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政事堂本來只是唐朝宰相開會的地方,如何成爲核心權力機構?

政事堂本來只是唐朝宰相開會的地方,如何成爲核心權力機構?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2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唐朝(618年—907年),是繼隋朝之後的大一統中原王朝,共歷二十一帝,享國二百八十九年。等唐玄宗即位後便締造了全盛的開元盛世,使唐朝達到全盛。天寶末年,全國人口達八千萬左右。安史之亂後接連出現藩鎮割據宦官專權現象,國力漸衰。下面本站小編就爲大家帶來關於原本只是個會議室的“政事堂”如何成爲唐朝的核心權力機構的詳細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唐朝官制比較瞭解的朋友對“政事堂”這個名字肯定不陌生。政事堂在貞觀後期逐漸成爲核心權力機構,能進入政事堂的官員纔是宰相,中書、門下、尚書三省也成爲政事堂的下屬機構。

奇怪的是,政事堂本來只是唐朝宰相開會的會議室而已,其政治地位和影響在唐初朝廷中遠沒有後來那麼重要。既然如此,原本只是個會議室的“政事堂”是如何成爲唐朝的核心權力機構呢?

政事堂本來只是唐朝宰相開會的地方,如何成爲核心權力機構?

唐朝繼承了隋朝的“三省制”,朝廷的官方文件都要經過中書省起草、門下省審覈、尚書省執行後纔算正式生效。“三省制”的優點是可以減少施政錯誤,但缺點是環節較多導致效率低下。

比如中書省把起草的文件送到門下省,結果當場被駁回。中書省官員只能從門下省那把文件草稿取回來重新起草然後再送過去。如此反覆多次讓中書省和門下省都是不勝其煩,工作效率降低。

政事堂本來只是唐朝宰相開會的地方,如何成爲核心權力機構? 第2張

中書省的長官後來乾脆就在政事堂開會的時候當着門下省長官的面起草文件,與門下省一起便起草便審覈文件。而其他在政事堂開會的官員也可以當場提出意見,省得文件下發後再提出意見。

把中書省起草、門下省審覈兩道程序都集中在政事堂進行確實提高了工作效率,但這也意味着朝廷大部分文件都是在政事堂制定的。只有在政事堂開會的官員才能參與朝廷政策的核心決策過程。

久而久之,政事堂就從普通的會議室演變爲凌駕於三省之上的權力機構。唐中宗即位後將政事堂固定安置在中書省,政事堂也就形成了“中書令爲主、門下侍中爲輔”的權力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