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劉備爲什麼起兵東征?只是爲了給關羽報仇嗎?

劉備爲什麼起兵東征?只是爲了給關羽報仇嗎?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7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劉備(161年-223年6月10日),即漢昭烈帝,字玄德,涿郡涿縣人,西漢中山靖王劉勝之後,蜀漢開國皇帝、政治家。接下來本站小編就給大家帶來相關介紹,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東漢末年,羣雄四起,各路豪強逐鹿中原,前期霸主張角董卓袁術袁紹相繼退出舞臺後,終於形成了我們熟知的蜀魏吳三國鼎立的局面。

其中最爲成功的必然是曹操,然而魏國這個說法其實是在曹操死後纔有的。曹操一直以丞相自居,挾天子以令諸侯,曹操一方代表的是漢室正統。

正因爲這種局面,同樣自稱漢室正統的劉備,哪怕勢力再強也無法稱帝,古人講究師出有名,畢竟有着正經劉家血統的漢獻帝還好好地活着呢,劉備要是稱帝那可就是造反了。

曹操病逝後,曹丕篡位稱帝,正式建國大魏。如此一來,隱忍多年的劉備作爲一方霸主,終於也稱帝了,繼承劉邦劉秀,號稱“嗣武二祖”。

劉備爲什麼起兵東征?只是爲了給關羽報仇嗎?

終於稱帝后,劉備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起兵東征,劍指江東孫氏。這一戰打得極爲慘烈,臨危受命的陸遜一把大火燒掉了劉備的東征夢。

按理說劉備不是無能之輩,三國鼎立的局面如此微妙,“鷸蚌相爭漁翁得利”的道理他不會不懂,那爲何這江東他是非打不可呢?

手足兄弟,情深似海

接受度最高的一種說法是,劉備此舉是爲了給關羽報仇。這一說法不僅在坊間的支持度最高,並且在小說《三國演義》裏,也是羅貫中主要描寫的方向。

劉備雖是漢室之後,但沒落的他早期只能靠賣草鞋爲生,從無權無勢的草鞋販子,到雄踞一方的蜀漢帝王,沒有能人相助是不可能的。

文有臥龍鳳雛,武有五虎上將,蜀國可以說是人才濟濟,又因小說《三國演義》的主角視角是蜀國,劉備手下的幾位大將都被塑造得極爲豐滿,極富人格魅力。

在這其中,關羽更是人格魅力爆表,位列五虎上將之首,溫酒斬華雄、過五關斬六將、刮骨療毒等佳話百世流芳。

民間更是稱其爲關公,清朝時期雍正追封關羽爲武聖,與文聖孔子齊名。佛道兩家對關羽也極爲崇敬,道家稱其爲文衡帝君、協天大帝,佛家稱其爲伽藍菩薩。

對百姓來說,關羽是一位被神化的人物,但對劉備來說,關羽是親兄弟一般的存在。強盛的蜀漢帝國,最初的形狀只是個白手起家的三人集團,而關羽就是其中之一。

劉備稱帝的時候,他已經失去了這兩位兄弟,張飛是自己人害死的,報仇說報就報了。而關羽卻是孫權害死的,這仇雖然難報,但是不可不報。

劉備爲什麼起兵東征?只是爲了給關羽報仇嗎? 第2張

但家國之爭畢竟不是山野江湖,僅憑一句報仇就要打仗,掏空國庫、百姓受苦,是不是太兒戲了一點?其實東征背後還有更深層次的原因,咱們慢慢說道。

荊州之地,立國之本

雖說《三國演義》中,羅貫中將蜀國的人物各個都塑造成了英雄,似乎隨便單拎一個出來都能獨當一面,這羣人抱團豈不是天神下凡?

但就連羅貫中也不得不承認,三國時期真正的霸主,還必須得是曹操。還沒拿下荊州之前,劉備被曹操追着打,舉國逃亡,連兒子阿斗的性命也差點沒保住。

直到赤壁之戰,孫劉聯軍擊潰曹軍後,劉備巧取荊州,蜀漢政權才真正把腰桿子直了起來,說荊州是蜀漢的立國之本,一點兒也不過分。

可能還有人會好奇,就算沒了關羽張飛,諸葛亮可還尚在,他怎麼會放任劉備出這種昏招又袖手旁觀呢?諸葛丞相不該出言阻止嗎?

劉備爲什麼起兵東征?只是爲了給關羽報仇嗎? 第3張

翻看陳壽的《三國志》,我們能找到些許答案,彼時蜀漢政權裏,能說上話的能臣就那麼幾個,只有趙雲站出來反駁劉備。

趙雲的觀點十分清晰,曹家在邊上虎視眈眈,我們這時候去打荊州,江東必有大軍馳援,我們佔不到便宜,沒準還會被曹家落井下石,痛打落水狗。

這個道理再簡單不過,但劉備卻聽不進去,劉備以“仁君”著稱,絕不是一個剛愎自用的人,可見除了趙雲外,支持他東征的人也不在少數。

諸葛丞相什麼態度?丞相沒有態度,三國宇宙最有智慧的諸葛亮這時候選擇了沉默,發言權如此吃重的角色不說話,基本等於默認了。

理性上,諸葛亮肯定是反對東征的,畢竟蜀國剛剛建國,如此激進的決策肯定是弊大於利的。丞相只在劉備兵敗後,說了一句,要是沒打就好了。

但感性上,諸葛亮的家鄉就是荊州,在蜀漢任職惡的諸葛氏有8人之多。當年赤壁之戰,辛辛苦苦把家鄉搶下來了,現在拱手送給東吳,那是怎麼都不會甘心的。

劉備爲什麼起兵東征?只是爲了給關羽報仇嗎? 第4張

更何況,劉備手下能臣大多都來自荊州,大將有魏延、黃忠、鄧芝、宗預、李嚴、傅肜和傅僉父子等,重臣有陳震、郭攸之、董闕、樊建、張存、呂乂、王連、杜祺等。

雖有趙雲帶頭反對劉備東征,但劉備這一決策出來,不僅能爲武聖關羽出一口惡氣,還能籠絡整個荊州集團的人心,不然失了關羽,又失荊州,整個蜀國上下得多憋屈。

敵在江東,防微杜漸

其實以上兩種說法多是從情感的角度去思考的,本質上是從微觀的角度解剖歷史,說服力終究是不夠強的,國家問題還是要站在國家的角度看。

以宏觀視角出發,吳國勢力較弱,一直仗着長江天塹水軍強盛退守江東,孫堅孫策雖然都不是省油的燈,但是從來也沒對誰真正形成威脅。

可孫權就不一樣了,拿下魏國他不敢想,但是拿下蜀國一直都是他的目標,而殺關羽取荊州就是這個計劃的第一步。

東吳的狼子野心已經顯現,就算沒有東征之事,也要耗費大量人力物力提防,畢竟稍有不慎,孫權可就要得荊望蜀了,東征也不過是以攻爲守而已。

劉備爲什麼起兵東征?只是爲了給關羽報仇嗎? 第5張

似乎這麼一看,從理性和感性上,這一戰都不可避免。東征的結果自然是慘烈的,但其實如果不是陸遜天降神兵,沒準劉備東征也不至於慘敗收場。

如今再討論孰對孰錯已沒有太大意義,因爲劉備不久後中道崩殂了。放開格局來看,如果沒有氣勢澎湃的東征,對劉備來說會是個極大的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