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大都政變簡介 大都政變影響

大都政變簡介 大都政變影響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3.06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大都政變,1307年正月,成宗鐵穆耳駕崩,年僅42歲。因皇太子早亡,皇位空懸,因此成宗之死引發了一系列宮廷流血衝突。

大都政變簡介 大都政變影響

鬥爭的焦點在成宗繼承者,又以武宗的即位告終,故學界多以“成武授受之變”特指1307年的這場政治血案。

本文以正本溯源爲思路,着重於分析參與成宗死後大都政變中對立各方形成的前因後果,以及背後的實質衝突,以尋求對這一事件歷史意義的客觀認識。

大都政變簡介 大都政變影響 第2張

  元成宗元武宗元仁宗叔侄三人

 糊塗皇帝與“省臺之爭”

“成武授受之變”中臣僚間的兩股對立力量,早在成宗朝便已形成。

號稱善於守成的元成宗,並不是一個“特別明白”的皇帝,其“垂拱而治”的本質不過是昏聵。

大德三年(1299年)二月成宗訓示六部官言:“汝等事多稽誤,朕昔未知其人爲誰。今既閱視,且知姓名。”(《元史成宗紀》)可見他親治天下的早期,甚至也搞不清六部尚書姓甚名誰。 元成宗

元成宗鐵穆耳(蒙古語:ᠲᠡᠮᠦᠷ,鮑培轉寫:Temür,西裏爾字母:Төмөр;[2]1265年10月15日-1307年2月10日),是元朝第二位皇帝,蒙古帝國第六位大汗,1294年5月10日—1307年2月10日在位,在位14年。元世祖孫、太子真金第三子。清代乾隆晚期乾隆帝命改譯遼、金、元三史中的音譯專名,改譯特穆爾[3],今日學界已無人使...

他的首相完澤書法頗精,《元史》謂“能處之以安靜,不急於功利”。然而,這對昏君庸臣搞出的最大名堂,是喪師辱國的八百媳婦之徵。

緣由是完澤覺得“江南之地盡世祖所取,陛下不興此役,則無功可見於後世。”(《元史董士選傳》)故所謂“不急於功利”不過是史家對傳主當政庸碌無爲的諱飾。

昏君庸臣固然糊塗,花錢的功夫卻不差,自然需要創收。

自世祖以來,“理財”雖已成衆矢之的,然卻不能不理。主導大德年間財政局面者,是元初名臣賽典赤·贍思丁的長孫伯顏(繼賽典赤名號),以及宿衛出身,奉敕學“回回法”的大興人樑德珪(即《宰相年表》中樑暗都剌)。

“賽樑柄政”(史稱)的主要政舉不外乎“開源節流、整頓吏治”八字。

省臣們首先多次提醒成宗賞賜諸王的額度應予以控制。又在江南打擊寺觀侵佔戶籍,僅在釋教總統楊璉真迦名下查抄出的隱匿戶口就有50萬之多!省臣們還整頓了選官之法,使其更加制度化。

賽、樑與八都馬辛、阿里等助手主政的中書省,與世祖朝的阿、桑黨人一樣承載了擴充國庫的使命,同樣也揹負了輿論的主要罵名。扮演前朝安童角色的是左丞相“答剌罕”哈剌哈孫,是大德抵制“理財”的領袖和柱石,擔當了監察御史爲主的言官對中書施政方針不休攻訐的背後支持。

大德七年(1303年)三月,御史臺以受賄爲由,一次彈劾伯顏、樑德珪、段真,八都馬辛等八名宰相,幾乎將整個中書省一網打盡。(《元史·成宗紀》)

“受賄”這一罪名,實爲黨同伐異的藉口而已:前月同樣的指控也降臨在完澤身上,卻“不報”。

省臺之爭,也非漢法與回回法的衝突,獲罪的的執宰中有多名漢人,以及“漢”到骨子裏的畏吾兒人,趙孟頫的好友碩儒阿剌渾撒裏。

世人亦時常忘記,世祖的理財首領回回人阿合馬有郝禎、張惠爲鐵桿,舉薦桑哥的則是南人大臣葉李。總之,八相罷黜標誌着省臺之爭以御史臺-左相方的完勝告終,完澤死後答剌罕榮升右相,大權在握。去罪的伯顏、樑德珪等再次入省但喪失權柄。

御史們明顯並不滿意,疾風驟雨的彈劾接踵而至,欲盡誅之而後快。或迫於壓力,德珪不久以疾辭官,卒於家中,年僅四十六。

這名忽必烈着重培養的多重文化能臣,最終未完成先皇的期望。

成宗崩後,自大德七年浩劫中倖存的省黨成員,毫無例外的站在了皇后一方,而哈剌哈孫則反之。從臣僚的站隊情況來看,“成武授受之變”無疑是大德年間“省臺之爭”的延續,以及最後決戰。

權力中心的兩個女人

中國家庭裏妯娌間的關係,是很微妙的,利益糾紛複雜的大家族更甚。

1307年政變既是朝臣們的鬥爭,也是兩個女人——答剌麻八剌遺孀答己與鐵穆耳之妻卜魯罕之間的清算。

大都政變簡介 大都政變影響 第3張

  答己

元初,忽必烈家族經歷了一連串白髮人送黑髮人的家庭悲劇。世祖與察必的四個嫡子朵兒只、真金、忙哥剌、那木罕皆早父親而亡。

真金三子中甘麻剌因口吃受母疏遠(《史集》雲鐵穆耳與兄長甘麻剌比賽背誦必裏克而取勝),風評頗佳的答剌麻八剌死在了29歲。次年,祖父將原屬於真金的“皇太子寶”授予了幼子鐵穆耳。

大德九年十二月(1306年初),成宗的獨子德壽太子故去。鐵穆耳後繼無人,是誘發“成武授受之變”的直接原因。

《元史》雲,德壽太子是成宗早薨的正妻失憐答裏所生,而《史集》則記其母爲不魯罕。關於德壽與皇后的關係,宿衛出身的晚元官員楊瑀的《山居新話》中有一則逸聞:

適德壽太子病癍而薨,不魯罕皇后遣使致言於師(膽巴)曰:“我夫婦以師事汝至矣,止有一子,何不能保護耶?”師答曰:“佛法譬若燈籠,風雨至則可蔽。若爾燭盡,則燈籠亦無如之何也。”

若此故事的確發生過,即使卜魯罕只是德壽的繼母,她也是從小撫養丈夫的獨子,對其視若己出的。

皇后本人很可能存在不能生育的問題,失去德壽後,她面臨的最大壓力當來自於妯娌答己:裕宗真金孫輩裏在中原的三人,均是答剌麻八剌之子。

阿木哥庶出,答己所生的海山與愛育黎拔力八達也都已成年,他們是成宗最親近的後輩(親侄),也是繼承皇位的首選,不過那時的太后會是卜魯罕嗎?

解決問題的機會很快到來。大德晚期成宗多病,卜魯罕“居中用事”,一度與哈剌哈孫合作取得了不錯的反饋。

《元史》也未因卜魯罕與後來的皇帝對立而降低對其處政的評價:“大德之政,人稱平允,皆後處決”。當然,她在德壽故去次年即“謀貶順宗妃答吉與其子仁宗往懷州。”將答己驅離權力中心。

一年後,久病的成宗駕崩,對卜魯罕來說,丈夫的繼任者決不能是“那個女人的孩子”。

但可供皇后結盟的其他宗室近支並不多,此時晉王府正處薄弱之際,真金長子甘麻剌已死,其子樑王松山在雲南,新晉王也孫鐵木兒僅十二歲。

世祖嫡孫輩中,因朵兒只早夭,那木罕無後,目前存世者僅有安西王兼秦王忙哥剌的諸子。也就是說,忙哥剌系的領袖阿難答,是她唯一可能的選擇。

安西王的不歸之路

阿難答只是“成武授受之變”中最不重要的勢力,得知即將被扶上帝位的他,心中浮現的也許是父親忙哥剌的未竟理想。

關注於安西王家族的研究者陳廣恩教授認爲,從各方面來看,忙哥剌覬覦帝位的野心是昭然的。

同時還列出不少依據,例如安西王府正殿的規制甚至超過天子居住大都宮城的正殿大明殿、忙哥剌死後其妻謀殺前來調查繼任王相趙昞(世祖的親信)無益於欲蓋彌彰等等。(《元安西王忙哥剌死因之謎》)

阿難答時代的安西王府,經世祖、成宗朝的幾次削弱,早已自輝煌的頂點跌落,非但沒有《史集》所言的“十五萬大軍”,甚至其趕赴京城時,也是削減隨從輕裝而來,失敗從這一刻起便已經決定了。

因爲,實權人物右丞相哈剌哈孫早已與卜魯罕離心離德,傾心於答剌麻八剌之子(相、後的矛盾在共治的大德末年已經凸顯)——

“悉收京城百司符印,封府庫,稱疾臥闕下,內旨日數至,並不聽,文書皆不署”。

使直系力量薄弱的卜魯罕、左丞相阿忽臺一黨縱然臨朝,得到的不過是一個停擺的政府。

最終,自懷州回京的仁宗與哈剌哈孫在後黨計劃逮捕自己提前一天發難,親率侍衛、宿衛兩路出發衝入大內即刻誅殺阿忽臺、伯顏等,放逐卜魯罕。

五月,阿難答與支持者宗王明裏帖木兒在上都被賜死,卜魯罕被賜死於東安州。

阿難答本人在“成武授受之變”所起的作用無異於傀儡,實在乏善可陳。

所以我們將更多篇幅,分配給澄清一則有關於他的謬聞——“阿難答是一名狂熱的穆斯林,所以成武授受之變扭轉了中國的伊斯蘭化”。這種說法在酷愛獵奇的非專業歷史愛好者間廣爲流傳。

現有材料的說服力,其實很難證明阿難答真的擁有狂熱的伊斯蘭教信仰。、

阿難答皈依的事蹟不見於任何漢文史料的記載,僅有波斯人拉施特《史集》的孤證,如此記述的原因恐怕只是奉承帶領伊爾汗國走向伊斯蘭化的合贊、完者都兄弟而已(拉施特也是改宗的猶太人)。

同時,拉施特書對安西王的其他描述,也與史實大相徑庭。

西北大學的王宗維教授是國內最早注意到這點的學者(《元代安西王信仰伊斯蘭教說質疑》 )。這一事實被指出之後,晚一些的研究者(陳廣恩等),即使不敢徹底否定多年的通說,也不得不做出一些觀點上的“妥協”,認爲哪怕阿難答個人真的對伊斯蘭教存在興趣,做過宣誓與表白,其信仰也未必虔誠,更多是政治需求而已。

也就是說,阿難答無論如何都缺乏領導中國“伊斯蘭化”的信仰基礎。

“1307年政變”的後果,未必是正面的

探求1307年政變對元朝的國運真正有何重大影響,需要以史實爲出發點,謹慎地展開設想。

依據筆者的推演,答己仁宗母子與哈剌哈孫一方慘遭誅滅對國家而言,未必是一件壞事,有兩種不同的走向需要分別考慮。

首先,內戰在所難免,答己長子海山手握元朝爲防備西北察合臺、窩闊臺汗國設置的重兵,且已在和林以傳統方式取得了漠北宗王的效忠。

可以預見的是,海山在得知卜魯罕奉阿難答爲帝時,會馬上以一場庫裏臺登位,繼而南下討伐後黨。

軍事質量與人才方面,後黨朝臣對於侍衛親軍與行省軍隊的掌握未必牢靠,而海山麾下猛將如雲(牀兀兒等),無疑存在壓倒性優勢。

查看完整族譜元武宗的族譜

也就是說即便弟弟未能發難於大都,海山僅靠軍事鬥爭也是贏面很大的。

不過後黨掌握的資源更多,也並非全無希望。我們不妨分別討論下海山與後黨勝利後,可能施行的政策。

武宗奪取政權後的時政方針,應與現實歷史中的“至大惟新”區別不大,其核心爲鑄造輔幣使錢鈔並行以對抗通貨膨脹的政策。

政治穩定方面,由於對皇位繼承問題埋下巨大禍根的“武仁授受”兄終弟及約定不存在,海山的長子和世㻋將會在遺留經世之臣的輔佐下繼續武宗的經濟改革。

而在現實世界線中,至大新政被仁宗盡廢。

除復立科舉頗得人心外,仁宗的統治,尤其是答己太后包庇其面首的胡作非爲對國家的負面影響居多,以至於釀成震動國本的南坡弒君之事,直至泰定帝時才全面根除其禍害。

大都政變簡介 大都政變影響 第4張

  至大年間的“大元通寶”鑄幣,錢鈔並行是武宗“至大惟新”改革中的主要經濟措施

後黨勝利後的情形,“安西王將主導中國的伊斯蘭化”已駁斥在先。

施政方針上,省派的倖存成員伯顏(可能由平章進爲左丞相)、八都馬辛至少會秉承大德年間“賽樑柄政”時的經世方針:控制濫賞諸王,清查戶籍隱匿,嚴格選官制度等等。

政治繼承穩定性方面,阿難答有一名健康的兒子月魯帖木兒,同樣基本不存在隱患。

雖然新世界線中,元朝恢復科舉的時間存在不確定性,但必須承認的是,在這兩個平行世界裏,元王朝其實都會獲得比“武仁授受”發生後更好的經濟環境與更穩定的政治繼承態勢。

本文轉載自全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