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崇禎登基之後爲何會與東林黨鬧掰?發生了什麼?

崇禎登基之後爲何會與東林黨鬧掰?發生了什麼?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8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崇禎登基之後爲何會與東林黨鬧掰?發生了什麼?不清楚的讀者可以和本站小編一起看下去。

明朝崇禎二年十月,後金汗王皇太極親率後金軍主力從薊鎮方向扣關攻明,這是後金乃至以後的清朝政權對明朝的首次入侵,後金軍隊還直接殺到北京城下。

登基不久的崇禎皇帝大爲驚恐,在皇太極退兵後,開始對責任人逐一清算,首當其衝的就是薊遼督師袁崇煥,他被憤恨不已的崇禎凌遲處死。

在袁崇煥下獄前後,舉薦和支持袁崇煥的幾位東林黨出身的內閣大學士,如韓爌,錢龍錫、李標等也陸續主動辭職或貶官,崇禎登基後依仗的東林黨內閣倒臺。

崇禎在登基初期,對東林黨寄予厚望,認爲他們纔是幫助自己挽救明朝危局的最好助手,雖然因後金入關,東林黨內閣要負責而倒臺,但崇禎對他們的好印象不是一時半會能消除的。

崇禎登基之後爲何會與東林黨鬧掰?發生了什麼?

但實際上,自從崇禎三年東林黨內閣倒臺後,崇禎再沒有起用過任何一位東林黨人擔任內閣大學士,雙方的關係始終無法緩和,這又是爲什麼?

歸根結底就一個字“錢”,明朝滅亡有很多原因並存,但最主要的就是明朝的財政崩潰,朝廷沒有錢去發軍餉,去安撫災民,去恢復戰亂之地的經濟。

而東林黨有錢,他們掌控着明朝最重要的財稅來源地,即整個江南地區的工商業和農業稅收,江南地區每年交多少稅,幾乎全由他們說了算。

這個隱形權力是東林黨人前赴後繼用輿論攻勢、政治爭鬥,包括政爭失敗後丟失性命爲代價換來的,從張居正改革明朝的稅制時就開始了,歷經萬曆、泰昌、天啓等數代皇帝,直至崇禎朝,東林黨完成了對東南地區稅額的掌控。

比如著名的“五人墓碑記”就是因東林黨組織的抗稅鬥爭死了人,他們反而把抗稅者用文章塑造成英雄,希望能收點工商稅補貼朝廷財政支出的萬曆皇帝卻被描述成貪財的皇帝。

東林黨和“九千歲”魏忠賢之間的政治鬥爭,根源其實也是圍繞着江南地區的稅收開展的,魏忠賢代表皇權收稅,東林黨不願意交,奪人錢財如殺人父母,矛盾不可調和,就只能你死我活了。

崇禎皇帝登基後,面臨的就是國庫空虛的不利局面,他最需要改變的也就是財政狀況,誰能給他弄到錢,相信就能得到他的重用。

崇禎知道東林黨有錢,即使剛登基時不知道,隨着慢慢的成長,估計也會清楚。加上東林黨輿論做得好,民間形象好,剛當上皇帝的崇禎倚重東林黨再正常不過。

明朝那麼大,有錢的當然不止東林黨,還有很多其他團體,但在崇禎剛登基時,東林黨藉着主政之機,以清理魏忠賢“閹黨”的名義,打擊其餘所有的派系,崇禎也照辦了,讓晉、齊、楚等政治團體對崇禎失望,他們不再出錢支持崇禎。

別的黨派因被打壓不願意出錢,東林黨也牢牢看着自己的錢袋子,他們拿到了政治權力,可又沒能給崇禎弄來錢,這就讓崇禎很失望,不能爲崇禎解決財政危機,那東林黨主政存在的意義是什麼?

崇禎三年時,東林黨內閣因替袁崇煥背鍋倒臺,但崇禎時期的內閣本就經常更換人員,在他執政時期,內閣大學士換了五十多個就是證明,東林黨其實也有機會重新回到內閣中主政。

前提就是東林黨能在東南地區的稅收上作出讓步,但顯然,直到崇禎朝滅亡,都沒有看到他們作出表示,慢慢成熟的崇禎自然也不會讓只佔位置不出力的東林黨來主政。

崇禎登基之後爲何會與東林黨鬧掰?發生了什麼? 第2張

因爲錢的問題,崇禎和東林黨一直沒能緩和關係,江南地區在稅收上早就對朝廷陽奉陰違,沒錢的崇禎皇帝只能被迫採納楊嗣昌提出的增加農稅的方案,明知道是飲鴆止渴也不得不用。

除了找窮苦的農民徵稅,兜裏空空如也的崇禎皇帝經常使用的方法竟然是多次下詔讓在北京的大臣們捐錢,可見,崇禎皇帝被逼到什麼地步。

崇禎皇帝自己很節約,史書上對他的簡樸生活多有記載,比如穿打補丁的衣服,減少皇宮開支,鼓勵嬪妃織布還錢等等,但他一人努力又有什麼用?

東林黨一向標榜政治正確,但只在口頭上忽悠,不肯實際出力,比較有錢的東林黨不肯出錢,其餘派系更加是有樣學樣,惡性循環下,財政崩潰的明朝救無可救。

崇禎的執政能力差強人意,性格也有些倔強,但並不是個傻子,當上幾年皇帝后就知道,光名聲好是沒用的,要治理好國家還得是用錢來解決,東林黨始終不願意妥協,崇禎也就堅決不用,直至明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