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記事 > 他本是齊國的田氏後裔,起先只是籍籍無名,後來成了一朝宰相?

他本是齊國的田氏後裔,起先只是籍籍無名,後來成了一朝宰相?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3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他本是齊國的田氏後裔,起先只是籍籍無名,後來成了一朝宰相? 下面小編爲大家詳細介紹一下相關內容。

他本是齊國的田氏後裔,起先只是籍籍無名,後來成了一朝宰相,可見一個人的際遇除了自身的實力還是要有天時、地利、人和。

田千秋,出生年月不詳,《漢書》中稱他爲“車千秋”。這是由於他後來因年老行動不便,漢昭帝特許他乘坐小車上朝議事,所以尊稱其爲“車千秋”。我們今天就來說田千秋的故事。田千秋是戰國時候齊國田氏的後裔,他的祖輩先人在漢初時被徙居長陵(今陝西咸陽附近)。至徵和三年(公元前90年)之前,他一直都是一個無人理會的小人物,任職於高陵(高祖劉邦的陵墓),做了一個管理陵寢的小官。

他本是齊國的田氏後裔,起先只是籍籍無名,後來成了一朝宰相?

徵和年間是一個多事之秋,巫蠱妖風不斷地吹,不斷有人被抓,不斷有人被殺。直到徵和二年(公元前91年),妖風颳到了衛太子劉據那裏,驚慌失措的衛太子情急之下殺掉蠱惑武帝的小人江充,起兵造反,大戰數日最終不敵,出逃之後不久便引頸自殺了。看着國家正在一步步滑向深淵,必須有人站出來說話。當時第一個站出來的是壺關三老(相當於鄉鎮基層幹部)令狐茂,他慷慨陳詞,極力爲出逃的太子辯護(此時太子還未自殺),希望皇帝大人能寬心慰意,原諒自己兒子的過失,不要讓太子久逃在外。

當時依舊怒氣難消的皇帝看了令狐茂的上書,雖有所感悟,卻遲遲不下令赦免太子的罪過。也就在上書之後不久,衛太子行蹤泄露,被迫上吊自殺。衛太子的死使得朝野上下輿論一片譁然,在持續發酵的白色恐怖中漢武帝似乎也有所悔意。徵和三年,時任高酸寢的小官田千秋毅然決定上書,爲死去的衛太子鳴冤申辯。如果在上書中直接點名批評皇帝是不可取的,把皇帝惹惱了,那就不好了,因爲勇敢也是要講策略的。所以田千秋想了一個很巧妙的方法。“陛下,依臣之見,兒子把玩了父親的軍隊(子弄父兵),其罪過最多就是打頓板子(罪當答)。天子的兒子因爲過失殺人,何罪之有?”而在奏章的結尾處,田千秋加上最關鍵也是最精彩的一句話。“臣曾經夢見一個白頭髮的老翁,是他教我這麼說的!”

奏章雖然簡短卻極其精悍。送上不久,就得到了迴應。漢武帝急召田千秋覲見,對他說:“父子之間的事情外人是很難說清楚的,而君一語道破,使我感悟。這其實是高皇帝(漢高祖劉邦)的英靈讓您來教導我的,您應該成爲我的大臣來輔佐我啊!”言罷,當即下詔拜田千秋爲大鴻臚(九卿高官),並將江充全家滅族,把散播讒言的小太監蘇文抓了起來,活活燒死在橫橋之上,那些曾在太子出逃之後,對太子兵刃相加的人也都一律處死。長期原地踏步的田千秋因此一日擢爲高官,但他不知道,他的好運遠未就此結束。幾個月之後的徵和四年(公元前89年),時任丞相劉屈犛因與貳師將軍李廣利謀劃立昌邑王劉爲太子而下獄滅族。丞相大位空缺,漢武帝毫不猶豫地將此重任給了官場新人田千秋,並封他爲“富民侯”(西漢慣例,丞相必須封侯),以示國家思富養民之期望。

既無從政經歷,又無朝中同黨,朝廷上下對這位“空降”下來的丞相都存在或多或少的質疑,就連匈奴單于也大發感慨:“漢朝的丞相不是賢人啊,隨隨便便個人上書就得到了。”但田千秋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證明了他能自居丞相大位,並非只靠一封上書。作爲“理陰陽,順四時”的丞相,他曾數次建議漢武帝“施恩惠、緩刑法”,由巫蠱事件造成的白色恐怖也在他的勸諫之下得以緩解。他封號中的“富民”二字,也反映了漢武帝統治後期時代發展的必然要求。在他主持之下的外朝,朝廷工作得到理順,官員們各司其職,朝廷上下被打理得井井有條,他不大聲宣誓改革,只是默默做好手頭的工作,可見,有時候不折騰就是最好的折騰。

後元二年(公元前87年),作爲示相,田千秋雖沒有在五作宮中得到星帝的當面喊託,但在漢武帝的遺中卻明確寫着,命相田千秋爲五人輔政班子成員。因爲漢武帝相信,在他去世之後的漢帝國,需要這樣一位敦厚有智的示相來協助兒子治理大下。一個年幼的皇帝,五位狀定的輔政大臣。這是一個看上去非常合適的搭配方式但也只是看上去而已。後世人們評價漢武帝託孤得人,才得以避兔了漢朝重走秦朝的老路,其實只要用心觀察,就能發現原因也並非如此簡單。

在五位輔政大臣中,大體可以分爲兩派。一派是以需光爲首,企日和上官桀副的內朝輔政體系1另一深是由丞相田千秋和御史大夫桑弘羊組成的外朝輔政體系。由此可見,當時漢武帝選此五人也是煞費了一番苦心的。他爲了保證政令的有效傳達,特意安排了這個內外兼顧的輔政格局。事實證明,這個軸政體系只成功運轉了四年,而四年之後爭權奪利的激烈程度,是漢武帝無論如何都沒有預料到的。其實,矛盾的萌芽,在五人輔政體系組成的那一天就已經埋下。

首先說說內朝輔政體系。霍光、金日哪、上官,三人都是因爲長期擔任皇帝待從近臣,深受武帝信任而得以最終被選派爲輔政大臣的,而且數學課上老師告訴過我們:三角形具有穩定性,在政治上也不例外。他們三人的最大特點是忠心、謹慎,這是作爲一名輔政大臣的先決條件。所以說此三人能夠輔政,其每個人的性格起了很大作用,但性格這東西是說不準的,無數的事件都告訴我們,無論它曾經表現出怎樣的儒弱、馴服和逆來順受,一且有了機會,它就會立即恢復本來面口,特別是在擁有大權之後。

三人長期擔任內待,交際圈子比較小,在朝中的地位和人望都十分有限,特別是大司馬大將軍霍光。之前空降下來一名示相,大家忍了,現在又突然空降了一個大司馬大將軍,這誰受得了?在三人之中唯一一位擔任過九卿之類高官的上官桀也只是一個太僕面已,雖說內朝的設立起於漢武帝“以小制大”的需要,但這是存在一個最重要條件的,那就是一個有權威的君主的存在,如今先皇去世,新皇帝只是個八歲的孩子,想要讓朝野上下心甘情願的聽話辦事是很難的。代行皇帝職權的霍光在初掌大權之後屢屢碰壁就是明證。

再來看外朝輔政體系。外朝參與輔政的是整個外朝的領袖人物,丞相和御史大夫。田千秋剛剛接任丞相不久,雖說官職很高,但大家心裏對這位“空降兵”卻極其不買賬,孑然一身的田千秋也沒有自己的小團體,基本算是一個“光桿”,只得唯唯諾諾而已。御史大夫桑弘羊,在受命輔政之前曾長期奮鬥在經濟戰線,雖說一度被降職留任長達八九年,但漢武帝仍然對這位經濟學家寄予厚望,希望他發揮特長,能在將來的工作中繼續發光發熱。讓他們參加輔政,也是漢武帝精心安排的力求平衡各方的一種方案。

但在有着深厚政治鬥爭傳統的中國官場,力量的平衡也就意味着權力鬥爭的派系化。外朝的兩位大哥級人物在整個輔政體系中卻是排在最後,這很難讓他們心理平衡,特別是自認爲有功於國家的桑弘羊。此時的他,已經是一位六十八歲的老人陪伴漢武帝一生,歷經官場沉浮,你要讓他倚老而不賣老顯然是不可能的,但是以霍光的性格,也是絕對不會允許他躺在功勞簿上吃老本的。

雖說這個輔政格局存在着很多問題,但也確是一個豪華陣容,五位輔政大臣都絕非等閒之輩,他們都在這深不見底的官場上摸爬滾打幾十年,可以算得上個個人精,生肖都是屬狐理的。矛盾是客觀存在的,但是作爲欽點的輔政大臣,誰也不願意開這第一槍,所以,至少在當時,這也是一個十分高效的輔政團體。而且即便日後他們打得不可開交,武帝的決策依然不失其英明之處,至少對其中一個人,他沒有看錯。好了,以上就是我們今天說的全部內容了,感謝您的閱讀,我們下個故事見。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