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吳國滅楚時的狀況到底有多慘?伍子胥爲何對楚平王有如此大的恨意?

吳國滅楚時的狀況到底有多慘?伍子胥爲何對楚平王有如此大的恨意?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1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伍子胥以封於申,也稱申胥,春秋末期吳國大夫、軍事家。下面本站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解答

公元前506年,楚國發生了一場悲劇。

這一年,原楚國大臣伍子胥,帶着吳國的軍隊,一路殺入楚國。這支吳國軍隊在伍子胥和兵聖孫武的帶領下,一路勢如破竹,很快就殺到了楚國王都,逼得楚王棄城逃跑。然後,吳國幾乎不費什麼力氣,就佔領了楚國的首都。

作爲原楚國大臣,伍子胥之所以會帶着其他國家的軍隊,攻打自己的祖國,而且還打得這麼狠。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因爲在16年之前,楚國的老國王楚平王,親自下令,殺了伍子胥全家。整個伍家,除了伍子胥之外,幾乎全部被殺絕了。

唯有伍子胥,在當年那場滅族慘案當中,提前逃走,這才僥倖活了下來。而在之前的十六年裏,伍子胥幾乎每天都在想着復仇。在這十六年當中,伍子胥奔走四方,做了太多太多的事情,這才終於走到今天,可以帶着吳國的大軍,正式向楚國復仇了。

隨着吳國軍隊攻入楚國王都郢都,一場悲劇開始上演。伍子胥這邊,首先要做的,自然是要對那個老楚王楚平王復仇。不過當時,楚平王已經去世好幾年了。所以伍子胥就選擇把他從墳裏挖了出來,當街抽了他的屍骨三百鞭子,以此來泄憤。

與此同時,攻入郢都的吳軍,也開始對楚國百姓施以暴行。以吳王闔閭爲首的吳國高層,直接對楚國這邊未曾逃走的高級官員家眷施暴。連吳王本人,都直接參與了這場暴行,那下面的吳國士兵,自然也就可想而知了。整個郢都,更是被吳國大軍洗劫一空。

吳國滅楚時的狀況到底有多慘?伍子胥爲何對楚平王有如此大的恨意?

這是楚國歷史上,最黑暗的一頁。哪怕後來戰國時期,楚國被秦國滅國的時候,都沒有這麼慘。

而這個巨大的悲劇,其源頭,恐怕都要算到伍子胥的頭上。如果沒有他的這個對楚國異常熟悉的人,給吳國出謀劃策。吳國想要攻破楚國,似乎也沒那麼容易。但是從伍子胥的角度來說,他爲自己全家復仇,似乎也沒有錯。

那這個悲劇的責任,到底應該算到誰的頭上呢?

因爲這個故事涉及到的人物太多,歷史背景實在是太複雜。所以,想要說清楚這事,我們還得從伍子胥的個人經歷開始說起。要不然我們很難理解,一個楚國的大臣,爲什麼會和自己的母國之間,走到這一步。

伍子胥出生於一個楚國高層士大夫家族。很多人都聽說過這樣一個故事,說當年楚莊王在位的時候,剛剛即位的楚莊王,曾經沉迷酒色,不問政務。後來有個大臣來問楚莊王,說楚國山上有個鳥,三年不飛不叫,這是爲啥。楚莊王回答說,此鳥不鳴則已一鳴驚人,然後楚莊王就開始崛起了,並且成了春秋五霸之一。

這個一鳴驚人的故事,相信絕大多數人都聽說過。而那個問楚莊王的大臣,其實就是伍子胥他的爺爺。

在楚國,伍家雖然不是王族後裔,但確實很重要的一個家族。當年那個一鳴驚人的故事發生過之後,伍子胥的太爺爺和爺爺,傾力輔佐楚莊王,幫助楚莊王和晉國打仗,所以楚莊王後來才能順利稱霸。因爲這些歷史原因,在很長一段時間裏,伍家在楚國的政壇上,一直都是頗具影響力的一個家族。一直到伍子胥出生的時候,都是如此。

當然,伍子胥出生的時候,那位楚莊王已經去世了,伍家也傳到了伍子胥的父親伍奢的手裏。當時伍家在楚國朝堂上,尤其是在軍界,具有非常大的影響力。而伍家的男人們,也一直是忠心報國,爲楚國拋頭顱灑熱血。

但問題是,在此期間,楚國王室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當年那位楚莊王雖然稱霸一時,但是卻在壯年時去世。楚莊王去世後,因爲他的兒子即位比較年幼,所以楚國短暫出現了權臣掌權的現象。當然,後來這位楚莊王之子長大之後,倒是也坐穩了王位,這就是楚共王。但誰都沒想到的是,這位楚王好不容易收拾好國內,他的下一代又出問題了。

楚共王在位的時候,因爲沒有嫡子,所以對幾個庶出的兒子都不錯,給了他們很大的權力。所以他去世之後,接下來的三十年裏,他的五個兒子內鬥不止,直接導致楚國國力再次大跌。直到三十年之後,隨着楚共王的幾個年齡比較大的兒子,先後去世,老五正式上位,楚國這才終於恢復了平靜。

這個老五,就是後來那個被伍子胥鞭屍的楚平王。

楚平王上位的經歷,其實相當複雜,這段歷史本身就是一個超長的故事,涉及到的人物特別多。反正不管怎麼說,最後楚平王笑到了最後,繼承了楚國的王位。而在這個過程當中,伍家一直沒怎麼站隊,只是保持旁觀者的姿態,老老實實給楚國幹活。

或許在伍家人眼裏,我們伍家並不是效忠於某個楚王,而是忠於楚國。反正當時伍家已經是位極人臣的地位了,再站隊也沒什麼好處。如果再進一步,那就只能朝着篡位的目標前進了。當時伍家或許還沒有這個念頭,所以爲了家族的長久考慮,自然不會去站隊了。

所以,之前楚共王的幾個兒子混戰,伍家一直沒摻和。

伍子胥出生的時候,楚莊王他那個兒子剛剛去世。等到楚平王即位的時候,伍子胥正好三十歲。所以,伍子胥的少年時代和青年時代,幾乎是親眼見證了楚國這場長達三十年的內亂,同時也親眼目睹了伍家在這個過程當中,不偏不倚的站隊。而隨着楚平王登基,伍家和楚平王的這段恩怨,也就算是正式開始了。

在很多戲劇和文藝作品當中,楚平王都是一個標準的昏君形象。畢竟,能殺伍家這種忠臣家族,自身的行爲又比較離譜,這種人肯定是昏君。而正史上的楚平王,從他的所作所爲來看,他也確實當得起昏君這個稱號,這點幾乎沒有任何洗白的餘地。

吳國滅楚時的狀況到底有多慘?伍子胥爲何對楚平王有如此大的恨意? 第2張

但有一點,我們必須注意。

昏君,並不一定沒有腦子。

昏君也有可能是智商在線的。

在之前那場混戰當中,楚平王能夠最終獲勝,本身就可以說明一些問題。而當楚平王即位之後,楚平王很快發現,自己面對的局面,其實同樣很複雜。別的不說,光是如何對待伍家,他就得慎之又慎。

在之前的三十年裏,伍家一直都沒怎麼站隊,但不站隊的伍家,在楚國的影響力,卻是與日俱增。尤其是伍家的前兩位當家人,也就是伍子胥他太爺爺和他爺爺,那可都是楚國軍方的高層負責人。所以伍家在楚國軍中的影響力,是難以想象的。

既然如此,楚平王掌權之後,自然要稍微限制一下伍家了。所以後來,伍子胥他爹伍奢,被任命爲太子太傅,去做太子的老師了。這個位置,看似地位很高,但實權其實有限。所以當時的伍家,其實也相當於是被明升暗降了。

但是接下來,楚平王的這番操作,並沒有讓伍家就此勢弱。問題的關鍵,出在楚平王的那個大兒子,也就是那位太子身上。

和楚平王不一樣,這個太子非常出色,在楚國的名聲也非常好。有了伍家的輔佐之後,太子在國內的地位,更是與日俱增。而隨着太子的地位越來越高,楚平王就開始越來越忌憚太子了。

這其實也不能全怪楚平王,畢竟他早年的經歷,實在是太殘酷了,基本上就是自己家人互殺。所以在楚平王的印象裏,自己的兒子,也是不能完全信任的。偏偏那位太子沒領會到這一點,或者說不願意去領會這一點。

這個劇本,大家是不是看着有點眼熟?之前有一個很火的電視劇《琅琊榜》,故事背景幾乎就和楚平王這段故事一樣。楚平王就是樑帝,太子就是那個祁王,伍奢就是赤焰軍主帥林燮,伍子胥就是梅長蘇。

大家帶入一下琅琊榜的劇本,或許就可以對這段歷史,有一個更清晰的感受了。而接下來,楚平王和伍家的這個故事,則是要比琅琊榜裏面說得更加魔幻。

楚平王在位期間,表面功夫其實做得還可以,至少在百姓面前,他還是裝作一個賢明君主的樣子。不過,對於那些有可能威脅他權力的大臣,他就恨不得一個個除之而後快了。如此一來,那些大臣自然紛紛轉而去投靠太子。

關鍵時刻,又有一個關鍵事件,讓這對父子之間的關係,徹底破裂了。

在春秋時代,楚國爲了對抗晉國,一直都和秦國組隊聯盟。所以,兩國的王族,經常會通婚。到了楚平王這個時候,自然也是如此。當時秦國送來了一位公主,點名要嫁給那位太子,讓兩國的友好關係可以更進一步。

但接下來,楚平王卻搞出了一樁大丑聞。他自己娶了這位秦國公主,然後讓一個普通侍女,嫁給了太子。

在絕大多數的文藝作品當中,大家對楚平王的這個做法,都是非常不齒的。畢竟,作爲一個國王,強娶自己的兒媳婦,這事怎麼聽都怎麼離譜。琅琊榜裏那位樑帝,再怎麼喜歡猜疑,也沒做過這種事情。所以這事出了之後,楚國王室瞬間就成了一個笑話。

但在後世史學家眼裏,這事或許還有更深層次的含義。或許,在楚平王看來,此時太子已經很強了。如果讓太子再娶了秦國公主,得到了秦國的外援,那太子簡直可以隨時發動政變了。所以,最保守的辦法,自然是他娶這位秦國公主了。

當然,在那些文藝作品當中,楚平王這麼做,純粹是因爲那位秦國公主長得好看。然後他身邊有個叫費無極的奸臣,攛掇他這麼做的。

不管真相如何,總之,這件事的發生,導致父子二人之間,關係徹底出現了裂痕。而伍家這邊,也因爲楚平王給的這個太子太傅的官職,不得不站隊到太子那邊去。

如此,又過了幾年之後,父子之間的關係,越來越敏感。數年之後,因爲那個費無極從中作梗,太子被迫離開楚國王都,前往今天的安徽亳州生活。到了亳州之後,又過了一年,費無極又誣陷太子企圖聯合晉國,發動叛亂,給太子扣上了一頂謀反的帽子。

如果換到琅琊榜裏面,這個費無極,基本就等同於謝玉加上夏江,妥妥的反派無疑。

得知自己被冤枉了之後,太子知道,自己絕不可能有伸冤的機會了。哪怕自己父親知道自己是冤枉的,也很可能趁此機會除掉自己。所以接下來,太子直接逃往鄭國去避難了。

但是後來,太子到了鄭國之後,也沒有得以善終。因爲太子企圖聯合晉國,控制鄭國,然後回去復仇,結果卻被鄭國發現了,然後就給他處死了。這導致這位楚國太子還沒完成復仇計劃,戲份就直接殺青了。

吳國滅楚時的狀況到底有多慘?伍子胥爲何對楚平王有如此大的恨意? 第3張

因爲太子這邊的戲份殺青了,所以接下來,故事的主線就落到伍家這邊了。

太子雖然是成功地逃走了,但是伍家可是一直都在楚國國內。作爲太子最重要的支持者,楚平王自然不可能留他們。當時伍子胥和他哥,都在外做官,很有影響力。所以楚平王就騙他們,讓他們先回來。

伍家這兩個兒子也不傻,知道他們只要敢回去,肯定是難逃一死。但是伍子胥他大哥,實在是很孝順,不忍心看着自己老爹被殺,自己獨活於世,所以就主動回去赴死了。唯有伍子胥,懷揣着復仇的念頭,悄悄逃走了。

而伍家老大回去之後,果不其然,楚平王果然翻臉了。楚平王直接下令,逮捕伍家父子,並且殺了伍家全家。

這一年,伍子胥38歲。

隨着伍子胥他們家其他人的戲份殺青,接下來故事線就分成了兩條了。一條是楚國這邊,另一條是伍子胥這邊。

先說楚國這邊。

伍家被殺之後,楚平王終於心滿意足,覺得所有隱患都被清理掉了。不過,那位太子被殺之後,太子的生母還在。三年之後,這位太子的生母,直接勾結吳國,進攻楚國,打算給自己的兒子復仇,但是結果卻失敗了。此後,這位太子的生母,也就是楚國王后,直接去了吳國,後來結局未知。

而隨着這位王后離去,她的其他的兒子,自然也不可能繼承王位了。恰好這個時候,楚平王之前搶自己的那個兒媳婦,也就是那位秦國公主,給楚平王生了個男孩,所以楚平王就把自己這個幼子立爲王儲了。又過了幾年之後,楚平王去世,然後這個幼子即位,這就是楚昭王。

楚平王這一生,雖然做了很多昏君做的事情,但是最後卻善終了。不過,他做的孽,最終還是報在了他的兒子楚昭王身上。

因爲楚昭王是幼年登基,所以,楚平王臨死之前,自然要找一個信得過的人輔佐自己的兒子。楚平王找來找去,就挑中了出身王族的子常,以及他的寵臣費無極。

費無極自然不用說,雖然是個奸臣,但對楚平王倒是一直很忠誠,楚平王自然很信任他。至於子常,則是楚平王的一個堂侄。楚平王是楚莊王大兒子家的老五,而子常則是楚莊王三兒子的孫子。

子常和費無極,一個代表王族,一個代表大臣,再加上那個秦國公主做太后,有秦國外援支持做外戚。三股力量相互平衡,楚平王的這個設計,倒是也算巧妙。但是他怎麼都沒想到的是,因爲費無極作惡太多,導致楚國上下都很討厭他。所以,楚平王前腳剛死,子常就藉助民怨沸騰的機會,幹掉了費無極。

而費無極死後,子常先是想擁立楚平王的二兒子即位,但是老二拒絕了,理由是他不想父輩的那些悲劇再發生一遍。而且,他特別支持自己的那個幼弟楚昭王,這就導致子常雖然大權在握,但是也沒辦法篡位。

所以,此後的幾年裏,因爲楚昭王過於年幼,楚國大權大部分都掌握在這個子常的手裏,子常直接做了楚國的令尹,也就是丞相。

楚國這邊的故事線,簡單來說的話,大致就是如此。接下來,我們再來說說伍子胥這條主線。

伍子胥逃過一死之後,自然是對楚平王心存恨意。對於這個殺了自己全家的人,伍子胥自然是恨不得把他千刀萬剮。但問題是,人家是楚王,自己孤身一人,又該怎麼復仇呢?

如果放到琅琊榜裏面,這時候伍子胥就該化名梅長蘇,然後去江湖上建立一個江左盟,十年之後,返回楚國,通過一系列秀到炸裂的操作,給伍家翻案。最好要是再能讓楚平王下跪,給他道個歉,那就更完美了。

但問題是,影視作品,只是影視作品,和現實是有一定差距的。

琅琊榜裏的梅長蘇,外邊有一個執掌十萬大軍的未婚妻支持他,京城內統領禁衛軍的大統領也支持他,然後朝堂上的大臣們也都支持他。伍子胥要是有這條件,還玩什麼宮鬥啊?直接發動政變,軟禁楚平王,然後把太子接回來即位,給伍家平反,這不是更簡單粗暴嗎?

現實情況是,整個楚國,已經完全被楚平王高度控制起來。所以琅琊榜裏面梅長蘇那一套,伍子胥是別想了。

唯一的機會,就是去找太子,然後聯合其他外國勢力,取得其他國家的支持,最後帶着其他國家的軍隊,回國搶王位!

從當時的局面來看,這幾乎是唯一的機會。

恰好,當時那個太子還沒死,只是從楚國逃走了。所以伍子胥從楚國逃走之後,第一時間就去找了那個太子,然後倆人就開始琢磨復仇的事情。因爲楚國太強,放眼整個天下,有能力出兵幫他們擊敗楚國的,似乎也就只有秦國、齊國和晉國這三個大國而已。

但同時,這三個大國,好像每一個,都不大可能爲了一個楚國太子,直接和當時的楚國開戰。哪怕這位楚國太子,許諾把半個楚國給他們,他們也未必會答應。

這主要和當時的歷史背景有關。

說到這裏,我們得暫停一下伍子胥的故事,先來說說春秋時代的大背景。要不然想理解當時伍子胥和這位楚國太子的處境,還真不太容易。

春秋時代,隨着周王室逐漸衰落,各地的諸侯國開始逐漸脫離周王室的控制。此後,幾個大國開始逐漸崛起,逐漸成了各自所在區域的霸主。這幾個大國,分別是秦、晉、齊、楚這幾個國家。

在春秋初期的時候,這幾個大國在各自的區域內,都特別強大,基本不分伯仲。但是後來,齊國出了一位齊桓公,導致齊國首先脫穎而出,順利稱霸。但是齊桓公去世之後,齊國王室因爲王位繼承權的問題開始內戰,國力瞬間暴跌。所以接下來,秦晉楚這三個大國,再加上一個老牌強國宋國,開始角逐新的霸主之位。

經過一輪廝殺之後,楚國擊敗了宋國,而晉國則是利用地理優勢,把秦國堵在了函谷關以西。所以到了決賽圈,就只剩下晉國和楚國了。不過,晉楚兩國國家,都是真正的大國,誰也奈何不了誰。所以,晉楚兩國爭霸的這場戰爭,持續了整個春秋中期。從晉國的那位晉文公首先稱霸,壓制楚國;再到楚國出了一位楚莊王,反壓晉國;楚莊王去世後,因爲楚國內亂,晉國又再次反壓。

如此,打了幾十年之後,到了之前楚平王他大哥在位的時候,晉楚兩國終於打不動了,徹底簽訂了停戰協議。按照當時的停戰協議,晉楚兩國平分霸權。除了秦國和齊國之外,其他所有的諸侯國,都需要給晉楚兩國交保護費。

晉楚兩國簽訂和平協議的時候,伍子胥剛剛十四歲,也就是二十多年以前的事情。因爲雙方簽訂了和平協議,而且晉國又沒有一戰消滅楚國的把握。所以當時的晉國,是不太可能爲一個楚國太子,和楚國徹底撕破臉的。

就算他們幫這位楚國太子上位,這位楚國太子回去之後,還是要帶着楚國和他們打仗。除非他們能借這個機會,徹底削弱或者消滅楚國,否則晉國是不會出兵的。

而除了晉國之外,秦國是楚國的盟友,秦國國王的女兒,剛剛被楚平王強娶,外孫還被立爲繼承人。但凡秦國有點腦子,都不會幫這位太子。至於齊國,當時齊國倒是挺強大,正處於那位齊景公在位時期。但問題是,齊國自從齊桓公時代之後,衰落了很長一段時間,後來乾脆成了晉國的半個附庸。所以,齊景公在位的時候,雖然結束了齊國的亂局,但主要任務還是擺脫晉國的控制。

在這種情況下,齊國最好的選擇,是聯合楚國,而不是爲了一個太子和楚國開戰。一旦和楚國開戰,晉國就能進一步侵吞齊國的地盤,這對齊國沒有任何好處。就算楚國太子許諾,只要他登基,楚國和齊國結盟。但問題是,這個選擇的風險太大,齊國自然也不會選。

所以,當時楚國太子逃出楚國之後,幾乎沒有任何一個大國,願意藉着這個機會,插手楚國內政。所以,那位楚國太子,纔會先跑到宋國,然後又跑到了鄭國。宋國和鄭國,雖然沒有四大強國那麼強,也沒能力幫楚國太子奪取王位,但稍微庇護一下他的安全,倒也不是不行。

所以,伍子胥離開楚國之後,先是前往宋國,去投奔那位楚國太子。但是他還沒走到宋國,就聽說宋國恰好內亂,太子已經去鄭國了。所以接下來,他就只能也去鄭國了。

吳國滅楚時的狀況到底有多慘?伍子胥爲何對楚平王有如此大的恨意? 第4張

而到了鄭國之後,伍子胥和太子匯合,兩人再次討論之後,發現還是得找晉國幫忙。因爲只有晉國有這個能力,幫他們回去奪王位。而當楚國太子和晉國那邊聯繫之後,晉國那邊開出了一個很奇怪的價碼。他們並沒有要求太子許諾什麼,而是要求太子想辦法,和晉國裏應外合,顛覆鄭國。

這事其實也不算複雜。基本上就是晉國想要吞併鄭國,壯大自身,恰好這位楚國太子在這裏。晉國想要藉着楚國太子的勢,顛覆鄭國,將鄭國吞併之後,還能借着這個機會插手楚國內政,這是個一石二鳥的計策。

但沒想到的是,這事還沒開始幹,就被鄭國這邊發現了。鄭國這邊也很生氣,我廢了大力氣庇護你,你卻反過來要搶我的國家,那我能饒了你嗎?所以接下來,鄭國就直接把這個楚國太子給殺了。

關鍵時刻,伍子胥又發揚了他逃跑的本事,帶着太子的兒子,從鄭國逃了出去。此時的伍子胥,已經是萬念俱灰。此時連太子都死了,他哪還有什麼希望呢?

在逃往途中,伍子胥又被各國一路追殺搜捕,在這期間,伍子胥曾經一度被逼到了絕境,一夜白頭。

在這個絕望的時候,伍子胥想到了東南地區的吳國。

作爲一個新興的大國,吳國此時已經是伍子胥能想到的最後一個選擇了。這事還得從晉楚爭霸說起,當初晉國和楚國打了很多年之後,晉國發現奈何不了楚國,所以就打算在楚國的身後,找一個國家扶持起來,這就是吳國。

當時晉國爲了扶持吳國,對吳國的援助幾乎是全方面的。不但派了一大堆人,傳給了吳國各種技術和文化,而且還派了一支成建制的軍隊,幫吳國訓練軍隊。就是因爲晉國的支持,原本在春秋初期默默無聞的吳國,開始迅速崛起,成了楚國在東南方向的大敵。

等到晉楚兩國簽訂和平協議之後,此時的吳國,則是繼續從旁騷擾楚國。晉國當時則是打算坐山觀虎鬥,想着等到吳國把楚國拖下水之後,自己再對楚國發起決戰。所以,當時在所有國家當中,吳國是唯一一個敢正面挑戰,並且當時還在不斷和楚國打仗的國家。

所以,當時的伍子胥,就只能去吳國想辦法了。

逃離了鄭國之後,伍子胥九死一生,廢了好大的力氣,終於是來到了吳國。但是到了吳國之後,伍子胥忽然發現,吳國這邊的情況,簡直比楚國還要複雜。

吳國這邊的故事,要是細說起來,其實比伍子胥這個故事,還要複雜好幾倍。因爲吳國這邊的故事不是主線,所以我們只是簡單來說一下。

雖然吳國在春秋初期聲名不顯,但是吳國的歷史卻很長。據說吳國的開國國君,是周文王他大爺。只不過後來因爲吳國這塊地方太偏,所以吳國長時間和中原各國沒什麼來往。

直到春秋中期,大約也就是楚莊王剛剛去世幾年之後,當時吳國這邊有個叫壽夢的國王在位,壽夢帶着人去中原各國轉了一圈,大家才注意到東南地區原來還有這麼一個國家。也正是這次轉了一圈之後,晉國注意到了吳國,然後開始扶持吳國。

所以,到了壽夢在位後期,吳國開始從旁協助晉國,襲擾楚國。雙方的樑子,也就是從這時結下了。

而壽夢去世之後,他有四個兒子。按照壽夢的安排,這四個兒子應該是兄終弟及。老大當完老二當,老二當完老三當。但是老三上位之後,老三忽然不想傳給老四了。再加上老四本人也不想當吳王,所以老三就讓自己的兒子做繼承人了。

但是這樣一來,老大的兒子就有點不願意了。因爲如果按照順位繼承製,他才應該當吳王,根本就輪不到他三叔的兒子。但是當時既然是他三叔在位,他自然也不能多說什麼,只能接受了這個安排。當然,雖然老大的兒子沒有繼承王位,但他本人還是吳國的大將,手握重兵。而老三去世之後,老三的兒子即位,這就是吳王僚。

伍子胥來到吳國的時候,最開始伍子胥也沒想過參與吳國這些爛事。伍子胥當時想得很簡單,就是想借吳國的力量,向楚平王復仇。在他的安排下,很快,吳國這邊和楚國太子的生母,也就是那個楚國王后取得了聯繫。然後,王后就開始勾結伍子胥,一起帶着吳軍反攻楚國。

這事之前講楚國那條線的時候,已經提到過了。很可惜的是,這場仗打到最後,吳國雖然佔了點便宜,但是最後也沒能重創楚國。所以打到最後,那位楚國王后就被吳軍接到了吳國,後來不知所蹤了。

吳國滅楚時的狀況到底有多慘?伍子胥爲何對楚平王有如此大的恨意? 第5張

這場仗打完之後,伍子胥終於開始明白吳國這邊的意思了。顯然,當時在位的吳王僚,並不認可他。他只想利用伍子胥,卻並不是想幫伍子胥復仇。這倒也不奇怪,畢竟,吳王僚是吳國的國王,他只是從吳國的利益出發,沒必要去考慮一個楚國的叛臣怎麼想。

但是伍子胥不這麼認爲。

伍子胥覺得,就算自己幫吳王僚擊敗了楚國,吳王僚爲了吳國的利益,也不可能真的難爲楚國,更不可能直接滅了楚國。既然吳王僚不願意幫自己復仇,那自己就想辦法換個吳王,換一個願意幫自己的復仇的吳王好了。

所以,這個時候的伍子胥,就把主意打到那個老大的兒子,那個統兵大將的身上了。

接下來,伍子胥去聯繫那個老大的兒子,表示自己能幫他搶王位。然後,伍子胥找了一個叫專諸的人。這人做魚的手藝不錯,做得一手好菜。後來,老大的兒子某天請客吃飯,請吳王僚,也就是他三叔家的這個堂哥吃飯。吃飯期間,專諸把劍藏在做好的魚裏面,趁機刺殺了吳王僚。

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專諸刺王僚’,而專諸用的那柄劍,就是大名鼎鼎的魚腸劍。

但實際上,這場著名的刺殺案,只是伍子胥計劃中的一環而已。

吳王僚被刺殺之後,接下來老大的兒子,手握重兵,自然就可以自立爲王了,這就是吳王闔閭。而闔閭上位之後,更具開拓進取的野心,同時也願意幫伍子胥復仇。

就這樣,在闔閭登基之後,伍子胥開始在吳國掌權了。而伍子胥掌權之後,拼盡全力開始強化吳國的軍事力量。在此期間,伍子胥還請來了兵聖孫武這樣的超級牛人,幫吳國統領軍隊。

如此,短短數年之內,吳國的軍事力量,就比當年吳王僚在位的時候,上了一個大臺階。與此同時,楚國那邊,也發生了一些事情,導致楚國進一步衰落。

到了這裏,伍子胥這條線,終於可以和楚國這邊的故事線,再次合到一起了。

楚國那邊,楚平王去世之後,楚昭王少年登基,國內自然是主少國疑。再加上那個掌權的令尹子常,基本上就只會弄權,沒什麼大才。而吳國這些年又不斷襲擾楚國邊境,不斷給楚國放血,導致楚國越來越虛弱。

就這樣,當楚國虛弱到一定程度之後,一個突發事件,引爆了所有的矛盾。

之前說了,楚國是一個霸主國,麾下自然不缺小弟。不過在楚國衰落的過程當中,小弟自然也是越來越少。到了這個時候,就只剩下唐國和蔡國這兩個國家了。然後,楚昭王即位之後,這兩個國家的國王,前來朝拜楚昭王。這期間掌權的令尹子常,因爲覺得他們的車馬不錯,向他們索要,然後兩位國王出於尊嚴考慮,不給。接下來,子常就利用自己的權力,把兩位國王關押了起來,關了整整三年。

直到三年之後,兩位國王終於被釋放。而兩位國王重獲自由之後,第一件事,就是跑到晉國那邊,轉投了晉國,希望晉國幫他們報仇。

這時候,晉國也意識到,或許自己多年布的這個局該收網了。此時的楚國,已經沒有了任何小弟,而且自身也被吳國削弱了很多。所以接下來,晉國直接發動盟主召集令,拉上自己十七個小弟,組成聯軍,一起圍毆楚國。

原本在晉楚爭霸當中,楚國就處於下風,國力要比晉國稍遜一籌。如今晉國又拉上了十多個國家,一起圍毆楚國,楚國自然被打得節節敗退。關鍵時刻,還是因爲聯軍內部出了問題,晉國那邊,也有大臣犯了楚國這邊的令尹子常的毛病,向其他國家索賄,最終導致聯軍重創楚國之後,沒有消滅楚國,而是直接撤退了。

但是,這一切,卻被吳國和伍子胥看在眼裏。

吳國滅楚時的狀況到底有多慘?伍子胥爲何對楚平王有如此大的恨意? 第6張

此時的伍子胥知道,自己復仇的機會,終於來了。接下來,就在聯軍撤退不久之後,吳國便正式發兵,由伍子胥和孫武統領,直接殺向楚國。

此時的楚國,剛剛打完一場大戰,自身國力損耗嚴重,補給都沒有,自然擋不住吳國。所以最後,吳國輕易攻破了楚國王都。而伍子胥也完成了自己的復仇,把那個已經埋進土裏的楚平王,當衆鞭屍,爲自己的家人報仇。

但是,大仇得報的伍子胥,或許並沒有想象的那麼開心。

因爲這是一個多方共輸的局。

楚國這邊,因爲王都被攻破,楚國人被吳國大軍施以暴行。這些人,都是伍家昔日想要保護的人。

而吳國雖然攻破了楚國王都,但很快後院起火。越國殺入吳國腹地,導致吳軍不得不後撤。此後,秦國又來增援,導致吳國死了不少人,卻沒能佔領多少地盤。

至於伍子胥,雖然成功復仇,但他帶來的,是更多的仇恨,是無數人家破人亡的慘劇。

這就是伍子胥復仇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