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楚國人爲什麼那麼恨秦國人?兩國有何恩怨?

楚國人爲什麼那麼恨秦國人?兩國有何恩怨?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7.88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楚國(?~前223年),又稱荊、荊楚,是先秦時期位於長江流域的諸侯國,國君爲羋姓、熊氏。周成王時期(一說即前1042年~1021年 ),封楚人首領熊繹爲子爵,建立楚國。下面本站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先秦時期的華夏,一切都和謎一樣,有百家爭鳴的文化盛世、有戰士人頭築起的血腥京觀、有爲知己者死的士。當世界還是茹毛飲血時,華夏已誕生了野蠻的、燦爛的、可敬的文明。然而當年這一切慢慢被時間掩埋,我們今天就通過相對保存完整的華夏地理,去看一段先秦華夏的智慧。

上一篇,戰勝秦國最後的希望,不是胡服騎射,而是趙武靈王的史詩級發現我們說到趙武靈王的慘死,埋葬了攻秦最佳的機會。此時的秦人積蓄數十年的戰爭資本終於足夠雄厚,秦人即將東出,此時函谷關外是六國合縱抗秦的大局,秦人又該如何面對呢?

萬乘之國,戲如小兒

公元前313年,六國合縱的首領楚懷王在郢都接待了一位不速之客——秦國使者張儀。一個讓後世楚人恨不生啖其肉的縱橫家。

楚國人爲什麼那麼恨秦國人?兩國有何恩怨?

張儀正在向楚國這個敵對聯盟的首領爭取友誼,但真正打動楚懷王的是張儀答應秦國將向楚國獻上商於地區六百里土地。這片土地位於秦國東南門武關之外,本屬於楚國,後被秦人奪取,這六百里地深入楚境,讓楚國一直如鯁在喉。

出於土地的渴望,楚懷王背叛了六國聯盟,他乾脆地與齊國斷交,爲什麼是齊國呢?因爲當年齊國孟嘗君組織的六國聯軍攻破函谷關,讓秦人體現了一會亡國之憂,秦齊有世仇,要討好秦國以獲取土地的懷王,自然將目標定在了齊國。然而事後懷王派人去咸陽接受商於之地時,張儀卻閉門稱病不出,可愛的懷王認爲自己斷交誠意不夠,於是遣使去淄博的齊廷大罵齊王,導致了齊國加入到秦國陣營中。

最終發現自己被耍了的懷王,怒而興師伐秦,結果大敗葬送了八萬精銳楚軍,更重要的是還丟失了東漢中之地(上庸地區)。秦國吞併巴蜀後,東漢中戰略地位凸顯,因爲楚國隨時可以通過進軍西漢中切斷關中和巴蜀的聯繫。而丟失東漢中後,楚國在西部與秦國的交鋒中徹底陷入守勢。

楚國人爲什麼那麼恨秦國人?兩國有何恩怨? 第2張

更令懷王感到恥辱的是,戲弄他如小兒的張儀再次來到了他的面前,攜秦軍威勢來找他討要黔中之地(湖南沅陵)。這裏與秦國的巴地(重慶)相鄰,而秦國佔領的巴蜀富庶,而楚國的黔中卻貧瘠,昏聵的懷王認爲這是塊註定很難守住的土地,在張儀的威逼利誘之下,懷王割讓了半個黔中郡。而獲得黔中郡的秦人,在楚國的大後方有了一塊方寸之地作爲進攻支點。

楚國人爲什麼那麼恨秦國人?兩國有何恩怨? 第3張

更可憐的是,爲了進一步孤立楚國,秦國多次與楚國和和打打,朝三暮四的楚國很快被關東五國所怨恨。而此時秦國開始了與楚國的新一輪會盟,雙方約定各自的國君在邊境武關商討和平條約。

結果懷王剛到武關,就被劫持到了咸陽,客死他鄉,而秦人劫持懷王的目的則是索要剩下半個黔中郡和巫郡(三峽地區),結果這次懷王硬氣的拒絕了,楚國也另立新君堅定了與秦國對抗的決心。可憐楚國幅員萬里的萬乘之國,卻被秦人戲如小兒,毫無信義的秦人讓楚人恨之入骨,這也是當年楚國滅亡時,絕望的楚人依舊吶喊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的原因。

東出函谷,無敵天下

此時秦國的君主已經是秦昭襄王,這是秦國最偉大的君主,他在位五十六年完成了對六國的一一削弱,只剩下統一的臨門一腳給後來人。昭襄王有一套堪稱中國戰略巔峯的思想——遠交近攻。他每次都會聯合弱小的對手一起來打擊一個最強大的對手,當最強者削弱後,他再選出第二強的進行打擊,周而復始,讓六國恆弱,秦國恆強。

此時的秦國意圖打擊國君新喪的楚國,最合理的進軍路線就是主力從武關進入楚國的南陽盆地。但是必須保護好攻楚部隊的側翼,因爲南陽盆地以北隔着伏牛山就是韓魏的地盤。脣亡齒寒的道理下,韓魏必與楚國配合,導致攻楚軍隊陷入被動。

爲此秦國決定放下國君新喪,無力出兵的楚國,先削弱韓魏。切斷韓魏以後有可能南下的路線,於是爆發了秦國統一中原的第一場決定性大戰役——伊闕之戰,在這裏白起登上了歷史的舞臺。

公元前293年,秦人針對河洛盆地(洛陽)發起了進攻,試圖掌握河洛去往南陽的通道,韓魏聯軍阻擊。而白起指揮了一場局部戰爭上的迂迴,抄到了韓魏的後路上,並將兩國聯軍沿伊水往遠離本土的南方擠壓。在伊水河谷深處,有一處叫做伊闕的山谷,這裏兩山並立,中間伊水穿山而過,而龐大的韓魏聯軍在狹小的山谷中被擠壓得無法施展,被盡數殲滅,這一戰秦人斬首二十四萬,開啓了秦人轟轟烈烈的消滅六國有生力量之路。

楚國人爲什麼那麼恨秦國人?兩國有何恩怨? 第4張

巴蜀躍進,郢都成赤地

公元前280年,解決側翼問題後,秦國邁出了歷史性的一步,開始着手解決當時最大的強國楚,這場戰爭開啓了中國歷史上一次著名的躍進。

楚國幅員遼闊,包含了現在的湖北、湖南、河南南部、安徽大部及江浙一帶,而楚國的首都在郢都(湖北荊州)。郢都所在的是肥沃的江漢平原,在平原的北方是桐柏山,西方是巴山、巫山,南方是武陵山區,東部則是大平原,爲楚國提供源源不斷的兵員與糧秣。楚都所在的楚國西部羣山環繞有點小關中的感覺,但是楚國這些山系普遍不高,而且山谷衆多,雖有天險,但是防禦點較散,不如關中四塞集中。

楚國人爲什麼那麼恨秦國人?兩國有何恩怨? 第5張

傳統秦攻楚路線是走武關,進入南陽盆地,再翻過江漢平原北部的羣山到達郢都。這條道路進軍太慢,楚軍很容易頂到東部的支援到達。這個時候秦國奪取巴蜀的戰略價值就體現出來了。

當年攻蜀的司馬錯已經是老將了,卻依舊親身掛帥,並兵分兩路從巴蜀出發,一路奇兵從黔中出發進入洞庭湖區,掃蕩郢都後方,主力爲另一路沿長江而下,進攻西陵(宜昌),威脅郢都西部。這是有史記載以來第一次沿長江而動的大規模軍事行動,秦人攻楚對長江的利用是人類歷史上對長江的重要探索之一。

在巴蜀軍分爲南路和西路並進的前提下,秦國北路也出武關進逼楚國,由於楚軍必須分兵三路而守,而這西、南、北山系中小路衆多,楚國東方兵團來援前,兵力已經顧此失彼。在這樣的情況下,楚國崩潰了,秦國三路軍匯師郢都。公元前278年,郢都陷落,而楚國東方兵團正在趕來的路上,秦人爲防西楚人作亂,展開了慘烈的屠殺和大劫掠,以期徹底破壞楚國西部的有生力量,甚至連楚王的宗室陵墓都盡數燒燬。

楚國人爲什麼那麼恨秦國人?兩國有何恩怨? 第6張

殘存的楚人將國都遷往陳(河南淮陽縣),隨後又遷往壽春(安徽壽縣),江漢平原的失去讓楚國經歷了一場大出血,失去祖宗之地的西部地利後,楚國只剩下東部一片無險可守的平原地區,戰略地位一落千丈,楚國徹底淪落爲一個虛胖的二流國家。

楚人三大恨

“戲我朝堂、囚我君王、毀我社稷”成爲楚人對秦人的三大恨,相比其餘五國在戰場上被秦人擊潰。楚國的崩潰在我們看來更加遺憾,但在楚人看來則是恥辱。在秦人的一次次戲弄和威逼利誘下,楚國被一步步的削弱,郢鄢二城的屠殺,和楚國宗室陵墓都不得以保全,這讓楚人意難平。

後來在項羽立國在楚國東部,卻國名西楚,就代表了他對西楚故國的感情,同時他針對秦人刻骨銘心的報復中,我們也能深刻地感受到楚人對秦人令人心悸的恨。

在削弱楚國的這場國戰中,我們深刻的發現了秦人作戰對迂迴戰術的熟練運用,秦人在這場戰鬥中開闢了西線和南線兩條新戰線,而這兩條戰線中的秦軍時而匯合、時而又分開,他們像兩條游龍,自由的在楚國西南羣山各個孔道間遊走,徹底撕開了楚人的防線。

從大戰略上來說,巴蜀出發的西路和南路軍是一個戰略級別的大迂迴,而從局部戰場上,這兩路軍的遊走又是戰術層面的小迂迴,從根本上而言,秦人在大戰略和局部戰術的豐富度領先楚人太多,再加之各種政治手段對楚國的削弱,這些纔是楚國崩潰的根本原因。

但是這場戰爭中,巴蜀之地對下游恐怖的壓制力得以體現,長江進擊路線的探索和巴蜀的大發現,讓中國南方戰爭立體度呈質的提升,而下一次南方躍進則是三國時期吳蜀兩國對南方的共同探索。

那麼擊潰楚國後,按照秦昭襄王的戰略,又要開始尋找下一個削弱強者了,此時秦人的戈矛伸向了因趙武靈王胡服騎射而強大起來的趙國,在長平秦人繼續將迂迴體現到了極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