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清朝皇宮殿外的甩鞭人究竟是幹啥的呢?

清朝皇宮殿外的甩鞭人究竟是幹啥的呢?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1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在電影《雍正王朝》中,總有一個人在宮殿外甩着鞭子,這一幕的背後其實有着深刻的含義。類似的儀式在現代也有類似的體現,如大型演講和部門會議。在這些場合中,會議開始前會有一個人宣佈會議開始,這個人就像是古代宮廷中的甩鞭人一樣,用話筒或咳嗽聲告訴與會者要保持安靜,注意聽講。

清朝皇宮殿外的甩鞭人究竟是幹啥的呢?

古代宮廷的甩鞭儀式又稱爲“鳴鞭”或“響鞭”,是一個非常正式的禮儀環節。雖然現在我們經常在清朝宮廷劇中看到這個場景,但實際上,這個儀式早在五代十國時期就已經存在了。在清朝時,這個儀式得到了更加規範和嚴格的要求。

甩鞭人要用黃絲編織而成的鞭子,鞭梢還要塗上蠟,並且每次要甩三遍,每次甩出的響聲都要一樣,不能高低不一。

在清朝康熙年間,這個儀式有着特定的要求。每次朝會都需要進行兩次鳴鞭,一次是皇帝從中和殿出發到達太極殿時,鑾儀衛官會高喊“鳴鞭”,於是甩鞭之人就會響三下淨鞭。第二次則是在皇帝結束朝會後起駕回宮,羣臣退下,會再次響起三次鞭聲。

清朝皇宮殿外的甩鞭人究竟是幹啥的呢? 第2張

總之,“鳴鞭”作爲封建時代的一種儀式,體現了君主專制威權的表現。而在現代,類似的儀式仍然在各種場合中得以保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