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真相 > 劉備舉兵攻打東吳真的是爲關羽報仇的嗎?

劉備舉兵攻打東吳真的是爲關羽報仇的嗎?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4.36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煮酒論三國上回說到劉備在曹丕稱帝之後,自己也公開稱帝,開啓了蜀漢政權,歷史與小說之上都說,劉備在稱帝之後就開準備爲關羽報仇討伐東吳的事情,最終也導致三國“三大戰役”的最後一場夷陵之戰的爆發。

對於劉備伐吳這件事情蜀漢內部也有很多人不同意這樣做,比如趙雲和諸葛亮,其中趙雲甚至,當劉備的面阻攔劉備伐吳但劉備並沒有聽從趙雲。但劉備並沒有同意他們的勸說,對於劉備討伐東吳這件事情,看過《三國演義》小說的很多人這是劉備一意孤行,就是爲了給關羽復仇,其實應該說爲關羽報仇不過是劉備發動夷陵之戰的理由。

出師有名這句話大家應該不會陌生,發動戰爭大部分時候都是不正義的一件事情,但爲了顯示戰爭自己有理,往往會找一些理由,或者說藉口去攻打別人.

劉備舉兵攻打東吳真的是爲關羽報仇的嗎?

荊州是三國時期的軍事戰略要地。曹操在赤壁之戰後,因失荊州而使統一中國的霸業不能實現;劉備得荊州而立,最終入主西蜀而與曹魏、東吳三分天下,但由於荊州的歸屬問題,劉備與孫權雙方有幾次險些兵戎相見,並且在建安二十年(215年)劉備、孫權雙方爲解決荊州土地歸屬問題而達成的劃分邊界的協議。分荊州的江夏郡、長沙郡、桂陽郡屬於孫權,分荊州的南郡、零陵郡、武陵郡屬於劉備,湘水劃界並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劉備、孫權雙方的矛盾,孫權一直對荊州志在必得,認爲荊州居東吳的上游,劉備對東吳是一個大的威脅。如果把劉備的勢力趕出荊州,那麼東吳不僅鞏固了長江中游,還能向巴蜀發展;然後以整個南方與曹操的北方對抗,進而統一天下。因此湘水劃界並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劉備孫權雙方的矛盾,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孫權大將呂蒙趁關羽北伐曹操之機,用白衣計偷襲關羽鎮守的荊州三郡(南郡、零陵郡、武陵郡),江陵守將糜芳和公安守將士仁不戰而降,荊州三郡被東吳佔領,關羽丟失大本營後,軍隊迅速土崩瓦解,關羽也被東吳軍擒獲,遭到殺害。

隆中對上諸葛亮爲劉備分析了天下形勢提出先取荊州爲家,再取益州成鼎足之勢繼而圖取中原的戰略構想,當時劉備已將實現前面兩歩,佔據荊州與益州,等待第三部北伐中原實現恢復漢室的理想,然而還沒有等開始實現,東吳偷襲了關羽,導致劉備的蜀漢政權丟失荊州三郡,損失極其慘重,首先,蜀漢從此失去了東面北伐的大基地,使得隆中對成爲虛話,其次,荊州的軍隊和人才基本上是損失殆盡,再者,孟達叛變投魏,導致喪失上庸等地.這些新賬舊賬劉備自然要一起算到了孫權的頭上。因此纔有了在劉備稱帝后動員全國的軍事力量籌劃伐吳。並且這時候對劉備來說他也有不得不伐吳的原因。

首先孫權作爲三國出名的攪屎棍,往往是見利就上,這時候蜀漢與東吳同盟關係早已打破,東吳孫權已向曹魏稱臣,如果東吳與曹魏同盟關係不打破,以後不管是曹魏攻打蜀漢,還是蜀漢攻打曹魏,孫權都要插上一腳的。並且劉備如果沒有通過一場戰爭來教育自己這個大舅子,劉備與東吳在談判桌上很難找到主動權,這或許也是爲何面對孫權的求和,劉備選擇拒絕的理由。

其二劉備所依靠的力量主要分爲三個方面,一是早年追隨自己的人馬,比如關羽,張飛,趙雲、麋竺、孫乾等,其二荊州方面的力量,比如諸葛亮,魏延,黃忠,馬良這些人,其三就是益州劉璋之前的部下比如:法正、李嚴、嚴顏、黃權、劉巴、吳班等,內部之間其實也存在不少矛盾,並且最不穩定的就是益州派系。因爲劉備軍本來就是外來人馬,通過巧取豪奪,拿下了蜀中,但劉璋父子統治西川數十年,影響又豈是一朝一夕可以抹去的。關羽北伐吃緊時候,向上庸要求發兵,益州系的孟達卻勸說劉封不要發兵,間接導致關羽敗亡,劉封也因罪被賜死,孟達則更乾脆,直接率領四千多家部曲投降了曹魏,給劉備巨大的打擊。劉備如果通過戰爭獲取勝利,一方面可以重整關羽失敗之後的國家士氣,凝聚內部力量。另外一方面也能給益州本地的豪強一個敲打,想想劉備兵敗之後,益州豪強起兵反蜀漢,就能說明劉備這時候內部的問題。

劉備舉兵攻打東吳真的是爲關羽報仇的嗎? 第2張

最後就是劉備已是六十歲的人了,人生還有幾年可活,東吳與曹魏方面青年傑出的人才很多,蜀漢方面人才缺少,劉備也想爲自己兒子拼上最後一次,並且劉備或許也希望劉備與孫權開戰時候,曹魏能插上一手,所以當孫權派人來求和,劉備一口拒絕,因爲劉備的目的,不是再與孫權議和,而是志在荊州。如果曹魏插上,這樣就是不能攻佔東吳,劉備或許也能爲兒子拿下荊州,然而剛當時皇帝的曹丕面選擇了坐觀成敗,要看孫劉之見的戰爭。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