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將張良蕭何放入世家,將韓信放入列傳,司馬遷寫史記時爲何這麼做?

將張良蕭何放入世家,將韓信放入列傳,司馬遷寫史記時爲何這麼做?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1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史記》,二十四史之一,最初稱爲《太史公書》或《太史公記》《太史記》,是西漢史學家司馬遷撰寫的紀傳體史書,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作品中撰寫了上至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太初四年間共3000多年的歷史。下面本站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將張良、蕭何放入世家,將韓信放入列傳,這還真不是司馬遷老爺子歧視韓信,而是因爲韓信沒有後人繼承他的爵位。

簡單來說,《世家》裏面記載的,都是有一個爵位和封國,可以長時間傳下去的家族。準確來說,《世家》裏面記載的其實不是某個人的事蹟,而是一個可以持續上百年甚至數百年的家族的事蹟。

但是《列傳》裏面,真的就只是記載了某個人的個人事蹟而已。

將張良蕭何放入世家,將韓信放入列傳,司馬遷寫史記時爲何這麼做?

至於說爲什麼司馬遷老爺子要這麼區分,這就涉及到《史記》的內容分類問題了。

很多人都知道,《史記》號稱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所謂紀傳體,就是指以人物和故事主線,來記載歷史事件,從而讓大家更好地理解歷史。

但實際上,真實的歷史,其實更像是一張網,或者說是一個由很多節點組成的立體結構。歷史上的每一個人,不管是王侯將相,帝王公卿,還是底層百姓,販夫走卒,其實都是一個節點。然後,所有的節點,共同組成了一段歷史。

而那些同時代的節點,他們彼此之間的關係,就組成了那個時代的歷史大網,囊括了那個時代的真實歷史。

所以,不管我們用什麼樣的方式,去記載歷史,其實都會有所偏頗。因爲最完整的歷史,其實是把所有節點的故事,都給記錄下來,但這顯然是不可能的。

某一個時代某個普通的百姓,他的故事對於這個時代的影響太小,所以確實沒必要記載他的故事。

將張良蕭何放入世家,將韓信放入列傳,司馬遷寫史記時爲何這麼做? 第2張

於是,在古代史官的眼裏,真正有記載價值的,其實就是那些帝王公卿的事蹟。而且,因爲先秦時期紙還沒有出現,大家記載歷史的難度比較大。

即便是那些帝王公卿,史官們也只會記載他們人生當中參與的一些重大事件。

正是因爲這個原因,在先秦時期,幾乎所有國家記載的歷史,採用的格式幾乎是一致的。

‘某年,在某國,某某某做了什麼事情’。

用這種格式記載的史書,其實就叫做‘編年體’史書。

將張良蕭何放入世家,將韓信放入列傳,司馬遷寫史記時爲何這麼做? 第3張

中國歷史上第一本編年體史書,據說是孔子修訂的《春秋》。《春秋》原本是魯國官方記載的歷史,後來被孔子修訂成冊。

這種編年體史書,最大的好處,就是可以很直觀地看到某一個特定的時間點,歷史上都發生了哪些事情。

但是同時,這種記載方式也存在一個巨大的缺點,那就是普通人讀起來實在是太費勁了!

不信的話,大家可以去讀一下《竹書紀年》或者《資治通鑑》。如果是一個對歷史完全沒有任何瞭解,連很多重要歷史人物都沒聽說過的歷史小白,直接去看這種編年體史書,肯定會產生一種很迷茫的感覺。

直到司馬遷出現。

在司馬遷出現以前,歷史上所有史書,基本上都是以這種編年體的形式,來記載歷史的。但是到了司馬遷這裏,司馬遷他們家,從祖上開始,就一直都是吃‘史官’這碗飯的。

所以,司馬遷很清楚,這種編年體歷史,存在的很多弊端。也正是因爲這個原因,司馬遷才萌生出寫《史記》的念頭。

或許,可以換一個記載方式,用一種更容易讓大家理解的方式,記載歷史。

就這樣,經過司馬遷的創新之後,‘紀傳體’這種新的歷史記載方式,開始正式被大家所熟知了。以往的編年體,都是以年份爲基礎,很容易讓歷史初學者搞不清楚狀況。但是紀傳體則是以‘人物故事’爲主線,用寫故事的方法來記載歷史。

這樣一來,就算是歷史初學者,也能輕易讀懂史書了。

不過,用這種紀傳體的方式來講歷史,其實也有弊端。因爲是以人物故事作爲主體,而不同的人物之間,哪怕是同時代的人物,他們的人生也有可能毫無瓜葛。

這就導致大家讀紀傳體史書的時候,容易產生一種斷層的感覺,會覺得歷史不夠連貫。

將張良蕭何放入世家,將韓信放入列傳,司馬遷寫史記時爲何這麼做? 第4張

爲了解決這個問題,司馬遷老爺子就不得不把《史記》當中的內容,也分成了不同的部分。就這樣,《史記》當中的‘十表’、‘八書’、‘十二本紀’、‘三十世家’、‘七十列傳’,就開始出現了。

這些內容當中,‘十表’其實是記載歷史的表格。以年月爲順序,記載歷史上的一些大事,可以簡單看作史記的‘目錄’。‘八書’則是記載了古代的法律、禮儀、天文曆法之類的東西。這兩個部分,確實和人物故事沒啥關係。

但是剩下的三個部分,本紀、世家、列傳,這三個部分就全都是以人物故事爲主線,以此來敘述歷史了。

而在這三個部分當中,本紀是以王朝更替爲主線,記載帝王或者最高執政者掌權期間,國家發生的大事。在古代歷史上,天子或者說帝王,往往是一個時代的統治核心。所以有關帝王的事蹟,其實也就是那個時代最核心的歷史主線。

而接下來,在帝王之外,依然處於核心圈層,但是並沒有帝王那麼重要的,就是諸侯。這些諸侯,或許不像天子那樣,可以直接影響整個天下。但是在他們所在的諸侯國,或者在中央政府,也是有很大影響力的。

最關鍵的是,他們這種影響力,還是世襲的。

所以,司馬遷就在歷史上選擇了一些比較重要的家族,把他們的家族歷史,記載到了‘世家’這部分當中。當然,世家當中所記載的家族,無一例外,全都是諸侯。

這些諸侯,又分成兩類。一類是漢朝之前的,一類是漢朝之後的。

漢朝之前的諸侯,比如春秋戰國時期那些有名的諸侯國,比如戰國七雄中除了秦國之外的六國,還有吳越魯宋這種國家,再加上孔子他們家族,就全都被以家族歷史的形式,記載到了‘世家’這部分。

將張良蕭何放入世家,將韓信放入列傳,司馬遷寫史記時爲何這麼做? 第5張

不過,漢朝之前的諸侯,指的基本上就是西周冊封的那些諸侯。至於說夏商時期的那些諸侯國,不好意思,因爲那些歷史太過久遠,就算是司馬遷那個時代,也沒多少史料可以查了,所以司馬遷老爺子就沒寫。

而世家中的另外一部分,就是漢朝開國之後。這部分世家,又可以分成兩類。一類是老劉家自己家人,一類是開國功臣。

老劉家自己家的諸侯王就不用說了,如果按照夏商周三代的慣例,以後老劉家的那些諸侯,肯定是會千秋萬代傳下去的。而功臣這個大團體當中,司馬遷老爺子其實只選了五個家族。

這五個家族,分別是蕭何家族、曹參家族、張良家族、陳平家族,以及周勃家族。之所以選這五個家族,是因爲從當時司馬遷的那個時代角度來看,只有這幾個家族,雖然沒有封王,但是卻又以諸侯的形式,有自己的封地,並且可以存在至少好幾代人的時間。

後來的歷史證明,司馬遷老爺子看人還是很準的。五個家族當中,雖然陳平和周勃兩人的後代,都沒能繁榮太久。但是蕭何、張良以及曹參這三位,他們的後人,基本上後來都做到了源遠流長。

蕭何的後人,後來形成了一個蘭陵蕭氏。從漢朝到唐朝,蘭陵蕭氏一直都是中國最頂尖的大家族,並且在南北朝時期,建立了南齊和南樑這兩個朝代。

張良的後人就更牛了,張良的九世孫,就是那位創立道教的張道陵,道教就是他們家建立的。直到今天,龍虎山天師依然是張良的後代。

至於曹參家族,同樣也是如此。後來三國時代的曹操,就自稱是曹參的後代。

總之,世家當中的人,基本上都不是隻有一兩代人,可以深刻影響歷史。而是有一個家族,可以在長達上百年甚至數百年的歷史當中,直接影響中國歷史的發展。

但是列傳就不一樣了。

列傳當中的那些人物,他們雖然也都曾經影響過歷史,但是卻沒有形成一個長盛不衰的家族。所以,他們自己只能載入列傳,而不能載入世家這部分了。

將張良蕭何放入世家,將韓信放入列傳,司馬遷寫史記時爲何這麼做? 第6張

所以,從史記內部的這些不同,我們就可以看出來:雖然同爲漢初三傑,但是張良與蕭何,後來都形成了一個強大的家族,而且長時間影響漢朝歷史,自然可以載入世家這一部分。至少在司馬遷老爺子眼裏,他們和春秋戰國時期的那些諸侯,其實沒多大區別。

但是韓信就不一樣了,雖然韓信功勞也很大,而且也曾經裂土分王,但是最後他卻被呂后所生,封國也被沒收了,更沒有後人繼承他的爵位和封地。如此一來,他的影響力僅限於他自己這一生,自然也就談不上什麼世家了。

這就是韓信和蕭何張良之間的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