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把元宵節描寫的最美的宋詞是哪首?詳解辛棄疾的《青玉案·元夕》

把元宵節描寫的最美的宋詞是哪首?詳解辛棄疾的《青玉案·元夕》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0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也是一元復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們對此加以慶祝,也是慶賀新春的延續,這便是元宵節的來歷,那麼把元宵節描寫的最美的宋詞是哪首?今天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辛棄疾《青玉案·元夕》的鑑賞。

一、《青玉案·元夕》賞析

《青玉案·元夕》——南宋·辛棄疾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衆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白話翻譯

焰火乘着東風在夜空中盛放,好像在一千棵玉樹上,同時開出無數銀色的小花。轉瞬間,火星又被風兒吹落到地面,宛如降下了一場星星雨。

街道上,寶馬香車川流不息。耳邊剛剛聽到一陣鳳簫聲響,眼中又看見滿大街光亮如明月的花燈,在那裏轉個不停,城裏一整晚都在表演“龍魚戲”。

幾名珠翠滿頭的嬌俏女子,帶着盈盈笑語聲迎面走來。又帶着一股“暗香”,漸行漸遠。我在人羣中,千回百遍地尋找着“那個人”。驀然一回頭,卻發現他一直站在那燈火暗淡的地方。

詞的上半闋,是對元宵夜城中熱鬧繁華場景的描寫。首先映入我們眼簾的,是一場盛大的焰火表演。

把元宵節描寫的最美的宋詞是哪首?詳解辛棄疾的《青玉案·元夕》

焰火藉着東風之勢綻放在黑空中,好像一千棵樹上開出了銀色的花朵。可見這一場焰火,不是民間安排的,應該是南宋官方組織的“焰火晚會”。

宋代國家比較重視元宵節,北宋時期每到元宵夜,官府都會在京師和重要城市裏舉辦焰火晚會和鰲山燈會,《水滸傳》裏面就曾經提到過宋江李逵等人大鬧燈會。

南宋雖然只剩下半壁江山了,但是看這元宵夜的熱鬧陣勢,人們在生活的享樂方面,一點也不輸給過去。

再說回這首詞,作者先以焰火的熱鬧場面開頭,再順着火花落地降下的“星星雨”,將視線帶回到地面。地面上也是車水馬龍,並且跑的還全都是“豪車”。

接下來的描寫中,環境顯得非常嘈雜。耳邊剛剛纔聽到簫聲,眼中馬上看到了走馬燈,接着又是龍燈戲。

“玉壺”一般被認爲帶有“月亮”的意象,有的人認爲“玉壺光轉”是描寫天上的月色。個人認爲不對,因爲作者在這首詞中考察環境的順序,是很有規律的。

在開頭寫焰火時,作者的觀察的方向是在天空中,後面爲了過渡到地上,他還專門用了“更吹落,星如雨”一句;由上及下,過渡得非常自然。

接着一句“寶馬雕車香滿路”,是寫街市上整體熱鬧的景象。作者沒有道理剛剛寫完馬車與簫聲,突然又開始擡頭望月。

所以這裏的“冰壺光轉”,顯然是在描寫街市上面的走馬燈,像明月一般光亮、耀眼。引用歐陽修《生查子·元夕》中的話來說,此刻正是——“花市燈如晝”。

辛棄疾用“鳳簫的聲音”與“花燈的光亮”,來代表當時城中的繁華景象,給他的耳朵與眼睛帶來的巨大沖擊。最後以“一夜魚龍舞”,對上闋的寫景做了一個總結。

以上的描寫,全部是下闋敘事內容的“鋪墊”與“背景”。“魚龍舞”指的是“五夫龍魚戲”,這種傳統“燈舞”發源地在福建省武夷山的五夫鎮,在南北宋時期流行。

照此推斷,這首《青玉案·元夕》的創作時間,大概在紹熙三年(公元1192年),辛棄疾在福建爲官之時。

在詞的下半闋中,詞中人邂逅了一隊的珠翠滿頭的美女。當時有一個人從他身邊笑語盈盈地經過,還留下了陣陣“暗笑”,暗喻與他有約。因此這首詞在晚明以前,一直被認爲是“豔詞”。

宋代的元宵節事實上就是一個情人節,這個我們在開篇已經提到了。北宋時期禮教不嚴的時候,年輕男女經常藉着這個機會在夜晚“幽會”。

那麼,當時元宵節的風氣,是個什麼樣子呢?柳永曾經在他的《玉樓春·皇都今夕知何夕》中說:“金吾不禁六街遊,狂殺雲蹤並雨跡”。

意思就是說,當時的元宵節當夜不執行宵禁,所以到處都可以看一些狂浪的人在“野合”。柳永平生接觸的人多是煙花女子,所以他看到這些事情比較多也是很正常的。

但是柳永這首詞也從側面說明了,宋人有在元宵節約會的傳統。辛棄疾《青玉案·元夕》中的詞中人,看上去也是在尋找他心中“那個人”。

二、衆裏尋他千百度

作者在前面寫看焰火,寫看寶馬香車,再聽鳳簫,看馬燈和魚龍戲,全部都不是詞中人真正的目的。他真正的目的,顯然是來找一個人。

把元宵節描寫的最美的宋詞是哪首?詳解辛棄疾的《青玉案·元夕》 第2張

爲了找這個人,詞中人“衆裏尋他千百度”。他苦苦地在人羣中找啊找,找啊找。原來,前面他看到了那麼多風景,並不是因爲他想湊這個熱鬧,而是因爲他要找心中的“那個人”。

找不到這個“心上人”,別的女子對詞中人暗拋媚眼,他也無心搭理了。正在失望之餘,他忽然一回頭,卻發現“那個人”在燈火暗淡的地方,等候着他。

元宵節男女約會,人人打扮得花枝招展,就是爲了站在明亮處好“招蜂引蝶”,可是詞中人找的這位“心上人”卻躲在暗處,可見他是與衆不同的。

明代徐士俊說:“那人是‘星中織女’,因爲“她不在熱門、明亮的地方與衆人一起玩樂,反倒在‘燈火闌珊處’,於是二者就有了一種屬類的相似性,那‘人’就成了高潔、不羣的象徵。”

因此梁啓超評價這首詞時說:“自憐幽獨,傷心人別有懷抱。”

這首《青玉案·元夕》的藝術成就非凡,單看詞的上半闋描寫宋代元夕節場景的部分,觀察有序、結構井然;層層遞進、有聲有色,讓人讀之心生嚮往。

但是讀了詞的下半闋,你就會發現詞中人看了那麼多漂亮的“景觀”,可是他的心思卻半點都不在這些“景觀”之上。

詞中人是來看煙花、寶馬、香車、美人與魚龍戲的嗎?並不是!其實他是趁着這個特殊的日子,來找“那人”的。

“衆裏尋他千百度”一句,暗含了“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功夫”的意思,寄託了許多有情人心中的願望,因此在後世被當成了“愛情詞句”中的典範,引起了極大的共鳴。

不過這首《青玉案·元夕》在晚明以前正因爲被當成了“豔詞”,所以得到的評價不高。晚明以後,被文人重新解讀出了新的“主旨”,因此才被排到了辛棄疾詞作第一名,成爲其代表作。

結語

辛棄疾本身是一個非常傳奇的人物,又因爲愛寫金戈鐵馬的熱血詞,所以他一直被認定爲豪放派詞作家。他曾經有一名句曰:“我最憐君中霄舞,道‘男兒到死心如鐵’”。

因此許多人堅信,辛棄疾一定不會無緣無故寫愛情詩,所以推斷《青玉案·元夕》一定是“別有懷抱”。於是從晚明時期開始,一直有人在探尋這首詞真正的“主旨”是什麼。

最後得出的結論,大致是既寫了情,又寫了志。比較有趣的幾種說法,大多是從詞裏的“那人”開始做文章。

其中一種說法是,“那人”大約是一個與辛棄疾懷有共同志向的人。他們二人約好了在元夕這一天,暗中碰頭,大概要密謀北伐事宜。

初聽好似胡說八道,但是辛棄疾的好友朱熹的確在自己的文集中提到,辛棄疾曾經有暗中囤積牛皮等軍用物資的行爲。

不過假如辛棄疾要趁節日與人密謀北伐等事,他還會把這件事寫進詞裏廣而告之嗎?這不是等着朝中對手來抓自己的把柄嗎?

另外還有一個非常有意思的說法,是說“那人”原來並不是指的一個人,而是指的北宋的都城汴梁。

當時汴梁在金國手裏,辛棄疾看到了元宵節夜晚的繁華景象,又想起了過去的舊都,於是把舊都擬人化,想象成了“那人”。

詞中人在城中漫步,四處遊走並不是爲了欣賞花燈,看焰火表演,他是想找到舊都汴梁的影子。最後他在燈火暗淡的地方看到了他心中的“汴梁”,它已成了一個被衆人冷落的地方了。

持有這種說法的人,還引用了,晉明帝“不見長安”的典故,來說明這種可能性。當初五胡亂華,東晉南渡,定都在建康。

晉元帝問晉明帝:舊都長安和太陽哪一個離建康更近。明帝答:太陽。因爲太陽擡頭還可以看到,長安離得太遠,看不見了。

個人覺得這個腦洞稍微有一點大,假如辛棄疾寫這首詞時,人在新都臨安,因而想起了故都汴梁,興許是有可能的吧。但是他創作這首詞的時候,人很可能不是在臨安。

辛棄疾南歸以後二十多年,除了最開始的幾年,絕大部分時間都在江西一帶生活。從《青玉案·元夕》中提到的“魚龍舞”來看,這首詞創作的地點也很有可能是在福建。

如果事件發生的這個夜晚,不是在臨安都城內,雖然有火樹銀花、香車寶馬,但是無九重城闕、紫禁森然,恐怕也很難讓他聯想到已經淪陷了六十多年的汴梁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