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韓國是戰國七雄中最弱小的嗎?爲何能名列戰國七雄?

韓國是戰國七雄中最弱小的嗎?爲何能名列戰國七雄?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4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韓國(公元前403-公元前230),周朝的周王族諸侯國,是戰國七雄之一,與魏國、趙國合稱三晉。接下來本站小編就給大家帶來相關介紹,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在戰國七雄當中,韓國給人的印象,一直都是最弱的一個。但實際上,這其實是一個錯覺。

真實的韓國,在戰國末期的時候,確實是最弱的一個。但在戰國初期的時候,韓國其實非常強大。當時的韓國,至少要比燕國和秦國更強。再加上三晉聯盟的存在,絕對是沒誰敢惹的存在。

而且,韓國因爲地理位置的原因,不太方便向外擴張。因爲這種地緣因素,導致後來的韓國,和今天某個奉行離岸平衡政策的島國很相似,特別喜歡到處埋雷,以此來拖延其他國家的發展速度。

想要理解韓國的這種強大,我們還得簡單來回顧一下,韓國的特殊歷史

韓國是戰國七雄中最弱小的嗎?爲何能名列戰國七雄?

話說在春秋時代末期,中原地區崛起了一個超強的龐然大物,這個龐然大物叫做晉國。相比齊國和楚國之類的國家,晉國的國境更接近中原腹地,所以不管是人口還是經濟,都遠超其他諸侯國。

如果晉國能夠一直保持內部團結,可以一致對外的話,那周朝的下一個朝代,應該就是晉朝了,而不是什麼秦朝。但問題是,正是因爲晉國強大得太早,再加上當時還沒有郡縣制的意識,導致晉國強大起來之後,依然沒能逃脫分封制的削弱。

在分封制的作用下,晉國強大起來之後,不得不將國內的一些領土,分封給國內有功的卿大夫。經過上百年的分封之後,晉國王室所掌握的土地越來越小,而那些卿大夫家族獲得的土地越來越多。如此一來,晉國王室自然也就被逐漸架空了。

再之後,晉國內部的幾個卿大夫家族,就開始相互傾軋混戰。經過漫長的混戰之後,最終剩下了智、魏、韓、趙這四個家族。在這四家當中,智家的勢力最強,所以便率先出手,聯合魏韓兩家,打算聯手滅了趙家。

但結果,經過長時間的圍困之後,魏家和韓家被趙家說服,認爲一旦趙家覆滅,日後智家一定會反過來滅了魏家和韓家。所以最後,魏家和韓家決定倒戈一擊,與趙家聯手,一起反過去滅了智家。

而智家被滅之後,韓趙魏三家勢力相差不多,誰也奈何不了誰。所以到了這個時候,三家的家主經過商議之後,便決定先瓜分了晉國,然後各自立國。如此一來,三家的利益都可以得到保障。

韓國是戰國七雄中最弱小的嗎?爲何能名列戰國七雄? 第2張

在三家聯手之下,本來就已經被架空的晉國王室,自然無法阻止這場瓜分盛宴。所以最終,三家瓜分了整個晉國,這就是歷史上的三家分晉。

三家分晉這件事,在中國歷史上是一個特別重要的標誌。這次事件的發生,標誌着原本春秋時代的舊有制度,徹底崩塌。卿大夫只要勢力夠強,無需周天子點頭,便可以直接做諸侯。而且事後周天子爲了拉攏他們,還得裝作自己很同意的樣子。到了這個時候,周天子的存在意義,已經和廟裏的泥菩薩沒什麼區別了。

公元前403年,周天子正式對三家的家主進行冊封,韓國也正式登上了歷史的舞臺。而接受周天子冊封的韓家家主,名叫韓虔,這也是韓國的第一代國君。

隨着韓趙魏三國同時出現,整個天下的格局,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不過,韓趙魏三國剛剛開國的時候,三國之間還是非常團結的,基本上可以保證一致對外。這主要是因爲三國都脫胎於晉國,彼此之間的聯繫很多,所以想要做到同進同退,還是比較容易的。

正是因爲三晉開國之初,可以直接聯手,一致對外。所以在戰國初期的時候,基本沒什麼國家敢惹三晉。因爲惹任何一個,都等於是惹了其他兩個,會引來韓趙魏三國的圍攻。就算不去惹三國,也有可能被三國聯手針對。

比如在韓趙魏三國還未得到冊封之前,爲了得到冊封,三國乾脆聯手以周天子的名義,去教訓了一下不聽話的齊國,還直接把齊國的國君給抓來了。

韓國是戰國七雄中最弱小的嗎?爲何能名列戰國七雄? 第3張

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沒有把握,同時面對三個國家的圍攻,自然不會輕易出手。而且,連齊國這樣的大國,都扛不住三國的圍攻。那其他國家,自然就更扛不住了。所以,戰國初期這段歲月,應該是韓國最爲春風得意的一段時間了。有着三國同盟做依靠,放眼整個天下,基本是隻有三晉欺負別人的份,而沒有其他國家欺負韓國的份。

與此同時,韓國內部其實也沒閒着。從當年韓家戰敗智家,準備開始瓜分整個晉國的時候,三晉之間其實就一直在忙一件事情,這件事就是交換土地。

有關交換土地這件事,我們得簡單解釋一下。因爲韓趙魏這三國,和其他諸侯國不同,他們的領土主要來源於瓜分晉國。在整個春秋時代,往往都是某一家立下了什麼功勞之後,晉國王氏會賜下一部分土地。但這些土地之間,往往是相對分散的。

所以,即便到了三晉正式開國的時候,三國之間依然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領土犬牙交錯,彼此之間都存在飛地。在這種情況下,大家自然需要不斷交換領土,以此來保證自己的領土更加集中。

在這場長達數十年的交換扯皮過程當中,韓國逐漸將自己的領土範圍,集中到了山西西南部,以及河南中部等地區。從地圖上來看,韓國的領土面積,確實不算太大。但韓國佔據的這塊地盤,在當時卻是真正的天下中心,人口密度最大,經濟也最發達。

除此之外,韓國還有一個得天獨厚的優勢,那就是擁有巨大的鐵礦。韓國境內擁有的宜陽鐵山,是當時整個中原內部最大的鐵礦原產地。正是因爲擁有這座宜陽鐵山,導致韓國在整個戰國時代,冶金技術都是七國當中首屈一指了。

冶金技術強大,就意味着武器裝備會更好。再加上人口衆多,足以讓韓國組織起一支強大的軍隊了,真正開始逐鹿天下了。

那麼,這樣的韓國,爲什麼後來又成爲戰國七雄當中,最弱的一個國家了呢?

答案其實很簡單,因爲地緣問題。

韓國的先祖當初瓜分地盤的時候,雖然給韓國的後輩子孫,留下了很多好處。但同時,身處整個天下最中央的位置,也讓韓國很難對外進行擴張。

韓國是戰國七雄中最弱小的嗎?爲何能名列戰國七雄? 第4張

相比之下,位於南方的楚國,可以輕易在向南方的蠻荒地區進行擴張,幾乎沒有任何阻力。只要人口足夠,南方所謂的蠻夷之地,全都可以變成國土縱深。至於西邊的秦國,以及北方的燕國,同樣也有擴張的方向。至於東邊的齊國,則是因爲背靠大海,完全不用顧忌來自海上的進攻,可以集結所有力量向中原方向擴張。

即便是同爲三晉國家的魏國和趙國,領土邊緣同樣也有擴張的方向,可以向北方草原擴張。唯有韓國,放眼四周,根本沒有擴張的餘地。

在韓國周圍,唯一能夠被韓國輕鬆消滅的,只有兩股勢力。一個是鄭國,對於這個曾經在春秋初期一度非常強大的國家,韓國一點都沒慣着,很快就把鄭國給滅了。另一個則是周王室,但問題是,周王室太過特殊,雖然自身實力不強,但也不是韓國能夠直接滅掉的。

所以,滅了鄭國之後,韓國就已經沒有擴張的餘地了。

既然沒有擴張的餘地,接下來韓國又能通過什麼方式,來強大自身呢?對於這個問題,韓國也進行過探索,最有效的一次探索,就是變法維新。

戰國初期到中期,因爲冶鐵技術逐漸成熟,導致井田制徹底崩潰,繼而導致各國不得不先後進行變法維新,改革自身的體制。在所有國家當中,首先進行變法的,是三晉之中的魏國。魏國首先任用李悝進行變法,國力大幅增強。見到魏國強大起來以後,韓國也不甘落後,直接任命申不害爲相國,全權主持韓國的變法工作。

在申不害的主持下,接下來的十多年時間裏,韓國對內整飭衆多家族,避免了重蹈當年晉國的覆轍。同時積極發展手工業和武器鍛造工藝,加強君主集權,強化軍隊的力量。

總之,經過申不害的變法之後,韓國的國力逐漸達到了巔峯時期。此時的韓國,單憑自身的力量,也足以稱雄於中原,位列戰國七雄之一了。而且,在幾大強國的變法運動當中,韓國應該是進行變法最早的一個。相比韓國,直到申不害完成變法很久之後,秦國才進行了商鞅變法,可以說被韓國落下了一大截。

但可惜的是,雖然有着變法維新的優勢,但這樣的韓國,還是無法克服地緣問題帶來的阻礙。雖然成功變法,但韓國的國力,還不足以讓韓國向外進行大幅擴張。所以,此時的韓國,不得不琢磨新的手段。

韓國是戰國七雄中最弱小的嗎?爲何能名列戰國七雄? 第5張

既然無法讓自身強大起來,那讓其他諸侯國衰落,給其他諸侯國拖後腿,似乎也是一個可行的方案。只要其他諸侯國發展不起來,韓國單憑現在的狀態,還是可以保證足夠強大的。

正是因爲這樣的歷史背景,在戰國中後期,韓國逐漸成了一個類似‘攪屎棍’一樣的角色。不管是哪個國家出了事,韓國都會想辦法去摻和一腳。不求獲得多大的利益,只求攪亂對方。而且,韓國的這種策略,不光用在其他敵國身上,甚至也用在了三晉盟國內部。

比如,魏國強大起來之後,韓國利用盟友的身份,不斷給魏國拖後腿。對於這樣的韓國,魏國也忍不了了,所以後來直接出兵,打算直接滅了韓國。但是當魏國大舉進攻的時候,韓國卻馬上聯絡之前同樣被魏國打壓的齊國,一起出兵聯合對抗魏國。

最後,這場聯合的最終結果,就是魏國在馬陵之戰當中,徹底敗給了齊國。此戰之後,魏國徹底衰落了下去,齊國逐漸強大了起來。但同時,同樣作爲戰勝國的韓國,基本上一點好處都沒撈着。

再比如,魏國衰落之後,秦國逐漸強大起來。爲了對抗秦國,韓國又和其他幾個國家,一起去進攻秦國,結果雖然暫時壓制了秦國的擴張,但韓國同樣還是沒能得到什麼好處。而齊國藉助馬陵之戰強大起來以後,韓國又跟着其他五國,聯手攻齊,由名將樂毅指揮,差點就把齊國給滅了。

還有,後期秦國進攻韓國,韓國的上黨地區和本土的聯繫,被秦軍切斷。此後,上黨地區的韓國舊部,乾脆直接投靠了趙國,將戰火引向了趙國那邊。也正是因爲這場投降,導致趙國不得不和秦國正面交鋒,最後導致歷史上那場著名的長平之戰爆發。

韓國是戰國七雄中最弱小的嗎?爲何能名列戰國七雄? 第6張

類似這種事情,在整個戰國中後期,實在是太多了。韓國的整體策略,就是利用自己的作爲一個砝碼,努力去讓戰國諸國儘量平衡。不管哪一個強大起來,韓國都會聯合其他諸侯國,努力去把這個先行者打壓下去,以此來保證自己的利益。

但在這個過程當中,我們也不難看出,這樣的韓國,很難通過這樣的政策,來使自身強大起來。雖然可以短暫拖住其他國家發展的腳步,但拖延的同時,其實也是在消耗自身的國力。所以,到了戰國後期的時候,此時的韓國,國土在秦國的不斷進攻下,已經非常小了,所以就成了後世眼裏的戰國七雄之恥。

但即便到了這個時候,韓國還是沒有放棄自己的打壓政策,依然努力扮演一個埋雷者的角色。這其中最有名的一件事,就要數鄭國渠的修造。

戰國後期的時候,韓國已經無法阻擋秦國的崛起,自身被滅已經只是一個時間問題了。在這種情況下,韓國乾脆將自己國內內部,一個名叫鄭國的水利人才,送去了秦國,幫秦國修造水利工程。

韓國當然知道,一旦水利工程建造完成,秦國的國力會再次大增,此後就有了獨自面對六國的能力。但即便如此,韓國還是心甘情願地執行了這項計劃。因爲秦國修造水利工程以後,短期內就沒時間滅了韓國。而等到水利工程完成之後,秦國又已經變得特別強大,逼得其他六國不得不聯手對敵,這就給了韓國最後一絲生存的希望。

而秦國這邊,明知韓國是在使壞水,但爲了自身的發展,還是心甘情願地上套,修造了那條著名的鄭國渠。而鄭國渠完成之後,秦國也確實國力大增,這才擁有了徹底掃平六國統一天下的能力。

韓國是戰國七雄中最弱小的嗎?爲何能名列戰國七雄? 第7張

所以,在鄭國渠完工之後不久,秦國就大軍壓境,直接滅了韓國,讓韓國成了戰國七雄當在,第一個倒下的國家。

這就是韓國的歷史。

縱觀韓國的歷史,我們不難發現:韓國其實並沒有大家想象的那麼弱。至少在戰國初期的時候,韓國國力其實非常強大。但因爲韓國特殊的地緣問題,導致韓國強大起來以後,根本沒有擴張的餘地。所以,等到戰國中後期,其他諸侯國逐漸強大起來以後,地盤遠勝韓國。到了這個時候,在其他諸侯國的襯托之下,韓國自然也就顯得非常弱小了。

至於韓國爲什麼能一直延續到戰國末期,這恐怕真要歸功於韓國特殊的埋雷策略了。在這種策略下,韓國雖然無法強大起來,但卻可以一直拖其他國家的後腿。這種策略,也不失爲延續國家的一種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