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哥倫布大交換的意義 哥倫布大交換對中國的影響

哥倫布大交換的意義 哥倫布大交換對中國的影響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9.73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哥倫布大交換是一場東半球與西半球之間生物、農作物、人種(包括黑奴)、文化、傳染病、甚至思想觀念的突發性交流。

玉米、番茄、馬鈴薯、菸草、可可……看到這些詞你會想起什麼?這些我們生活中常見的作物其實都來自一個15世紀才被世界“其他”地區發現的“新”大陸。1492年,意大利探險家哥倫布首次航行到達美洲,開了舊大陸與新大陸之間的往來;同時開啓了人類歷史上的一場生態學大轉換,歷史學家稱之爲“哥倫布大交換”。這一橫跨東西半球的“交換”涉及生物、農作物、人種、文化、傳染病以及觀念等等一系列內容的交換,意義深遠。可以說,它甚至改變了歐洲人、美洲人、非洲人及亞洲人的生活方式。

歐洲探險家和他們的追隨者在世界各地的民族之間建立了聯繫。各個人羣之間的互動反過來產生了規模空前的交流,這些交流跨越了不同的社會和文化區域。有一些交流是生物種羣方面的:植物、糧食作物、動物、人口以及病菌都傳播到未曾到達過的地區。這些生物意義上的交流對於人類來說有着迥然不同甚至出乎意料的作用,一些人因爲傳染病而死亡,而另外一些人由於食物供應的增加和品種的豐富而發展壯大。航海探險帶來了商業貿易的繁榮,爲了尋求貿易機會,歐洲商人走遍了全世界的海港碼頭。實際上,到18世紀中葉,他們已經建立起環球貿易和交通網絡。

 哥倫布交換

在現代社會之前,物種交流的進程是世界歷史的重要特徵。例如,在700—1100年這段時間裏,伊斯蘭教早期的擴張推動着植物和糧食作物品種傳播到了東半球的大部分地區,這些移植的品種在它們所到之處生根發芽,促進了當地的人口和經濟增長。但是“哥倫布交換”(the Columbian exchange)——植物、糧食作物、動物、人口和病菌在克里斯托弗·哥倫布和其他歐洲水手的遠航探險以後,在全球範圍內開始傳播——比早先的物種交流有着更爲深遠的意義。與早先的物種交流不同,哥倫布交換涉及了很多根本不同的動植物品種與疾病。因爲幾千年來,東、西半球與大洋洲的物種都是獨立地沿着各自的軌跡進化的。歐洲的航海探險在這些生物地域之間建立了聯繫,引發了新一輪的物種交流,永久性地改變了世界人口分佈和自然環境。

16 世紀伊始,傳染病使美洲和太平洋島嶼上的土著人口數量銳減。罪魁禍首是天花,麻疹、白喉、百日咳和流行性感冒也是幫兇。在大航海時代之前,這些疾病從來沒有到達過西半球和大洋洲,這些地區的人對這些傳染病沒有先天的或是後天的免疫力。而在東半球,這些疾病幾乎成了流行病:嬰幼兒是易感人羣,倖存者由於幼年的感染而獲得免疫力。例如,在歐洲的一些地區,天花的正常死亡率是10% 至15%,絕大多數受害者是十歲以下的兒童。雖然對於單個家庭和社區而言,天花的危害是巨大的,但是對整個歐洲社會而言並沒有構成威脅,因爲成人是不會染病的,也就不會影響社會經濟生產和組織機構。

當傳染性疾病傳播到以前沒有發生過此種疾病的人羣中時,就會引起大瘟疫,有時甚至會摧毀整個社會。從1519 年開始,天花伴隨着其他疾病的流行毀滅了阿茲特克帝國,不到一個世紀,墨西哥的人口就減少了90% 之多,由1700 萬銳減到130 萬。當西班牙征服者在墨西哥確立統治時,土著民族的政治、社會和文化傳統或是消失殆盡,或是爲西班牙所同化。

哥倫布大交換的意義 哥倫布大交換對中國的影響

外來的疾病在像阿茲特克和印加帝國這樣人口密集的地區肆虐,同時也沒有放過其他地區。天花和其他疾病的傳染性極強,甚至在歐洲探險者到來之前就傳播到了北美和南美最偏遠的地區。到16 世紀30 年代,天花從墨西哥開始傳播,向北傳到五大湖區,向南到達阿根廷的彭巴斯。

同美洲大陸上一樣,在太平洋的島嶼上,傳染病蹂躪了毫無抵抗力的人民,造成了悲慘的後果,只是規模稍小。總之,在哥倫布交換過程中,歐洲人所帶來的傳染病可能造成了世界歷史上最悲慘的人口災難。1500年至1800 年之間,1 億以上的人口死於傳播到美洲和太平洋島嶼上的疾病。

但是,從長期來看,由於糧食作物和牲畜在全球範圍內的廣泛傳播,哥倫布交換帶來的人口增長是大於人口損失的。從18世紀開始直到現在,世界人口持續增長,營養較好的世界是促進人口增長的重要因素。小麥、稻米、蔗糖、香蕉、蘋果、櫻桃、桃子、豌豆和柑橘類的水果,從歐亞大陸來到西半球。非洲則貢獻了甘薯、秋葵、羽衣甘藍和咖啡。馬、牛、豬、綿羊、山羊和雞等動物也從歐洲來到了美洲,使得食物和營養的供給快速增加。

美洲本土的作物在交換中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美洲的作物在非洲、亞洲和歐洲生根發芽,有玉米、馬鈴薯、豆類、番茄、美洲辣椒、花生、樹薯、番木瓜、番石榴、鱷梨、鳳梨和可可,這裏列舉的只是最爲重要的幾種。東半球的居民對美洲作物的口味逐漸培養起來,到了18 世紀,在亞歐人的飲食中,玉米和馬鈴薯的比重大大提高。在熱帶的土地上,花生和樹薯生長茂盛,以豐厚的產出,支撐着衆多的人口。

動植物品種的哥倫布交流使世界人口激增。1500 年,亞歐大陸從黑死病的折磨中復甦,人口約爲4.25 億。到1600 年,人口增加了25%, 達到5.45 億。到1750 年,人口達到7.2 億, 1800 年人口突破9 億,也就是說,在過去的一個世紀裏,人口增長了50%。人口的增加大部分要歸功於由全球交流所帶來的飲食營養的改善。

哥倫布交換不僅帶來了各種疾病和動植物的廣泛傳播,也使人類移民自願或者被迫地漂洋過海來到新的土地上生活。1500—1800年間,最大的移民浪潮是非洲的奴隸被運往南美洲、北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區。還有一些規模較小的移民浪潮,包括歐洲移民來到美洲,在傳染病過後人煙稀少的土地上定居。19 世紀,歐洲移民大量來到西半球和南非、澳大利亞和太平洋的島嶼,而亞洲人移民來到熱帶和亞熱帶地區。總而言之,這些移民浪潮給世界現代歷史帶來了深遠的影響。

全球貿易的開端

葡萄牙、荷蘭和英國商人所建立的貿易帝國連接着亞洲的市場和歐洲的消費者,爲歐洲商人蔘與亞洲貿易創造了機會。實際上,到16 世紀晚期,在印度洋的貿易世界中,歐洲商人經營着地毯、香料、絲綢和白銀,已然取得了與阿拉伯商人平起平坐的地位。

歐洲商人的遠航不僅刺激了東半球的商業發展,還促進了真正意義上的全球貿易體系的誕生。例如,歐洲人在加勒比海和美洲建立了殖民地,在大西洋海域建立了四通八達的貿易網絡。歐洲人生產的產品向西越過大西洋,換來墨西哥的白銀、祕魯的礦產以及蔗糖和菸草等農產品,這些都是歐洲市場的緊俏商品。販奴也是大西洋貿易的特徵。歐洲人的產品向南來到西非,用來交換非洲的奴隸,然後這些奴隸被運送到西半球熱帶和亞熱帶的種植園中勞動。

哥倫布大交換的意義 哥倫布大交換對中國的影響 第2張

  販奴也是大西洋貿易的特徵

馬尼拉大帆船是太平洋海域早期全球經濟的產物。從1565年到1815 年的250 年中,西班牙大帆船——堅固、快捷、裝備精良而且載貨量大——定期往返於菲律賓的馬尼拉與墨西哥西岸的阿卡普爾科之間,從馬尼拉滿載着亞洲的奢侈品到墨西哥交換白銀。大部分的貴金屬流入中國,這是因爲中國經濟繁榮,白銀的需求量不斷增加。同時,一些來自馬尼拉的亞洲奢侈品留在了墨西哥,或是被運到祕魯,供那裏的西班牙統治階層維持奢華生活。但是,絕大部分的奢侈品是從墨西哥通過陸路再經大西洋運到了西班牙和歐洲的市場。

在白銀成爲全球貿易迅速增長的催化劑的同時,一些動物不幸成爲世界市場上的重要商品。有毛皮的動物面臨着巨大的生存壓力,獵人獵取獸皮賣到中國、歐洲和北美。17世紀,估計每年有20萬到30萬張紫貂皮從西伯利亞流入世界市場。18世紀,有超過1600 萬張北美海狸皮被製成了帽子和斗篷。無節制的捕殺產毛皮的動物很快使許多物種滅絕,或者瀕臨滅絕,並且永遠地改變了這些物種從前生存的環境。近代早期的獵人還大批量捕殺鹿、鱈魚、鯨、海象以及其他動物,以滿足世界市場對動物產品的需要。

在17世紀和18世紀,全球貿易量快速擴大。例如,在17 世紀,荷蘭商人從南非進口小麥,從印度進口瑪瑙貝,從巴西進口蔗糖。小麥提供給國內不斷壯大的商人、銀行家和手工業者階層,從事農業的人越來越少了。英國、荷蘭以及其他國家的商人熱切地購買瑪瑙貝——在撒哈拉以南非洲的許多地區充當貨幣——他們用貝殼交換奴隸,運往西半球的種植園。蔗糖被運往阿姆斯特丹,然後在歐洲市場上銷售。到1750 年,除了澳大利亞以外,世界上所有地區都被納入到全球的商業網絡中,而歐洲商人在其中扮演着至關重要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