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真相 > 楚國爲什麼對秦國如此仇恨 楚國爲何沒有參與那次對秦國的戰爭

楚國爲什麼對秦國如此仇恨 楚國爲何沒有參與那次對秦國的戰爭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5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對楚國與秦國很感興趣的小夥伴們,本站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楚國與秦國有深仇大恨,爲何沒有參加此次伐秦戰爭?

【核心提示】楚懷王去世,楚人喊出“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的宣言。同年,齊、韓、魏、趙、宋五國伐秦。本文所要探討的是:楚國既然與秦國有那麼大仇恨,爲何沒有參與此次對秦國戰爭呢?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這話是一種宣誓,也反映了楚國對秦國的仇恨。楚國之所以如此仇恨秦國,與楚懷王羋槐客死秦國有關。

楚懷王怎會客死秦國呢?這要從張儀戲楚說起。

張儀是魏國人,師從鬼谷子,學成後去遊說諸侯。期間,張儀曾陪着楚國國相喝酒,楚相丟了一塊玉璧,其門客認爲張儀貧窮,品行鄙劣,懷疑是張儀偷去了楚相的玉璧,於是將張儀拘捕起來拷打逼問,差點把張儀活活打死。

公元前328年,張儀來到秦國,被秦惠王任命爲卿相。公元前313年,秦惠王派張儀前往楚國,尋機破壞楚國與齊國的聯盟。

張儀來到楚國,以獻上商於六百里土和秦國美女來引誘楚懷王斷絕與齊國的聯盟關係。楚懷王聽後十分高興,當即決定與齊國斷絕關係,並重賞張儀,之後又派使者隨張儀去秦國接收商於六百里土地。

楚國爲什麼對秦國如此仇恨 楚國爲何沒有參與那次對秦國的戰爭

不料,張儀回到秦國後,卻假裝墮車,三月不上朝,直到楚國與齊國徹底斷絕聯盟關係後,這才故作驚訝地對楚國使者說:“你爲何還不去接受割地?從某處到某處,有六裏多見方。”

楚國使者方知被張儀忽悠,回國報告楚懷王。楚懷王勃然大怒,於是發兵攻打秦國。

公元前312年,秦、楚兩國大軍在丹陽大戰,結果楚軍大敗,八萬甲士被殺,屈匄等七十多名官員被俘,漢中郡也被秦軍乘勢奪取。楚懷王不甘心,又徵發國內全部兵力與秦國在藍田決戰,結果楚軍再次大敗。在此期間,韓、魏等國見楚國危困,趁火打劫,出兵襲擊楚國,直達鄧地。楚懷王無可奈何,只好割讓兩座城向秦國求和,然後率軍回救。

次年,秦惠王派人通知楚懷王,想用武關以外的地方換黔中之地。楚懷王痛恨張儀欺騙自己,表示不願意換地,只願用黔中之地換張儀。張儀聽說後,主動請求秦惠王同意讓他前往楚國。張儀之所以能如此有恃無恐,主要是因爲他早已買通了楚懷王身邊的寵臣靳尚。果不其然,張儀來到楚國之初,雖被楚懷王打入監牢,但經靳尚給楚懷王的寵妃鄭袖做思想工作,楚懷王很快就改變了主意,將張儀放走了。

同年,秦惠王去世,秦武王繼位。秦武王不喜歡張儀,張儀回到魏國。公元前309年,張儀在魏國去世。兩年後,喜好習武較力的秦武王與孟說進行舉鼎比賽,因用力過猛,血管破裂而死,於是秦昭王繼位。

秦昭王的母親羋八子(宣太后)是楚國人,且因爲秦昭王繼位時年紀還小,秦國大政主要掌控在羋八子和魏冉(與羋八子異父同母)手中。因此,在秦昭王繼位之初,秦國與楚國的關係似乎出現了緩和的跡象。

公元前304年,秦昭王與楚懷王在黃棘會盟,秦國把上庸歸還給楚國。公元前303年,齊、韓、魏三國因楚國背叛抗秦同盟,聯合出兵攻打楚國。楚懷王派太子羋橫(即後來的楚頃襄王)到秦國當人質,向秦國求救。秦國也立刻派大軍援救楚國,逼退三國聯軍。

但僅僅過了一年,即到公元前302年,秦國與楚國的關係就又急轉直下,十分緊張。秦、楚關係緊張的導火索是由在秦國當人質的楚太子羋橫引起的。當時,秦國有一名大夫與羋橫因私事而產生矛盾,羋橫便殺了這位秦大夫,然而逃回楚國。

這真是一石激起千層浪,秦昭王以此爲藉口,先後於公元前300年和公元前299年兩次出兵攻打楚國,斬殺楚軍數萬將士,奪取楚國九座城池。

即便如此,秦昭王尤覺得不夠。他之後又寫信給楚懷王,誘騙楚懷王到武關會盟,趁機將楚懷王扣押爲人質,要求楚國用土地來換回國王。

這樣的無禮要求,不僅楚懷王不答應,楚國人也不答應。他們把在齊國當人質的太子羋橫迎回楚國當楚王(即楚頃襄王),然後通知秦國說:“蒙上天神靈佑護,我們楚國又有君王了。”徹底絕了秦國試圖以楚懷王爲要挾,奪取楚國土地的企圖。

楚國爲什麼對秦國如此仇恨 楚國爲何沒有參與那次對秦國的戰爭 第2張

秦昭王因此惱羞成怒,再度出兵攻打楚國,斬殺楚軍五萬將士,奪佔楚國十六座城池。

大概是由於楚國已經迎立新君,所以秦國人認爲楚懷王不再重要,放鬆了看管的緣故,在公元前297年的某一天,楚懷王竟然逃脫了看守,從小路逃到趙國。不巧的是,此時趙武靈王正好在代郡,趙國官員不敢作主收留他。楚懷王只好改道逃奔魏國,卻被秦國人追上,抓回秦國。

公元前296年,楚懷王發病,死在秦國。秦國人將楚懷王的屍體送回楚國。楚國人見了,就像死了自己的親人一樣,全都悲痛欲絕,並喊出了歷史上十分有名的“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的口號,充分反映了當時楚國對秦國深仇大恨。

有意思的是,就在楚懷王去世的同一年,就在楚國人喊出“楚雖三戶,亡秦必楚!”這句口號的同一年,還發生了一件大事。即齊、韓、魏、趙、宋五國共同出兵攻打秦國,大軍直達鹽氏,逼得秦國把武遂歸還韓國,把封陵歸還魏國求和,五國聯軍才撤兵。

看到這裏,有人可能就會產生疑惑:楚國既然與秦國有那麼大仇恨,爲何沒有參與此次對秦國戰爭呢?我以爲,楚國之所以沒有參加此次伐秦戰爭,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楚國爲什麼對秦國如此仇恨 楚國爲何沒有參與那次對秦國的戰爭 第3張

第一、齊、韓、魏等國不願帶楚國玩

原本,楚、齊、韓、魏、趙、燕等國是要聯合起來共同對抗秦國的。公元前318年,在魏相公孫衍的撮合下,魏、趙、韓、燕、楚五國合縱伐秦。值得一提是,當時,楚懷王還是五國伐秦的縱約長。

然而,後來的楚懷王見利忘義,聽信張儀的遊說,出爾反爾,斷絕與齊、魏等國的聯盟關係,破壞合縱,從而不僅令楚國自身遭受到沉重的打擊,也令魏、韓等國遭受到秦國的進攻。齊、魏、韓等國因此大怒,於公元前312年和公元前303年兩次聯合出兵攻打楚國。

換句話說,此時的楚國已經徹底成了“孤家寡人”,齊、魏、韓等國聯合伐秦,自然不會邀請楚國加入。

楚國爲什麼對秦國如此仇恨 楚國爲何沒有參與那次對秦國的戰爭 第4張

第二、楚國內部意見不一

歷史的經驗告訴我們,當一個國家面對強敵時,都會出現意見相左的主戰派和主和派。當時的楚國也不例外,以公子羋蘭爲首的一班舊貴族主和,而以屈原、昭睢爲首的則主戰。

屈原主張革故鼎新,聯合齊、魏等國與秦國抗爭到底,起初還能得到楚懷王的重用,不僅參與了楚國許多內政、外交大事,還隨軍參加了第一次五國伐秦的戰爭。但公子羋蘭等人在楚懷王面前誣陷屈原,令楚懷王逐漸疏遠屈原。屈原也因此被流放到漢北地區。

公元前299年,秦昭王寫信坑騙去楚懷王武關會面。昭睢和屈原都認爲,秦是虎狼之國,早有吞併各國的野心,不可信任,不僅勸楚懷王不能去,還應該趕快調兵固守。而羋蘭等主和派則勸楚懷王應該去。楚懷王聽從了羋蘭等人的意見,前往武關,結果就被秦國扣押了。

就在楚懷王死於秦國,屍體送回被楚國的同一年,即公元前296年,屈原因爲主張對抗秦國,再度被免去三閭大夫之職,放逐江南。

從屈原的遭遇來看,當時的楚國不僅存在主戰派與主和派,而且主和派還佔據了上風。而在主和派佔據上風的情況下,楚國自然不會參與齊、魏等國發起的五國伐秦的戰爭。

楚國爲什麼對秦國如此仇恨 楚國爲何沒有參與那次對秦國的戰爭 第5張

第三、楚國國力大不如前

公元前318年,楚懷王作爲縱約長,率領楚、魏、趙、韓、燕五國大軍合縱伐秦,儼然成爲了天下霸主。此時的楚國,應該是國力最爲強盛的時期。

楚國國力變弱的關鍵轉折點,是在上述張儀戲楚之後的那兩場大戰,即丹陽大戰和藍田決戰。在這兩場大戰中,楚國損兵折將,國力受到極大的削弱,此後,楚國就不再是能夠與當時的秦國比胳膊、掰手腕的強國了。

正由於此時的楚國國力大不如前,自保尚且捉襟見肘,力有不逮,又怎能有餘力出兵參加齊、魏等國發起的伐秦戰爭呢?即便當時的楚國沒有主和派干擾,上下齊心想要參加伐秦戰爭,恐怕也是心有餘而力不足啊!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