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戰國七雄是如何誕生的?經歷了什麼?

戰國七雄是如何誕生的?經歷了什麼?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7.85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戰國七雄,是戰國時期七個最強大的諸侯國的統稱,還不知道的讀者,下面本站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介紹,接着往下看吧~

春秋時代,之所以被稱之爲春秋,主要是因爲孔子寫了一本叫《春秋》的書。

據說當年魯國的史官,按照時間順序,記錄歷史。這份歷史記錄本來是沒有名字的,但是後來孔子把這些歷史整理了一下,修訂成了一本書。既然是一本書,那自然就要取一個名字。因爲之前魯國史官是按照春夏秋冬四季記載歷史,所以孔子就把這本書取名爲《春秋》。

戰國七雄是如何誕生的?經歷了什麼?

因爲孔子修訂了這本書,而這本書後來又成了儒家最核心的幾本經典之一,幾乎到了人盡皆知的地步。當年關二爺秉燭達旦真君子,挑燈夜讀的就是這本《春秋》。

所以,後來大家約定俗成,就把孔子書上記錄的這個時代,稱之爲春秋時代了。

而從後世的角度來說,春秋時代也是一個很特殊的時代。這個時代,是一個衆多諸侯國相互兼併爭霸,但又沒誰能徹底一家獨大,繼而統一天下的時代。因爲諸侯國的數量太多,所以後世絕大多數的歷史愛好者,在讀這段歷史的時候,總會覺得很亂,始終找不到主線。

但實際上,歷史上真實的春秋,國家雖多,但主線其實只有一個。

這條線,就叫做爭霸線!

春秋時代的歷史,其實可以分爲四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叫做大國崛起。

西周後期,因爲周朝建立的時間越來越長,國內開始出現各種問題,導致周王室持續衰落。到了西周中後期的時候,周王室曾經多次對外發動戰爭,希望通過對外戰爭轉移矛盾。但結果,這些戰爭非但沒有轉移矛盾,反倒是讓周王室自身的軍事實力,越發衰落了。

軍事實力衰落,自然就壓不住下面的諸侯國了。所以,到了西周晚期的時候,很多諸侯國其實已經開始逐漸獨立了。當然,這個時候的周王室,實力還是很強的。至少和其他諸侯國相比,哪怕是當時最強大的幾個諸侯國,加在一起,軍事實力也未必能比得上週王室。

但同時,如果所有的諸侯國,都加起來的話,那就遠超周王室了。如此一來,周王室當時可以保證自己的超然地位,但是卻無法完美地壓制所有諸侯國了。尤其是那些地處偏遠的諸侯國,更是直接不再理會周王室。

比如楚國,當時楚國雖然並不強大,但是卻勝在地處南方,距離周王室比較遠。就算他不聽周王室的命令,周王室也很難勞師遠征,去南邊打他。

所以,在西周末期的時候,楚國乾脆直接稱王了,把自己拉到和周王室齊平的地位。雖然後來因爲周王室的施壓,被迫取消了王號,但是自此之後,楚國基本上也徹底脫離了周王室的控制。而且到了春秋時代之後,楚國又再次稱王。因爲這時的周王室,已經無力再製裁楚國,所以後來楚國就一直稱王了。

這就是爲什麼春秋時代,其他諸侯國基本上都稱什麼什麼公,而楚國和越國那邊,卻直接稱王的原因。

戰國七雄是如何誕生的?經歷了什麼? 第2張

隨着周王室不斷衰落,一些強大的諸侯國,開始率先崛起。與此同時,一個突發事件,加速了周王室的衰落。這件事,就是所謂的‘烽火戲諸侯’。

對於烽火戲諸侯這個典故,中國人基本上都知道。大致就是當時西周的末代天子周幽王,因爲寵愛美人褒姒,點燃烽火臺,戲弄諸侯前來救援。三番五次之後,諸侯們就不信了。所以接下來,等到犬戎真的打過來之後,沒人來救周幽王,所以犬戎就攻破了西周首都,直接幹掉了周幽王,西周也就自此結束了。

但實際上,歷史上真實的烽火戲諸侯,其實並不是這樣的。甚至對於有沒有烽火戲諸侯這件事,史學界都存疑。

歷史上真實的情況,其實是這樣的:周幽王在位的時候,周王室已經很衰落了。就在這個時候,周王室內部又出現了內亂。周幽王廢長立幼,廢了自己的長子,改立另外一個寵妃的兒子做太子,然後又讓那個寵妃做王后。

對於周幽王爲什麼要這樣做,史學界同樣沒有一個定論。最被大家接受的說法,不是周幽王單純寵愛那個寵妃,而是因爲王后孃家太過勢大,已經快要把周王室給搬空了,所以周幽王不得不廢了她,同時廢了她兒子。

如此一來,太子和原來的王后自然不幹了,直接回了王后的母國申國。申國在當時也是一個比較強大的諸侯國,而且當時在位的申國國君,還是王后的父親。王后回來之後,申國國君見到女兒被廢,自己以後也無法再插手周王室內政,失去了大權。所以接下來,申國國君一狠心,乾脆聯繫了一下西邊的犬戎,聯手殺向西周首都鎬京。

面對犬戎和申國的圍攻,周幽王猝不及防之下,自然是擋不住的。而其他諸侯國,此時也都在想着怎麼獨立,巴不得周王室主力被消滅。所以,雙方大戰期間,幾乎所有諸侯國都沒來救援。這就導致周幽王最終戰敗被殺,西周首都鎬京,也被付之一炬,寶物和人口,也被犬戎給搶走了。

等到犬戎退了之後,接下來幾個和周王室比較親近的諸侯國,這纔派兵前來,打算看看情況,順便再插手一下週王室的內政,多搶一點權力。而在這場戰後會議當中,周王室直接分裂了。

以虢國爲首的一些人,支持周幽王的弟弟,做新的周天子,這就是周攜王。而以申國爲首的一些人,支持周幽王的兒子,也就是申國國君的外孫子,做下一任周天子,這就是周平王。

因爲雙方誰也奈何不了誰,所以接下來,周王室就出現了兩王並立的局面,直接分裂了。而剛剛登基的周平王,因爲他是在申國的支持下登基,之前又有聯合犬戎進攻周幽王的‘事蹟’,自然很難服衆。

再加上當時鎬京已經被毀得差不多了,周平王留在鎬京這邊,既沒有人支持他,還得面對犬戎的進攻,而且還得重新建城。所以最後,周平王和其他人琢磨了一下,乾脆直接東遷。反正之前西周在洛陽地區,還有一座大城叫做洛邑,之前就是西周的另一座首都。直接遷到那邊去,既不用建城,也不必再擔心犬戎進犯。最關鍵的是,洛陽周圍的幾個大諸侯國,都是姬家子孫的封國,還都支持周平王。這樣一來,周平王跑到洛邑去做天子,自然就更安全了。

所以,接下來,周平王直接帶着屬於他的那一部分周王室,東遷到了洛邑,也就是從西安地區,遷到了洛陽地區。

這就是歷史上的平王東遷。

平王東遷,就是春秋歷史的開始。

隨着周平王東遷,接下來的二十年裏,周平王一直在想辦法和周攜王較勁。畢竟,當時周王室內部有兩位天子,那自然是不行的。周平王只有幹掉自己這個叔叔,成爲唯一的天子,才能真正號令天下。

但問題在於,當時雙方誰都奈何不了誰,雙方整體實力相差不多。這樣一來,反倒是麻煩了。

不過,兩王並立的局面,對於那些諸侯國來說,反倒是一個好消息。因爲如此一來,周王室就更沒精力管他們了,他們也就可以更容易地開始擴張和兼併。所以,在這段時間裏,幾個著名的大國,比如戰國七雄當中的秦、齊、楚、燕,以及韓趙魏三國的源頭晉國,都開始逐漸崛起了。

在這段時間裏,想要崛起成爲一個大國,需要滿足三個條件:第一,地理位置需要稍微偏遠,最好是靠近邊疆。因爲只有這樣,才能輕易向外發展。當時西周邊疆之外的地區,基本上就是一片蠻荒,這些諸侯國地處邊疆,只要自身生產力提升了,完全就是跑馬圈地的狀態。

第二,在自己國家所在的區域,要比周圍幾個諸侯國強大,自身國家生產力也得比較強。只有這樣,才能順利兼併其他諸侯國。

第三,要有合法的兼併理由。畢竟當時大家還是以周天子爲尊,雖然周王室無力鎮壓這些諸侯國,但是周王室可以號召大家一起進攻。如果某個諸侯國擴張太快,引起了衆怒,那就很容易被其他國家聯手滅國了。

西周末期的時候,諸侯國有上百個。但是完全符合這三個條件的,其實也就只有齊晉楚燕秦這幾個國家了。

齊國是姜子牙的封國,地處今天的山東地區。在這塊區域當中,齊國原本就是當之無愧的霸主。所以在這段歷史當中,齊國可以輕易擴張。晉國是姬姓諸侯國,初代國君是周武王的兒子,姜子牙的外孫,地處山西地區。在山西地區,晉國也是最強大的。

楚國地處南方,當時南方人口稀少,所以楚國在這段時間裏,擴張是最容易的,基本上就是跑馬圈地,周圍根本沒有能擋住楚國兼併的勢力。燕國也是姬姓諸侯國,初代國君是周武王的弟弟,地處北京地區,也是北京地區絕對的霸主。

但是同時,燕國稍微擴張一些之後,就沒法擴張了。因爲南方有齊國和,西邊有晉國。燕國唯一的擴張方向,就是東北平原。但是以春秋時代的運輸能力,燕國想要通過遼西走廊,大規模運輸補給,征服當地的勢力,其實也不是太容易了。燕國真正向遼東地區擴張,其實是戰國時期的事情了。

至於秦國,秦國的祖先原本是周王室的馬伕。後來周王室爲了方便他們養馬,把他們家族封到了甘肅天水地區。後來,秦國祖先不斷壯大,逐漸成了西北的一個大部落,開始向關中地區發展。之前平王東遷的時候,秦國祖先派人來支援,並且護送周平王遷都洛邑。

戰國七雄是如何誕生的?經歷了什麼? 第3張

正是因爲這個原因,周平王當時給了秦國祖先一個承諾:只要你們打跑了犬戎,所有佔領的地方,全都歸你們自己所有。所以接下來,秦國就有了在關中地區合法擴張的資格。這個資格,對於秦國的發展來說,絕對是至關重要的。

而除了這幾個國家之外,其他國家,要麼是因爲地處中原腹地,周圍都是成熟的諸侯國,沒辦法大規模擴張。如果亂來的話,很容易會引起衆怒,直接被滅國。比如西周末期最強大的虢國、申國等國家,就是因爲這個原因,根本沒辦法擴張。

要麼就是因爲實在太遠,和中原諸侯國來往太少。沒有交流,文明發展的速度就慢,自然也沒辦法擴張。比如春秋末期稱霸一時的吳越兩國,當時就處於這種情況。

總之,在春秋時代最初的幾十年當中,幾個大國開始逐漸崛起。在這幾十年當中,晉國並國十七,齊國在山東地區崛起,秦國在關中地區不斷擴張,楚國在南方跑馬圈地,燕國佔領了整個北京地區……

經過幾十年的兼併之後,一個新的局面,開始形成了。舊有的諸侯國勢力範圍被打破,新崛起的幾大強國,開始紛紛劃分勢力範圍。等到大家擴張的幾十年之後,幾大強國的勢力範圍,基本上就被劃定了。

到了這個時候,第一個階段結束。

順便說一句,在這個階段當中,最初的二十年,周王室兩王並立。直到二十年之後,晉國崛起,爲了拿到進一步合法擴張的資格,晉國插手了周王室的鬥爭,幫周平王幹掉了周攜王。此後,周平王也曾勵精圖治,希望藉助幾個姬姓諸侯國的力量,再度復興。但是的周平王,還讓幾個姓姬的諸侯,來周王室做類似宰相之類的官。

但可惜的是,那幾個姬家的諸侯,做了周王室的官之後,根本就不想着怎麼匡扶王室,反倒是不斷挖周王室的牆角。如此一來,周王室更弱了,更壓不住其他諸侯國了。

再後來,周平王去世,他的孫子周桓王即位。周桓王即位,本來打算崛起一下,先拿幾個姬家諸侯開刀,先打服姬家內部,再去打服其他諸侯國。但結果,周桓王挑中了當時周王室最大的支持者鄭國,最後周桓王還打輸了,周桓王本人都在戰場上被箭射中了肩膀,差點死在了戰場上。

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繻葛之戰。

繻葛之戰結束以後,幾個新興大國一看,周王室竟然連一個鄭國都打不過,那他們自然就更不怕周王室了,接下來就開始更加肆無忌憚地擴張了。而且自此之後,也沒誰再管周王室的命令,大家都只是拿周王室當一個吉祥物。

如此,過了幾十年之後,隨着幾個新興大國的勢力範圍劃定,第一個階段徹底結束。而接下來,第二個階段,就是齊桓公稱霸。

齊桓公稱霸這件事,在春秋時代的歷史上,絕對是有着劃時代的意義的。

之前大家剛開始兼併的時候,因爲是混戰,幾個新興大國只是埋頭擴張,周王室又管不了他們,所以他們自然擴張得很容易。但是如今,隨着幾個大國的勢力劃分逐漸確定,再想擴張,就得找一個合法的理由了。要不然的話,繼續貿然擴張,很容易會招來其他大國的圍攻,得不償失。

但問題是,到底要找一個什麼樣的理由,才能合法擴張呢?

第一個完美解決這個問題的人,就是齊國的齊桓公。

齊桓公上位之後,打出了尊王攘夷的旗號。簡單來說,就是他打着周王室的旗號,去討伐那些和齊國敵對的諸侯國。同時,齊桓公不是單獨作戰,而是拉上其他諸侯國組隊,大家利益均沾。

如此一來,齊國既能打着周王室的名義,合法擴張。同時又有大量盟友支持,自己是多數派。等到敵對的小國被滅之後,盟友拿走小部分利益,齊國拿走大部分利益。這樣一來,齊國自然就可以繼續合法擴張了。

按照這個思路,接下來的幾十年裏,齊桓公九合諸侯,齊國的國力開始飛速提升,逐漸成了春秋時代的第一個霸主國。同時,齊桓公又重用管仲等人,提升齊國的內部國力。就這樣,在齊桓公時代,齊國成了當之無愧的第一強國。其他所有強國,都無法撼動齊國的位置。

戰國七雄是如何誕生的?經歷了什麼? 第4張

但可惜的是,齊桓公死後,因爲繼承人沒選好的問題,齊國開始內戰。因爲這場內戰,齊國國力開始迅速暴跌。與此同時,齊國的霸主地位,也瞬間丟掉了。

從齊桓公上位,一直到齊桓公去世,這應該是春秋歷史的第二個階段。在這個階段當中,一個全新的爭霸規則,徹底被確定了。

而隨着齊桓公去世,接下來,第三個階段開始了。這個階段,叫做晉楚爭霸。

齊桓公去世之後,當時僅存的幾個一流強國,自然都想成爲新的霸主。所以在第三個階段開始之初,一場強國爭霸戰開始了。

在這場爭霸戰當中,燕國因爲地處北方,沒辦法參與。齊國因爲正在內戰,也沒法參與。所以,這場爭霸戰的主力,就是新崛起的秦晉楚這三個新興大國,以及一個老牌強國宋國。

這裏多說一句,宋國雖然在戰國時代比較拉胯,但是在春秋時代,尤其是春秋初期,還是挺強的。宋國是當年商朝王族的後代,在西周時期,就是西周僅有的八個公爵國之一。在春秋初期的時候,宋國的爵位,遠比齊晉秦這些國家更高,國力也更強。只可惜宋國地處中原腹地,擴張範圍有限,所以才逐漸被其他幾個新興的大國追上了。

簡單來說,宋國是一個沒落的大國。

在這場爭霸戰的半決賽當中,秦國對晉國,楚國對宋國。

楚國對宋國這邊,歷史比較簡單。首先,楚國當時想要北上,就必須要觸及宋國的勢力範圍,所以雙方就打了一仗。結果,當時宋國這邊在位的宋襄公,是個典型的死腦筋,非得等人家楚國人過河之後,排好了隊伍再打仗。

結果,宋國自然是打不過楚國的。一場交戰之後,宋國被打垮,楚國進入決賽圈。

而秦晉這邊,歷史則相對複雜。秦國之前一直在關中地區擴張,到了齊桓公去世的時候,才逐漸佔領了整個關中。而當秦國佔領關中地區之後,發現自己想要東出的話,就只能走函谷關這條線。而如果走函谷關這條線,秦國就繞不開晉國。

爲了東出爭霸,當時的秦國,真的是想盡了辦法。

最開始的時候,秦國和晉國關係還不錯。所以當時在位的秦穆公,就想通過聯姻的手段,和晉國換通道。結果,秦穆公娶了晉國的公主之後,晉國對結親這件事很感興趣,但是通道是打死都不給。

接下來,秦穆公又和晉國死磕了一場,雙方互有勝負,但晉國整體佔優。秦穆公發現,自己不可能吃下整個晉國。只要吃不下整個晉國,就算擊敗晉國,還是沒有通道,所以就再次恢復了聯姻的手段。

如此幾番交手之後,秦國依然沒有東出。這個時候,楚國那邊又已經在半決賽當中勝出,開始持續北上,勢力範圍和晉國相接。

就在這個關鍵的時候,晉國出現了一位關鍵的國君,這就是大名鼎鼎的晉文公。

晉文公上位之後,利用秦國和晉國聯姻的關係,忽悠秦穆公。晉文公的大致意思是,我們晉國的地盤是不可能給你的,但是我們可以一起南下打楚國。打敗了楚國之後,你們秦國不就在南方有通道了嗎?

當時秦穆公腦子也沒轉過彎,真的就被晉文公忽悠瘸了。所以接下來,秦國開始幫晉國一起打楚國。楚國當時雖然很強,但是也不可能擋住秦晉兩家的進攻,所以很快就落敗了。就這樣,晉文公順利稱霸,成了春秋時代的第二位霸主。

不過,打着打着,秦穆公覺得事情不對了。爲啥秦國仗打了不少,人死了不少,卻依然沒拿到通道,反倒是把晉國送上了霸主之位呢?後來秦國這邊仔細一想,終於發現自己上套了。如果楚國真的被滅了,那晉國就徹底橫貫南北了,秦國以後更出不去了!

所以,在這之後,秦國開始調整國策,改爲聯楚抗晉。既不想讓晉國徹底壓制楚國,也不想讓楚國壓倒晉國。因爲當時秦國已經看出,自己東出的希望渺茫。所以在這之後,秦國就開始專心在西邊發展。後來靠着在西邊擊退了犬戎的功勞,秦穆公又去朝拜了一下週天子,得到了周天子的認可,總算也是勉強稱霸了。

除此之外,秦穆公臨死之前,還定下了一個制度,直接讓當時朝中最厲害的幾個大臣殉葬。人家其他國家殉葬,都是妃子或者奴隸,秦國是直接找厲害的大臣。這個制度一出,以後其他國家的人,再也不敢來秦國做官了。而秦國缺少人才之後,後來晉國又特意封鎖秦國,利用地理優勢,對秦國進行經濟封鎖和文化封鎖。

戰國七雄是如何誕生的?經歷了什麼? 第5張

所以,自從秦穆公之後,秦國在春秋歷史上的登場次數,就越來越少了。雖然依舊是一個大國,但是戲份卻基本都在西邊。在中原腹地的爭霸舞臺上,基本沒有秦國的事情了。當然,秦國這個殉葬大臣的傳統,也不全都是壞處。至少因爲大臣們都被殉葬了,沒辦法建立自己的強大家族,所以秦國後來避免了三家分晉之類的事情。

隨着秦國退出,決賽圈就只剩下晉楚兩國了。

而接下來,圍繞着晉楚兩國,所有諸侯國都開始紛紛站隊。一時間,中原地區形成了兩大軍事聯盟,晉國集團和楚國集團。當時除了齊國和秦國因爲國力強大,燕國因爲地理偏遠之外,可以避免站隊。其他所有國家,都得選邊戰。

而隨着兩國超級軍事集團形成,接下來的幾十年,就是晉楚爭霸的歷史了。

在這幾十年當中,晉楚兩國直接大戰十多次。至於通過代理國發動戰爭,或者入侵對方的小弟,這種戰爭就數不勝數了。在這個過程當中,晉國因爲開局有秦國幫忙,取得了一定的優勢,後來就一直保持了下來。所以這期間大部分時間,晉國都能壓制楚國。

而楚國這邊,只有楚莊王在位期間,國力比較強,勉強能反過去壓制晉國。但是楚莊王死後,因爲繼承人的問題,楚國又開始內亂。所以在這之後,晉國又開始壓制楚國了。

就這樣,雙方打了幾十年之後,晉國整體佔優,成了當之無愧的第一霸主。但同時,晉國卻發現,不管晉國怎麼努力,好像都無法徹底壓制楚國,或者說徹底滅掉楚國。

這其實也不奇怪,畢竟當時大家生產力有限,不足以支撐太大領土的國家存在。就算晉國能壓制楚國,也不可能徹底吞併楚國。

如此一來,晉國這邊就開始想,到底要怎麼做,才能徹底解決楚國的問題,徹底壓制楚國,讓楚國再也沒能力給晉國搗亂呢?

最後,晉國這邊想出了一個辦法,那就是在楚國旁邊,再扶持起來一個強國。有這個強國從側面牽制楚國,楚國疲於奔命,自然就沒能力和晉國爭霸了。

而晉國挑中的這個國家,就是吳國。

吳國的歷史,其實也很悠久。只不過在漫長的歷史上,吳國因爲遠離中原腹地,和中原諸侯國沒什麼聯繫,所以大家都忽視了他,之前吳國也沒什麼戲份。但是隨着晉國開始注意到吳國,情況徹底不一樣了。

此後,晉國開始不遺餘力地援助吳國。據說當時晉國不但派了不少人,把全套的生產技術和文化,複製到了吳國。甚至還直接派了一直成建制的軍隊,去吳國訓練軍隊,讓吳國照葫蘆畫瓢。

正是在晉國不遺餘力地援助之下,吳國開始迅速崛起,成了東南地區的大國。而吳國崛起之後,因爲和楚國一樣,同處南方,不可能和楚國和平相處。所以吳國崛起之後,只能和楚國對抗,這就成了晉國的天然盟友。

而吳國崛起之後,楚國也開始發現,自己在晉國和吳國的夾擊之下,分身乏術。所以接下來,楚國又在吳國身後扶持了一個國家,這就是越國。

隨着吳越兩國先後被扶持起來,原本屬於晉楚兩大集團爭霸的時代,逐漸結束了。

在晉楚爭霸的時代,晉楚兩國打了幾十年的仗,卻誰都奈何不了誰,反倒是讓雙方都國力打損。所以,在吳越兩國逐漸崛起之後,晉楚兩國開始有了停戰的念頭。一方面,是因爲兩國國力都折損嚴重,急需休養生息。另一方面,晉楚兩國都希望,自己扶持起來的吳越兩國先攪局。比如吳國如果徹底崛起,打垮了楚國,這時候晉國就可以趁勢崛起。而越國如果打敗了吳國,楚國也能趁勢吞併吳國,再度壯大。

所以,在這種詭異的局面之下,公元546年,晉楚兩國派出使臣,在宋國簽訂了和平協議,宣佈平分霸權。因爲之前晉楚兩國已經簽過一次這樣的協議,所以這次和談,被稱之爲第二次弭兵會盟。

第二次弭兵會盟,無疑是春秋歷史上又一個標誌事件。自此之後,原本激烈的晉楚爭霸戰爭,因爲種種原因,竟然真的停止了。根據和約,晉楚雙方平分霸權。除了齊國和秦國之外,所有諸侯國,原則上都要向晉楚兩國朝貢,同時尊兩國爲霸主。

對於那些小國來說,自此之後,雖然要交雙份的保護費,但是他們反倒是高興了。因爲之前幾十年晉楚爭霸戰當中,每次雙方開戰,損失最大的,都是這些小國。比如楚國打過來了,晉國的某個盟國被侵佔了土地。等到晉國把楚國擊退之後,奪回來的土地反倒是歸晉國了。

如此一來,晉楚兩國越打越打。反倒是那些小國,逐漸在站隊的過程當中,被打沒了。

戰國七雄是如何誕生的?經歷了什麼? 第6張

這大概就是‘城門失火,殃及池魚’的道理了。

而第二次弭兵會盟之後,接下來的四十年裏,隨着晉楚兩國超級大國停戰,其他諸侯國也都徹底停戰了。所以這四十年,對於中原諸國來說,應該是整個春秋時代,最和平的四十年了。

因爲諸侯國之間相對和平,文化的發展自然就開始空前繁榮。在這段時間裏,老子開始在周王室做圖書館管理員,孔子開始逐漸成年,並且開始求教於老子,逐漸提出儒家思想。諸子百家很多思想的源頭,其實都是從這個時候開始出現的。

隨着晉楚兩國停戰,春秋歷史的第三個階段,晉楚爭霸階段,也就徹底結束了。

而接下來,便是春秋時代的第四個階段,吳越爭霸階段。

第二次弭兵會盟之後,晉楚兩國雖然停戰了,但是吳越兩國卻逐漸被扶持起來了。所以接下來中原地區戰爭消失,吳越地區反倒是開始頻繁開戰。

在這個過程當中,首先,吳國因爲晉國的援助,率先崛起,搶先壓制了越國,成了東南第一大國。而吳國崛起之後,楚國卻在不斷衰落。就這樣,到了第二次弭兵會盟結束四十年之後,吳國已經徹底崛起。

所以接下來,已經等了四十年的晉國,開始同時發力。晉國首先聯合了十多個諸侯國,一起圍毆楚國。因爲種種原因,這場戰爭晉國雖然勝利了,但是卻只是重創楚國。與此同時,就在晉國剛剛撤兵之後不久,吳國再次進攻。

當時的吳國大軍,由那位寫《孫子兵法》的兵聖孫武統領,直接一口氣打到了楚國腹地,攻破了楚國王都。就連楚國的老國王,都被挖出來鞭屍。當時的楚國,已經到了滅國的邊緣。但是就在這個時候,一直在西邊隱身的秦國出手了。

秦國出手的理由很簡單。如果楚國徹底倒下了,那接下來晉國很有可能徹底壯大,繼而向西發展,直接滅了楚國。所以就算是爲了自身,秦國也不能坐視楚國被滅。

最終,在秦國的幫助下,再加上楚國百姓確實也很給力,越國又趁機偷襲吳國背後,所以楚國順利復國。但是經此一戰之後,楚國元氣大傷。一直到春秋時代結束,都一直處於養傷的狀態了。

而楚國被重創的同時,晉國其實也不好受。當時晉國內部,幾個士大夫家族開始崛起,逐漸架空了晉國國君,然後彼此之間又開始內戰。因爲內戰的原因,晉國國力逐漸衰退,再也無力對外擴張了。而齊國那邊,同樣也是如此。齊國內部一個姓田的家族,逐漸開始壯大,架空了齊國宗室,開始鳩佔鵲巢。

至於秦國和燕國,因爲地理位置太偏,這時候同樣還是沒什麼戲份。

如此一來,爭霸的主角,自然就成了吳越兩國了。

作爲兩國新興的大國,吳越兩國又是直接接壤的。所以吳越兩國的戰爭,就變得更加慘烈了。在這個過程當中,首先吳國的老國王,被越國的新國王勾踐打到重傷去世。然後,吳國的新國王夫差,勵精圖治,對越國復仇,打垮了越國,並且俘虜了勾踐做奴隸。

而勾踐在吳國這邊,做了三年的奴隸之後,靠着僞裝得到了夫差的信任,最終返回了越國。回到越國之後,勾踐又臥薪嚐膽,讓越國恢復國力。後來趁着吳國主力都調往北方,去和晉國爭霸的時候,偷襲吳國後方,徹底重創了吳國,後來又直接兼併了吳國。

就這樣,越國成了最後的贏家。吞併了吳國之後,越國作爲一個新興大國,實力已經不遜色於當時處於衰退期的晉國了。所以,越王勾踐,就成了最後一位春秋霸主。

而勾踐稱霸之後,接下來就是春秋時代的第五個階段,也就是春秋時代的尾聲了。

在這個階段,勾踐雖然順利稱霸,但是因爲勾踐之後的幾個越國國君,都只能算是守成之君,所以越國並沒有進一步擴張。與此同時,幾大強國內部,開始紛紛大亂。

晉國這邊,內部幾個士大夫家族開始混戰,最後由韓趙魏三家勝出,徹底瓜分了晉國。齊國這邊,田氏開始架空齊國宗室,並且最後取而代之。秦國這邊,因爲秦國有殉葬大臣的傳統,倒是沒有什麼強大的士大夫家族,但是自身的實力卻開始不斷衰落。

戰國七雄是如何誕生的?經歷了什麼? 第7張

楚國這邊,一直處於養傷狀態。因爲之前差點被滅國,所以內部幾個老牌世家被消滅了,倒是因禍得福,避免了三家分晉之類的事情。而越國這邊,因爲連續幾個守成之君在位後,又開始內亂,所以也衰落了。

如此,在春秋時代的尾聲,戰爭第一次不再是主角。反倒是各大強國的內部矛盾,成了歷史主線。

當然,對於春秋時代的尾聲來說,其實還有另一個更重要的主線。

這個主線,叫做冶鐵技術成熟。

隨着冶鐵技術的成熟,當年周朝延續下來的井田制開始逐漸崩壞。土地制度的崩潰,導致各種社會制度開始發生變化。所以在這之後各國開始忙着解決內部問題,至於對外戰爭,反倒是少了很多。

就這樣,到了公元前403年,隨着韓趙魏三家瓜分了晉國,春秋時代徹底結束。

到了這個時候,春秋時代的小國,已經不剩幾個了。取而代之的,是戰國七雄之類的大國。至於周王室,當時已經衰落成了一個無足輕重的小勢力,沒誰會在乎他。

這就是春秋時代的完整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