務派人物,支持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等人的洋務運動,鎮壓太平天國,人稱賢王。清流派呼爲“鬼子六”。

奕訢和咸豐的關係 奕訢恭親王

三朝重臣

咸豐時期

咸豐元年(1851年)四月,咸豐帝授奕訢爲十五善射大臣。咸豐二年(1852年)四月,咸豐帝將指原慶郡王府給奕訢爲府邸。此府原爲乾隆年間大學士和珅的府邸。八月十五日,咸豐帝駕幸奕訢海淀別墅 “朗潤園”,爲之題園名,山、水、亭、軒之名,並賜詩一首,極示關切之意。奕訢有答詩一首。是月,奉旨管理正藍旗覺羅學事務。

咸豐三年(1853年)正月,奉旨管理中正殿、武英殿事務。九月九日,命奕訢署理領侍衛內大臣,參與京城巡防事宜。十月初七日,奉旨在軍機處行走,從此打破清代皇子不得干預政務的祖制。咸豐四年(1854年)二月初二日,長女生,嫡福晉瓜爾佳氏所出。是月,奉旨添派管理三庫事務,並補授鑲紅旗蒙古都統。四月,奉旨補授宗人府右宗正。六月,奉旨調補鑲黃旗漢軍都統。九月,奉旨升授宗人府宗令。又授爲閱兵大臣,調補爲正黃旗滿洲都統。咸豐五年(1855年),奉旨總理行營事務。二月,奉旨賞穿黃馬褂。七月初一日,其母孝靜成皇后(即靜太妃)病重,奕訢爲之請求咸豐帝晉封皇太后,咸豐帝含糊答應,奕訢即傳旨冊封,咸豐帝不滿。二十一日,即葬生母康慈太后之次日,奉旨罷免一切職務,回上書房讀書,仍令內廷行走,管理中正殿等處事務。

咸豐七年(1857年)五月,奉旨補授鑲紅旗蒙古都統;又命管理鑲紅旗新舊營房事務。

咸豐八年(1858年)四月二十五日,單銜具折反對咸豐帝派耆英去天津參予議和;主張天津談判不要一味示弱,英法聯軍如敢登岸,應令“兵勇合擊 ”;建議密令粵紳羅惇衍激勵鄉兵攻廣州,廉兆綸搗香港。五月初五日,奉旨與惠親王、惇郡王及軍機大臣等處理擅自回京的耆英。十三日,單銜具折,反對欽差大臣桂良和花沙納與英法所議條約中關於開放長江口岸諸埠的條款;重申以戰迫和之議。是月,奉旨管理雍和宮事務,又奉旨補授閱兵大臣。八月初四日,得長子,咸豐帝賜名載澄。

咸豐九年(1859年)四月,奉旨補授爲內大臣(侍衛處次長官)。十二月,北京談判時期的奕訢(1860年11月2日)奉旨補授爲管宴大臣。

咸豐十年(1860年),英法聯軍進攻北京,咸豐帝逃往承德,奕訢臨危受命,擔任議和大臣。九月十五日,十六兩日,奕訢分別與英使、法使簽訂《中英北京條約》與《中法北京條約》,挽救了清王朝的命運。他主持議和以及進行的大量的善後事宜贏得了西方對他的好感,爲他以後外交活動創造了條件。在議和期間他籠絡文祥(戶部侍郎)、桂良(文華殿大學士)、寶鋆(總管內務府大臣)、勝保(副都統),形成了一個新的政治集團。這是他通過議和撈到的政治資本。

咸豐十年(1860年)十二月初一,奕訢、文祥、桂良上《通籌夷務全局酌擬章程六條折》,分析了列強之國的特點,認爲太平天國和捻軍是心腹之患,英、俄是肢體之患,應以滅內患爲先,然後對付俄國和英國。這媚外之策爲後來借師助剿,鎮壓太平天國奠定了理論基礎。根據他的觀察,他認爲外國人並非“性同犬羊”,英國“並不利我土地人民,猶可以信義籠絡”。清政府把列強只當作“肢體之患”,認爲“可以信義籠絡”。摺子還提出要成立總理各國事務衙門;設南北口岸管理大臣;添各口關稅;要求將軍督撫辦理國外事件互相關照,避免歧誤;要求廣東、上海各派兩名懂外語的人到京以備詢問;將各國商情和報紙彙集總理處。十二月十日,總理各國事務衙門設立,出現了軍機處以外的另一中樞政府機構。自此,總理衙門取代理藩院,成爲專門的外事機構,使清代的外交產生重大突破。衙門還領導了後來的洋務運動。

咸豐十一年(1861年)七月,咸豐帝在熱河病死,兒子載淳繼位,改年號爲“祺祥”。幼主沖齡,咸豐帝遺詔令載垣、端華、肅順等8人爲贊襄政務王大臣,顧命輔政。“祖制重顧命”,按親疏遠近關係,應該是奕訢排在第一位,但咸豐帝餘憾未釋,把奕訢摒棄於顧命大臣的行列之外,這更加深了奕訢與載垣、肅順等人的矛盾。咸豐帝去世後,奕訢協助慈禧太后政變,被授予議政王,在軍機處擔任領班大臣。咸豐帝授權恭親王辦理與各國換約事宜的上諭,軍機處換成文祥等人,全面控制了中樞機關。奕訢又身兼宗人府宗令和總管內務府大臣,從而控制皇族事務和宮廷事務大權。他以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大臣的職務主管王朝外交事務,自此總攬清朝內政外交,權勢赫赫。

 同治時期

奕訢和咸豐的關係 奕訢恭親王 第2張

  幼年奕訢與母親孝靜成皇后

咸豐十一年(1861年),他同意委派李泰國和赫德相繼擔任中國海關總稅務司,把中國的海關管理大權交給英人掌握。同年,奕訢以鉅款託付李泰國購買船艦,籌建海軍。同治二年(1863年),這支艦隊開到了中國,但艦隊的指揮卻是英國皇家海軍上校阿思本。李泰國還私許阿思本對艦隊有完全指揮權。這是由清廷出錢供養,歸英國侵略者指揮、控制的一支艦隊。奕訢不但沒有抵制,還準備接受英國侵略者這一無理要求,甘受外人挾制。這種對外一味順從的行爲,連曾國藩、李鴻章都感不滿。清廷詔令遣散船員,留下船艦。英國方面無理取鬧,堅持“既不用其人,則船炮亦應繳還本國”,還向清廷索取賠款。最後,奕訢只好曲從其意,退還船隻,向英國賠禮賠款。

同治三年(1864年),奕訢同意烏里雅蘇臺將軍明誼簽署《中俄勘分西北界約記》,將新疆大片領土割給沙俄。同治九年(1870年)五月,天津爆發反洋教鬥爭,羣衆焚燬教堂,殺死法國領事和外籍教士多人。在處理這起重大涉外事件中,奕訢明知“曲在洋人”,卻在法國等列強的要挾下,一再遷就,息事寧人,支持曾國藩鎮壓羣衆,懲處天津知府和知縣,了結天津教案,取媚洋人,與外國“曲全鄰好”。奕訢對外妥協的外交政策,連其弟奕譞也深爲惱火,他詰問奕訢說:“素日無備,故臨事以‘無可如何’四字塞責,自庚申至今十年,試問所備何事?“ 奕譞還指責奕訢主持總理衙門以來,“夷務尚無起色”,對“外夷”提出的要求“有可無否”,全盤否定了奕訢所執行的外交政策。

奕訢支持曾國藩等辦洋務,但他又主張削弱地方勢力,引起湘淮勢力的不滿;奕訢辦洋務,清廷中倭仁等頑固派不滿;由於奕訢權力受限,不能滿足列強的要求,列強對他也開始不滿。慈禧太后利用了奕訢,也給予了奕訢巨大權力。但隨着奕訢地位高升和聲名鵲起,恭親王奕訢又引起了慈禧太后的不安。於是慈禧太后利用一切機會對他進行打擊,使奕訢一直浮浮沉沉。

同治四年(1865年)三月初五,編修蔡壽祺彈劾奕訢,說他攬權納賄,徇私驕盈,太后命令查辦,七日就以其目無君上,免去議政王和其他一切職務。朝中大臣求情,慈禧太后才允許他在內廷行走,並管理總理各國事務衙門,但免去了議政王職務。這是奕訢遭受的第一次打擊。

同治八年(1869年),奕訢支持殺掉慈禧太后親信安德海,爲慈禧太后所恨。

同治十一年(1872年)二月初三日,奉懿旨與戶部尚書寶鋆辦理同治帝大婚籌備事宜。九月十九日,奉懿旨加恩親王世襲罔替。

同治十三年(1874年)七月十八日,奕訢等十重臣當面勸諫同治帝不要修治圓明園,同治帝大怒,斥奕訢:“此位讓爾,何如?”二十九日,再力諫同治帝,同治帝發硃諭革其親王世襲罔替,爲郡王,仍在軍機大臣上行走,次日發佈。八月初一日,兩宮太后干預,賞還親王世襲罔替。光緒時期

 光緒時期

光緒元年(1875年)十二月,奉上諭署理宗人府宗令。

光緒二年(1876年),二月,奉上諭暫署宗人府銀庫印鑰。九月,奉旨派充玉牒館總裁。

光緒五年(1879年)四月初,晤見美國前總統格蘭特,請出面調解中日琉球爭端。九月,奉旨管理正白旗滿洲新舊營房並城內官房事務。

光緒六年(1880年)三月二十五日,對來訪的英國的公使阿禮國說:“中國人非不知電報、鐵路、輪船、開礦之利,然主權不能自操,與中國無益,雖有不若無也。”

光緒七年(1881年)三月,慈安太后去世,奕訢更爲孤立。反覆的浮沉磨平了奕訢往日的棱角,挫敗了他的銳氣,遇到大事他提不出應對的策略。中法戰爭中,奕訢爲首的軍機處對於戰與和拿不定主意,軍隊節節敗退

光緒十年(1884年)中法戰爭爆發,奕訢所指揮的軍機處進退失據,和戰不定,最後軍隊敗退,三月十三日,慈禧太后藉口“委靡因循”,罷去一切職務,令居家養疾,同時由禮親王世鐸、醇親王奕譞取而代之並將其中樞一併改組。奕訢集團全班人馬武英殿大學士寶鋆、吏部尚書李鴻藻、兵部尚書景廉、工部尚書翁同龢同時被逐出軍機處和總理各國事務衙門。此事件發生在甲申年故稱爲甲申易樞或甲申朝局之變。

光緒十二年(1886年)十月,奉懿旨賞還親王雙俸。

光緒十五年(1889年)正月,奉懿旨,賞添頭等、二等護衛各一員,三等護衛二員。

光緒十七年(1891年),十一月,在王府中慶祝六十壽辰,請京中著名戲班演戲。

光緒二十年(1894年),又起用爲總理衙門大臣,並總理海軍,會辦軍務,內廷行走,但毫無作爲。

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十月,奉懿旨,此次恭親王承辦慶辰恭王府典禮“妥慎周詳”,賞給御書“錫福宣猷”匾額一方,御書長壽字一張等。

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初,沙俄強佔旅大事件發生後,光緒帝召見王公大臣,極言時危,“以變法爲急務”,立志改革。奕訢“默然”不答。不久,康有爲上書請開制度局,定國是,奕訢也表示反對。五月,奕訢一病不起,四月初十日病逝。終年66歲。諡“忠”,加恩進賢良祠,併入皇家太廟。其孫溥偉襲爵恭親王。

歷史評價

其人主張學習外國軍事科技以加強中國武力,於外交上主張保持與歐美列強的和平,支持並開辦了中國早期的近代新式工商業以及政府機關,是清朝洋務運動的中樞首腦。在其擔任政府首腦期間,清朝先後平定了太平天國運動、捻亂以及西部各行省的回變。 部分中國近現代史學家(如張玉法、薛化元、李筱峯等人)認爲奕訢是清朝最後的支柱,在其死後,繼任者多爲庸碌之輩,甚至比軍機大臣榮祿還不如。

值得一提的是,他之所以會被稱爲鬼子六,是因爲他在家族中排行第六 (他的四哥是咸豐皇帝),保守派厭惡西方事物,把洋人成爲 “鬼佬”或者“洋鬼子”,而正因他是六王爺,所以被稱爲鬼子六。

光緒:“王忠誠匡弼,悉協機宜,諸臣當以王爲法。”

楊約翰:“恭親王與我之前所見過的東方王子及政治家不同,他十分生動。這是一個機敏的男人,直覺敏銳,意志堅定。”

何天爵:“恭親王是精通東方外交藝術的老手。他總是將外交對手放在假定的情境中去認真研究,而不是放在具體的問題上。他既高傲又謙和,既粗魯又文雅,坦率而有節制,有時辦事迅速有時拖拉磨蹭,顯得既有心計又脾氣暴躁——所有這些特點都根據他的需要,按照角色的變化隨時轉換使用。他成功的最大祕訣在於他能夠事先判斷出需要妥協的時機。他不斷轉換面具並不說明他是個優柔寡斷之徒。隱藏在衆多面具之後的恭親王在認真琢磨着對手,判斷對方的意圖政策,再決定自己的對策。在最後時刻來臨之前,他絲毫沒有妥協投降的跡象,顯得積極對付,毫不屈服。正當他的對手集中全力要發動最後一擊的時候,對手會發現恭親王突然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個滿臉微笑的謙卑的夥伴。 作爲所謂的“防禦外交政策”——中國迄今爲止只有這一政策——的領導者,恭親王顯得出類拔萃。帝國中還沒有人像恭親王那樣明白帝國可能的未來和帝國自身的弱點。帝國活着的人中還沒有人像恭親王那樣富有經驗,擔當重任……實際上,在他的整個政治生涯中,恭親王是政府政策制訂的主心骨,也是執行這些政策的精明強幹的政治家與外交家。”

馬士:“一般人認爲如果恭親王不死,可能會挽救國家很多的不幸。”

趙爾巽:“恭忠親王繼以起,綢繆宮府,定亂綏疆,罷不生心,用不辭勞,有純臣之度焉。

主要成就

政治

奕訢作爲咸豐、同治、光緒三朝名王重臣,主張學習外國科技以加強中國軍事實力,外交上主張保持與歐美大國的和平,支持開辦了中國早期的近代軍事工業,成爲清朝洋務運動的中樞首腦。在其任職中樞期間,清朝先後平定了太平天國運動、捻軍以及西部各省的回民叛亂。他爲中國近代工業創始和中國教育的進步作出了貢獻,也是晚清新式外交的開拓者,建議並創辦了中國第一個正式外交機關,使清朝外交開始步入正軌並打開新局面。

然而他命運坎坷,他支持慈禧太后北京政變,得到了委以重任的報答,但隨即而至的是慈禧太后的不安和打擊。後期他在統治集團內部浮浮沉沉,意志消沉,無所建樹。

文化

奕訢藏書頗富,恭王府有藏書樓多處,主要有“多福軒”、“樂道堂”、“正誼書屋”、“慶宜堂”等,所藏宋元名槧近百種,如宋板《文苑英華》、《文章正宗》、《柳柳州全集》、《春秋左氏傳》、《韓昌黎集》、《柳河東集》、《藝文類聚》、《翰墨大全》、《王臨川全集》、《東都事略》、《文選》等有39部,其中,宋板《文選》、《埤雅》各有兩部。有《多福軒書目》2冊,著錄藏書近2000種;《樂道堂書目》1冊,著錄各處所藏零星之本,精品爲多。書畫最爲精粹,唐、宋、元、明四代名人真跡書畫作品有數十幅,如晉陸機《平復帖》、唐代的韓幹《馬圖》極爲珍貴;元代趙孟頫、倪瓚等人的畫作有數張。進入民國後,所藏古籍書畫相繼流散,由於索價甚高,國內購買者不能全部購下,部分藏品被日本人購去。部分藏書畫印章爲“恭邸藏書”、“錫晉齋印”、“恭王府珍藏書畫”、“清心齋賞讀”、“韜華館”、“寶約樓祕藏”等。

家庭成員

妻妾

嫡福晉瓜爾佳氏,大學士桂良女,滿洲正紅旗。善治家,自號友蘭女士。光緒六年五月二十二日卒,年四十七。

側福晉薛佳氏,文江女。死於恭親王之後。

側福晉王佳氏,福慶女,十歲時隨嫡福晉陪嫁而來,咸豐十年收爲妾,“事上以禮,馭下以寬”,同治十一年兩宮皇太后晉爲側福晉,光緒五年卒。

側福晉張佳氏,雙喜女,幼年入府,初爲妾,素患肝疾,光緒九年九月四日卒,年二十六。

側福晉劉佳氏,協領慶春女,滿洲正黃旗。

側福晉壽佳氏

側福晉崔佳氏

側福晉劉佳氏

子女

長女:榮壽固倫公主(1854年-1924年)

長子:郡王銜果敏貝勒載澂(1858年-1885年)

次子:郡王銜貝勒載瀅(1861年-1909年),過繼給鍾郡王奕詥。

孫:恭賢親王溥偉(1880年-1936年),過繼給果敏貝勒載澂。

曾孫:毓嶦(1923年-2016年)

曾孫女:毓瑂(1932年-2003年)

曾孫:毓嶸(1934年-1973年)

孫:溥儒(1896年8月30日-1963年11月18日)

曾孫:韜華、毓岦、毓岑、毓岐

孫:溥佑(金振武),出生於奕訢喪事期間,無法上報《玉牒》,過繼努爾哈赤第七子饒餘郡王阿巴泰的後裔,1937年歸宗本支。1969年70大壽當日薨逝,死於急性猝死。

曾孫:毓君彥、毓蘊華

孫:溥僡(叔明)(1906年2月25日-1963年1月29日)。

曾孫:毓峘

次女:(1860-1863),早逝。

三子:追封奉恩輔國公載濬(1864年—1866年),早逝。

三女:(1879-1880),早逝。

四子:追封不入八分輔國公載潢(1881年—1885年),早逝。

四女:(1881-1882),早逝。

 墓址紀念

恭親王墓地佔地1000多畝,規模宏大。石獅、石坊、華表、神橋、贔屓石碑、碑樓、享殿、寶頂一樣都不少,只可惜恭親王墓在民國時期(1932年),被大辛峯土匪侯顯文所盜,後來陽宅被拆掉變賣。解放前地上建築無存,後來1958年修建十三陵水庫,給恭親王墳帶來毀滅性的災難,將墳地內的石料全部拉走修建水庫去了,並將一對石獅子也運到水庫大壩北頭的紀念碑公園下。當時來了兩個吊車,想把石牌坊也吊走,由於吊不動,就沒有再吊,今天僅剩下這座精美絕倫的三門四柱三樓的石牌坊。

註釋

一說恭親王奕欣密囑咐丁寶禎乘機誅之。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