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劉備伐吳只是給關羽報仇嗎?真相是什麼?

劉備伐吳只是給關羽報仇嗎?真相是什麼?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8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公元221年,蜀中傳言曹丕篡位,獻帝被害。劉備聽聞後設靈堂發喪,不久他在羣臣擁護下登基稱帝。蜀漢初建,劉備不等局勢穩固,便決意起兵伐吳。儘管羣臣得到起兵消息後紛紛勸諫,趙雲也直諫劉備,蜀漢最大的敵人是曹魏,應厲兵秣馬討伐曹魏,而不是東吳孫權。後世演義小說,更是將劉備伐吳的原因歸結於他給關羽報仇,以全結拜時的生死盟誓。事實上劉備伐吳的原因並不簡單,不僅僅時給關羽報仇,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着小編一起往下看。

首先是劉備深耕荊州多年,趁人心未附之際奪回。建安六年劉備偷襲汝南失敗後投奔荊州劉表,被後者安頓在新野。儘管赤壁之戰前劉備充當劉表打手,守護荊州北疆小城,但他蟄居這段時間不斷收納人才,徐庶、諸葛亮等人正是此時投入劉備帳下。

後來他兵敗當陽,但又與孫權聯盟,擊敗了曹操南征大軍。赤壁戰後劉備進入飛速發展時期,儘管荊州被曹孫劉三家瓜分,但劉備終於站穩了腳跟。建安二十四年冬,關羽冒然出兵攻打樊城曹仁,呂蒙趁他後方空虛,奪了劉備屬下的荊州土地。

劉備伐吳只是給關羽報仇嗎?真相是什麼?

從時間而言,自踏入荊州土地到荊州丟失,劉備是曹孫劉三家中經營荊州時間最長的。無論是劉備的幕府官僚,還是吞併益州之兵基本都是荊州人士。也就是說劉備在荊州地界擁有很大號召力。因此劉備決意伐吳後,武陵蠻夷紛紛向他派使請求發兵。

其次是安穩劉備陣營中荊州人士之心。前面已講劉備深耕時間最久,所以荊州集團是他陣營中非常重要的一個。劉備決意伐吳,羣臣紛紛勸諫阻止,而史書上留下了兩名勸諫之臣,一是趙雲,另一是是廣漢秦宓,但他們均不是荊州人士。至於重臣諸葛亮也只在他兵敗後說道,“法正若在,必能制止劉備東征;既是東征,必定不會大敗。”也就是說諸葛亮的態度保持相對中立,默許劉備的決策,而馬良等荊州人士直接參與東征。

劉備伐吳只是給關羽報仇嗎?真相是什麼? 第2張

再者是東吳政局變化,軍壇老將凋零。東吳取荊州前,周瑜和魯肅先後去世,而主持奪取荊州之將呂蒙剛擊敗關羽,沒來得及封賞便去世了。至於程普、黃蓋、蔣欽、甘寧等名將也在劉備伐吳前去世,後來孫權遣人抵禦蜀漢大軍,以陸遜爲大都督,其餘衆將是朱然、潘璋、宋謙、韓當、徐盛、鮮于丹、孫桓等人,他們之中基本都不是名將。

最後是失荊州後,益州東部缺乏縱深。益州東部的重心在今重慶地區,據江關(又稱捍關)以抵禦東方來敵。同時江關至下游西陵道路崎嶇,從軍事而言得西陵,蜀漢縱深便會加強,但西陵被東吳佔領,後來劉備也是一路艱辛只打到夷陵,便失敗而歸,此後東吳以西陵爲西方重鎮,陸遜父子更是親自鎮守。

劉備奔波一生終於建立功業,《隆中對》佈局好不容易纔鋪展開來,荊州就丟失了,而他已上年紀,太子劉禪又年幼,所以綜合考慮之後,伐吳也不僅僅是爲報仇。此外劉備稱帝后,孫權將都城從公安遷至武昌,也就是東吳西部防守漸弱,劉備認爲此時伐吳便是機會。

因此曹丕曾與羣臣討論劉備是否伐吳,羣臣皆認爲他不會,獨劉曄認爲他會發兵,理由有二:一是蜀國雖弱,劉備必定東征以示強大;二是與關羽關係親如兄弟,必會發兵報仇。可惜劉備傾全國之力伐吳,落得八百里連營被燒,狼狽而回,最後他在白帝城憂鬱憤恨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