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明朝的官吏待遇如何?比想象中要高不少

明朝的官吏待遇如何?比想象中要高不少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6.14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萬曆年間,北京宛平縣的縣令叫沈榜,是個有心人。他利用衙署中的大批第一手資料,編纂了一本《宛署雜記》,裏面詳細記錄了該縣的政治、經濟、歷史人文等資料。尤其是兩卷“經費”、把宛平縣一年的例行財政支出不厭其詳地羅列出來,是一篇極爲透明的政府財政“流水賬”。

這裏要說明一下,那時的宛平縣,並非今天北京盧溝橋頭那座小小的宛平城。在明代,北京稱順天府,城區及近郊只劃了兩個縣(叫“附郭縣”),即大興縣和宛平縣。全城以前門、天安門、鐘鼓樓爲中軸線,軸以東的東城、崇文以及城外朝陽的一部分,統歸大興縣;軸以西的西城、宣武以及城外海淀、豐臺的一部分,統歸宛平縣。兩縣各佔半個北京城,兩縣知縣無異於半個“京兆尹”。

京兆尹不好當,因爲不但要管理京城的百姓(主要是稅收、治安等),還要爲皇家及中央衙門服務。看看《宛署雜記》“經費”下的“子項目”:“壇壝、宗廟、陵園、行幸、宮禁、內府、各衙門、鄉試、會試、殿試、鄉會試武舉……”也就是說,每年京城各壇廟及皇陵的祭祀費用、中央各衙門的辦公用品,還有在北京舉行科舉考試的組織經費等,都要由宛平、大興兩縣共同承擔。

差使有大有小,小差使只需十幾兩銀子。如天壇的“圜丘冬至祭”,宛平縣只需預備五十束“葦把”,二百斤“燒香木炭”、十五兩燈油以及一百斤木炭,連同運送的“腳錢”,總共才十七兩四分五釐銀子。若按一兩銀子合人民幣300元計算,,僅合今天人民幣5000多元。

明朝的官吏待遇如何?比想象中要高不少

而大宗開支,則要幾百兩、上千兩。如宛平每年都要跟大興縣共同分擔宗廟的祭祀開支,十二個月的費用加起來,宛平的支出是白銀四百五十兩,約合13.5萬元。至於三年一屆的“會試”,宛平要擔負將近一千兩銀子,相當於30萬元。

也有一些臨時性的差事。如萬曆十九年,因宮中的“皇長子”及“長公主”都已成人,缺少役使人員,需在京城兩縣遴選三百名宮女。選拔活動由禮部主持,應選者多達數千人,集中在兩天內選驗。而宛平、大興兩縣負責提供場地、交通工具及人員服務。

按理說,這樣一場規模頗大的“選秀工程”,正是各級官吏乘機揩油、大飽私囊的好機會。那麼宛平縣到底支出了多少銀子呢?

明朝的官吏待遇如何?比想象中要高不少 第2張

首先是派遣了“打掃夫二百名,每名銀三分,共銀六兩”(也就是每人工錢9元,總計1800元)。再有就是搭了幾座臨時性的蓆棚,飾以彩繪——畢竟有關皇家的威儀臉面。搭棚一共“用席二百餘領”,用後拆下,已是損壞大半。部分建材(如木料杉篙之類)是租賃的,最終“約給價、賃價銀三兩”(也就是建材部分連損耗帶租賃,花了900元)。此外還有各種顏料、水膠、油匠工錢等,一共是一兩一錢四分銀(350元)。另有“察院禮部會選女子小飯(相當於“盒飯”,是給都察院及禮部官員預備的便餐),銀一兩”(300元)。加上宮中所派女官乘坐的十乘大轎、三百宮女各坐一乘小轎,都是租賃來的,租價一共三兩銀(900元)。

總的算來,宛平縣共出銀十四兩一錢四分,約合今天人民幣4300元。當然,大興縣也要出同樣的一筆,兩縣加起來,還不到一萬元——僅相當於今天一個“小白領”的月工資!

其實古代的官吏還是相當能幹的,替皇家辦差,也是精打細算、能省就省。當然,並非所有官員都能如此廉潔,這位沈知縣撰寫此書的目的,正是要給後任官員立個標杆,使其無法在類似差事中揩油、做手腳,也便於上級考覈及輿論的監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