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北宋時期的首都爲何是開封?原因是什麼?

北宋時期的首都爲何是開封?原因是什麼?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5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北宋是五代十國之後的朝代,顯德七年,後周諸將發動陳橋兵變,擁立趙匡胤爲帝,建立宋朝,定都東京開封府。下面就一起來看看本站小編帶來的文章。

位於黃河之濱的中原重鎮開封是一座底蘊深厚的歷史文化名城,開封古稱有大梁、汴梁、東京、汴京等,曾經是戰國時的魏國,五代時的後梁後晉、後漢 、後周等朝的都城,後來還成爲北宋和金國的都城,這裏面,能勉強算得上是大一統王朝的就是北宋。

其實除少部分大一統王朝,比如東漢、武周等朝代曾定都洛陽,其餘大一統王朝中,很少有將都城建立在中原地區的,中原地區自古以來就是四戰之地,在這裏建都不僅僅是防禦上的不方便,而且地處中原就意味着離四面八方都遠,不能照顧到各個時代的核心地區。

北宋時期的首都爲何是開封?原因是什麼?

北宋在開封建都,面對着強敵遼國只勉強有一道半防線,一道是黃河,這是天然屏障,半道是宋、遼邊境的樹林和農田網絡,北宋在和遼國的邊境接壤地區大搞有獎植樹造林活動,還鼓勵邊境居民開墾水稻田,以此來作爲抵擋遼國騎兵的半道防線,要是沒擋住,就只能在黃河以北的河北平原上硬拼了。

北宋又一直欠缺冷兵器時代最具威懾力的野戰騎兵部隊,和不缺騎兵的遼國在河北平原硬拼的難度絕對是大如天,由此可知北宋建都在開封,面對主要強敵時的極度不自然和害怕,之後的南宋雖然建立的狼狽,可在首都的選擇上要比北宋好得多。

南宋的首都最終是定在臨安(官方的稱呼是行在),宋高宗選擇臨安作爲駐地或許有害怕的一面,覺得儘量離長江遠一些更安全,敵人的大軍即使強渡長江,他也有足夠的緩衝時間逃跑,不過臨安本身在面對北方強敵的時候也能從容的佈置多道防線。

南宋和金國爭奪最激烈的地區是兩淮,這是長江前面的第一道防線,然後纔是長江防線,過了長江,從長江邊到臨安的中間還有大片江南水網,可以佈置第三道防線,如果三道防線都阻止不了敵軍,從臨安還可以輕鬆地跑到海邊撤退,從安全角度來說,南宋的臨安遠比北宋的開封要好得多。

由上述簡單介紹可知,北宋把首都建立在開封絕對是一大敗筆,北宋的經濟、文化、商業、風俗等都高度發達,幾乎是封建王朝可以到達的巔峯,除武力在晚期逐漸衰弱外,唯一的缺陷就是首都所在之地,因爲各種原因,朝廷的各種機構一直杵在那,防禦縱深完全沒有,所以被金國騎兵一衝就完蛋。

北宋在靖康年間的迅速滅亡和首都所在之地脫不開關係,往上追溯,北宋的開國皇帝趙匡胤算得上是有爲之君,又是軍人出身,以趙匡胤的戰略眼光不可能看不出在開封建都的弊端,可爲何終他一生,包括後代帝王都沒有想過要遷都到更安全的地方去?小編爲此總結出五條主要原因並予以分析。

第一:趙匡胤建立北宋時,還沒有完成大一統,四面皆敵

北宋剛建立時,只是繼承了後周所管轄的地盤,東西南北四處皆敵,此時顯然不是考慮首都要不要搬家的問題,要重點考慮的是如何擊敗所有對手一統天下。開封在中原這個四戰之地,防禦當然不方便,可從進攻的角度來說,北宋禁軍從此地出發,打誰也都方便。

而且趙匡胤在建立北宋後,因爲首先要考慮軍事問題,所以也無法擠出足夠的財力來搞大遷移,遷都的消耗可不是一般的大。另外出於新朝穩定的角度,要安撫住定居在開封周圍的原後周高官、勳貴、士紳等人士,爲了不在內部發生亂子,暫時只能維持原狀。

第二:開封的交通方便,便於物質的供應,日常所需和軍事後勤都能輕易保障

北宋時期的首都爲何是開封?原因是什麼? 第2張

截止到北宋建立,開封已經成爲中原地區最重要的交通樞紐,尤其是經過五代時期多個朝代先後的努力經營,開封城內外的蔡河、五丈河、汴河等被疏通連接在一起,形成了比較完整的水運體系,大批物質的運輸特別方便,便利性遠遠超過洛陽、長安等地。

北宋攻佔南方後,江淮地區的糧食和物質通過水運能很順利的大量輸送到開封,供應周圍的數十萬駐軍和老百姓日常所需,在古代,糧食是保障社會穩定的最重要因素,沒有之一,開封的運輸體系能輕鬆方便的獲取糧食、物質,這是開封最重要的優勢。

第三:北宋基本統一南方後,趙匡胤曾考慮過遷都,但被趙光義阻止

趙匡胤曾因政治原因提出過遷都,時間是開寶九年(後改爲太平興國元年),他提出來的理由是爲了安全:“吾將西遷者,非它,欲據山河之險而去冗兵,循周、漢故事以安天下也。”,可實際上的原因卻是爲了消除弟弟趙光義在開封的巨大影響力。

當時的趙匡胤還沒有確立繼承人,兒子趙德昭已經25歲,但因爲趙匡胤的不作爲,一直沒有在朝廷中擔任重要官職,影響力遠遠小於皇叔晉王趙光義,而趙光義擔任開封府尹多年,整個開封都是他的控制地,並且趙光義在朝中已自成一派,有心爭奪皇位。

趙匡胤如果想要傳位給兒子,要麼就乾脆地發動清洗,殺掉親弟弟趙光義,要麼就想辦法削弱趙光義的地位和權力,搞大清洗太傷北宋的根本,所以趙匡胤想到的是削弱,先是安排另一個弟弟齊王趙廷美出任開封府尹,然後考慮一勞永逸,遷都避開趙光義掌控之地。

趙光義當然不會幹,所以拼命阻止,他反對的理由是江山社稷的穩固“在德不在險”,這個理由當然很可笑,不過也明白地表達出了他的意見,趙匡胤妥協了,或許是趙光義當時的勢力已經大到不允許用強硬的態度去對待,或許是趙匡胤不願意兄弟相殘,遷都這事擱置了。

第四:遷都消耗巨大,北宋從中期開始,財政收入日益減少,沒錢了

趙匡胤在趙光義強烈反對遷都後曾表示:“晉王之言固善,然不出百年,天下民力殫矣!”,這話不幸被他言中。 北宋從宋仁宗一朝開始,財政就出現困境,內部要解決的最大矛盾是前面幾位皇帝在位時遺留下來的冗員、冗兵、冗費的問題。

因爲“三冗”,財政支出增加,可收入卻沒有增加,簡單說,就是朝廷沒錢了,遷都不僅僅是搬個家,把人遷過去就行,還有建造新皇宮、新官衙等等事宜,最重要的是開封能方便運輸物質,其它地方未必可以,不管遷移到哪,都需要打通交通運輸線,方便外部的物質能運送到新首都,這需要花費海量的金錢。

因爲沒錢蓋房修路,所以遷都這種大工程只能放棄,宋仁宗爲解決財政危機還搞過“慶曆新政”之類的變法,結果失敗了,之後的宋神宗繼續變法,依舊失敗,本來就沒錢,西北地區還有西夏騷擾,需要大批軍費支出,財政上就更難受了,因此從宋仁宗時期開始,遷都這事提都沒有人提了。

第五:北宋的皇帝從趙匡胤開始,都有一顆收復燕雲十六州的雄心

北宋時期的首都爲何是開封?原因是什麼? 第3張

燕雲十六州對於北宋有多重要就不需要仔細闡述了,趙匡胤統一南方後,把從南方各國繳獲的大量錢財用來專門設立了一個皇帝私有的“封樁庫”,他不是存起來享受,而是準備用作收復燕雲十六州的軍費,收復燕雲故土,這大概是趙匡胤統一南方後,一生中最大的願望了。

不僅僅是趙匡胤,之後的宋太宗趙光義一直到北宋滅亡時的宋徽宗、宋欽宗等歷代皇帝,也都牢記着祖輩傳下來的執念,幾乎所有的北宋皇帝都以收復燕雲十六州爲己任,不管他是有爲之君還是荒誕之君,宋神宗去世時,還特別頒佈遺詔“復燕雲者王之”。

那麼,爲了完成這個收復燕雲十六州的最高戰略,從哪出發最方便?征討燕雲十六州,主力和後援軍隊要能方便的快速到達戰場,另外要保障大量後勤物質的聚集和運送,在當時的交通條件下,也只有四通八達的開封最合適,或許,北宋的皇帝們就是守着這個執念一直死守在開封等待着機會。

綜合以上的分析,大概就能得出北宋爲何一直守在四戰之地開封,而不考慮遷都的原因。剛建國時沒有條件遷都,條件稍許成熟後,又因爲皇位的爭奪被宋太宗趙光義強硬否決,再加上對燕雲十六州的渴望,北宋的首都就一直沒能遷移到防禦度更高的地方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