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太上皇”和“太上皇帝”只有一字之差,卻有何不同意義?

“太上皇”和“太上皇帝”只有一字之差,卻有何不同意義?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8.73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在中國歷史上,秦始皇創建了皇帝制度,自己成爲第一個皇帝,稱“始皇帝”。自此,中國開始了長達兩千多年的專制制度。皇帝是中國中央政權的突出代表,是政府和社會的核心,享有最高的權力和榮譽。皇帝自稱“朕”,其他人當面直接稱皇帝爲“陛下”、“聖上”、“萬歲”等,私下敬稱皇帝爲“聖人”、“大家”、“官家”、“至尊”等。那麼下面本站小編就爲大家帶來關於“太上皇”和“太上皇帝”有什麼區別的詳細介紹。

在中國古代歷史上,“太上皇”是爲已經讓位但尚在人世的皇帝準備的專門名位,有的時候“太上皇”也被稱爲“太上皇帝”。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太上皇”和“太上皇帝”雖然只有一字之差,但這兩個名位的意義是完全不同的。

“太上皇”和“太上皇帝”只有一字之差,卻有何不同意義?

“皇帝”一詞來源於“三皇五帝”的說法,但“皇”和“帝”的含義是不同的。所謂“三皇無爲,五帝有事”,“皇”代表的是至尊的地位,“帝”代表的是至高的權力。對於“太上皇”和“太上皇帝”的區別,唐朝學者顏師古明確解釋道:“天子之父,故號曰皇,不預政治,故不曰帝也”。

秦始皇尊其父秦莊襄王爲“太上皇”;劉邦尊其父劉太公爲“太上皇”;西晉“八王之亂”期間,篡位的趙王司馬倫尊晉惠帝爲“太上皇”。這三位或者是死人、或者不是皇帝、或者被推翻,都完全不掌握實權,因此當時只有“太上皇”而沒有“太上皇帝”。

龍飛四年(399年),東晉十六國的後涼太祖呂光讓位給自己的兒子呂紹,自稱“太上皇帝”,成爲中國歷史上第一位退位後仍掌握最高權力的皇帝。不過由於後涼規模較小,又處在漢化的過程之中,因此這時的“太上皇帝”沒有正式成型。

“太上皇”和“太上皇帝”只有一字之差,卻有何不同意義? 第2張

皇興五年(471年),北魏獻文帝拓跋弘傳位於年僅五歲的太子拓跋宏(孝文帝)。羣臣認爲新皇帝過於年幼,請求已經退位的獻文帝繼續處理朝政。於是羣臣便給獻文帝上尊號爲“太上皇帝”,以表明已經退位的獻文帝依然擁有最高權力,“太上皇帝”從此正式成型。

在此後的歷史中,完全不掌權的退位皇帝稱“太上皇”,比如唐高祖李淵。而依然掌握或者染指最高權力的退位皇帝,則稱“太上皇帝(或者尊號中含有“帝”字)”。“太上皇”和“太上皇帝”雖然只有一字之差,但裏面卻包含了深刻的權力分配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