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鰲拜是忠臣還是奸臣?他爲何被康熙幽禁至死?

鰲拜是忠臣還是奸臣?他爲何被康熙幽禁至死?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鰲拜是清朝三代元勳、權臣,曾是皇太極最信任的武將,號稱“滿洲第一勇士”,但這樣一位權臣,最終卻被康熙幽禁至死。接下來本站小編就和各位一起來了解,給大家一個參考。

受文學和影視作品的影響,大部分人都將鰲拜視爲了擅權專政、結黨營私的反面人物。實際上,鰲拜作爲清初的功勳武將,他的忠誠可以說毫無疑問,他只是由於性格問題,犯了歷代開國功臣所犯的共同錯誤罷了。康熙對鰲拜的忠心也是心知肚明,正因如此,纔沒有將其處死,而只是幽禁至死。

鰲拜是忠臣還是奸臣?他爲何被康熙幽禁至死?

早年爲皇太極麾下將領,敢打敢拼突出一個不要命

鰲拜出身瓜爾佳氏,乃清朝三代元勳、蘇完部首領索爾果之孫,後金開國元勳費英東之侄,八門提督衛齊第三子。後金崛起後,因常年與明軍交戰,對兵力需求極大,因而鰲拜從青年時代起便已經開始在軍中效力。

毫無疑問,在戰場上鰲拜那是相當的敢打敢拼,突出了一個“莽”字,早年曾跟隨皇太極攻打蒙古察哈爾部、征討朝鮮,屢立戰功,可以說是皇太極的一員愛將。

清崇德二年(1637年),爲了解決背後威脅,皇太極命貝子碩託與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等攻打駐守皮島的毛文龍,因久攻不下,又改派英郡王阿濟格接手,鰲拜從軍出征。戰爭中,鰲拜主動請纓擔任主攻,並立下軍令狀,“我等若不得此島,必不來見王”。

鰲拜是忠臣還是奸臣?他爲何被康熙幽禁至死? 第2張

鰲拜率部進攻時,明軍早已嚴陣以待,一時間炮矢齊發,結果鰲拜直接冒着槍林彈雨衝向明軍陣地,受其激勵清軍這才一鼓作氣攻上皮島。由於其這種勇猛的作風,以致後來竟然出現了“鰲拜肉身扛炮彈”的傳言,也正是因爲此功,皇太極爲其賜號“巴圖魯”(意爲勇猛、英勇),晉爵三等男。

到了崇德六年(1641年),鰲拜又參與了“鬆錦之戰”,奉命率兵支援右翼的濟爾哈朗,結果鰲拜率領的鑲黃旗護衛軍纛路遇明軍騎兵,鰲拜二話不說便率軍直撲明軍,一舉將其擊潰。之後,鰲拜又不等軍令,直接率軍追擊,一直打到明軍步兵陣地之前,遂又率領將士下馬步戰,結果再敗明軍。鰲拜率軍衝鋒陷陣,五戰五勝,因功晉爵一等梅勒章京。

後來,隨着皇太極率軍支援,明軍大敗,鰲拜又與阿濟格、尼堪等率軍追擊,大敗明軍。次年六月,鰲拜因在“鬆錦之戰”中功勞卓著,得以升任鑲黃旗護軍統領(巴牙喇纛章京),遂成爲了八旗中的高級將領。

鰲拜是忠臣還是奸臣?他爲何被康熙幽禁至死? 第3張

鰲拜的前半生,可以說是戰功赫赫,不愧其“滿洲第一巴圖魯”的稱號,再加上其勇猛無畏、敢打敢拼的作戰風格,以及忠心耿耿的行事作風,使其深受皇太極的寵信,得以頻頻升遷。然而,這種過於“莽撞”的性格,雖然爲其地位提升帶來了幫助,但也爲其後來的悲劇埋下了伏筆

皇太極去世後站隊皇太極一脈,多爾袞當政期間屢受打壓屢

崇德八年(1643年)八月,清太宗皇太極崩逝,因其生前未立儲君,再加上清初制度尚不完善,導致新帝人選只能交由王公貴族推選,結果皇太極長子肅親王豪格和皇太極十四帝睿親王多爾袞圍繞皇位展開了激烈爭奪。

當時,多爾袞背後是正白、鑲白兩旗,而豪格的背後則是其親領的正藍旗,而掌握着正紅、鑲紅兩旗的代善,以及掌握着鑲藍的濟爾哈朗雖然保持中立,但總體卻較爲偏向豪格,結果導致兩人相持不下。

如此一來,作爲皇太極親領的正黃、鑲黃兩旗的態度便變得極爲重要,雖然這兩旗總體偏向皇太極一脈,但由於有人擔心豪格即位後會以正藍旗取代正黃旗(畢竟皇太極當年便玩了這一手,而正藍旗的主要力量也源於兩黃旗),因此亦有不少人與多爾袞較爲親近。

鰲拜是忠臣還是奸臣?他爲何被康熙幽禁至死? 第4張

相較於其他政客而言,鰲拜這種武將的心思很簡單,因長期在皇太極麾下效力,而皇太極對其也極爲寵信,因此他自然是極力支持皇太極一脈的。雖說鰲拜沒有資格參與議立皇儲,但作爲手握重兵的鑲黃旗護軍統領,他的意見同樣不可小覷,在命令將士嚴守門禁以防不測的同時,鰲拜更是與兩黃旗大臣索尼、譚泰等人會集於豪格府邸“共立盟誓,願死生一處”。

八月十四日,爲了解決儲君問題,代善召集王公大臣於崇德殿召開會議,而當時負責護衛會議現場的便是兩黃旗親兵,而其首領便是正黃旗護軍統領瓜爾佳·圖賴和鑲黃旗護軍統領瓜爾佳·鰲拜,兩人不僅是堂兄弟,且是堅決支持皇太極一脈的武將,會前他們便盟誓於大清門,表示要堅決擁立皇太極之子。

由於會上雙方僵持不下,索尼、鰲拜、圖賴等兩黃旗衆將大臣直接“佩劍而前”,表示“若不立帝子則寧死於地下而已”。多爾袞雖然位高權重,但也知道鰲拜這種莽夫不能惹,不然這傢伙真能幹出來當堂殺人的事,因此只得選擇退讓。

會後,多爾袞在三官廟私下會見值內院索尼(類似於後來的領侍衛內大臣),希望能夠說服對方(畢竟鰲拜這種武人根本說不通),索尼當然是皇太極一脈的堅定支持者,但相較於鰲拜等人,他卻能從大局考慮事情,知道這麼僵持下去不是事,因此對多爾袞說道,“先帝有皇子在,必立其一”,而多爾袞也敏銳的察覺到了其中的深意。

鰲拜是忠臣還是奸臣?他爲何被康熙幽禁至死? 第5張

於是,最終多爾袞主動退了一步,提議由皇太極第九子福臨繼承皇位(另說濟爾哈朗提出),由多爾袞和濟爾哈朗共同輔政,如此一來兩黃旗便也沒有了繼續堅持的理由,而失去了兩黃旗支持的豪格雖然心有不甘,卻也只能被動承認這個結果。

當然,由於曾經支持長子豪格,鰲拜在多爾袞執政期間屢受打壓,不僅入關後所立戰功未能得到封賞,甚至多次被判死,雖說因其戰功和地位不至真的被殺,但也多次遭受“革職”、“罰俸”的懲處。

福臨親政後再度得以重用,因性格問題晚年被囚至死

順治七年(1650年)十一月,多爾袞去世,順治帝開始親政,正所謂一朝天子一朝臣,福臨在得知鰲拜曾與索尼等盟誓“一心爲主,生死與共”之後,迅速委以重用,鰲拜很快便進入了決策中心,隨侍於順治身邊參與軍國大事的決策。

順治十八年(1661年),福臨臨終之前,鰲拜得以與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一起成爲顧命大臣,受命輔佐少帝玄燁。其實,福臨之所以如此安排,也是爲了平衡勢力,四人之中索尼老成持重,鰲拜忠心耿耿,遏必隆乃是外戚,蘇克薩哈則是多爾袞麾下分化出來的勢力,如此一來四人便可互相牽制。

四人之中,索尼年老多病,遇事權衡過多,畏事避禍,不輕易與他人起爭執;蘇克薩哈雖然在多爾袞死後反正,但在朝中勢力較弱;遏必隆則與鰲拜同屬鑲黃旗,常常附和鰲拜。結果,鰲拜雖然位居四人末尾,反而最爲強勢。

鰲拜是忠臣還是奸臣?他爲何被康熙幽禁至死? 第6張

雖然在大多數人的印象中,鰲拜都是反面人物,但縱觀其所作所爲,個人認爲鰲拜其實野心並不大,其仍然如同以前一樣忠心耿耿,他只是由於性格原因,犯了很多功臣猛將都會犯的毛病而已。

對於鰲拜這種勇猛有餘、智力不足的武將來說,什麼君臣之道、馭下之術、策略智謀,根本不在考慮之內,處理問題往往過於簡單粗暴。在作爲武將時,這種性格無疑能夠成爲其晉升資本,然而一旦進入決策層,權力大漲之後,被周圍的人一捧,很容易得意忘形,搞不清楚自己的處境,犯下一些錯誤。

在爲人處世上,由於皇帝年少,索尼主動退讓,蘇克薩哈又難以牽制,鰲拜很容易便養成了囂張跋扈的行事作風,對於看不順眼的人,鰲拜管你是大臣還是奴僕,他也懶得考慮什麼得失,殺了就是,反正皇帝大臣拿自己也沒有辦法。

在決策事務上,鰲拜依舊停留在“太祖太宗皇帝個個是殺人如麻的大英雄”、“要是講仁治,滿人現在還在長白山打獵釣魚”的初級階段,而這無疑讓他與想要“仁治”的康熙產生了矛盾。

鰲拜是忠臣還是奸臣?他爲何被康熙幽禁至死? 第7張

鰲拜這個“莽夫”最喜歡說的,就是自己爲太宗皇帝立過多少戰功,受過多少傷,爲扶立福臨立下什麼功勞,自己是如何如何的忠心,然而鰲拜沒有想到的是,他越是這麼說,反而越會激起皇帝的忌憚。

康熙未必不知道鰲拜的忠心,可康熙爲了自己親政,爲了將權力收回到皇帝手中,也不得不對鰲拜這種功臣下手。事實上,鰲拜被拿掉之後,康熙念在其功勞和忠心上,便也沒有再難爲他,只是將其囚禁至死而已,甚至在其死後還對其進行了追封,也善待了他的後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