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玄武門事變的發生爲何對政局毫無影響?真相是什麼

玄武門事變的發生爲何對政局毫無影響?真相是什麼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3.62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玄武門之變是唐朝初年一次非常重大的歷史事件,“遙望歷史的河流,感受歷史的滄桑,下面和本站小編一起走進了解。

唐武德九年(公元626年),發生了唐朝開國以來的第一場血腥政變,也是歷史上知名度最大的政變“玄武門之變”。

在這次政變中,未來的唐太宗李世民親自帶人幹掉了兩個親兄弟李建成和李元吉,以及十個親侄子,殘忍的清理掉了皇位繼承之路上最大的競爭對手

除此外,他還逼迫自己的父親、唐高祖李淵承認了他的行爲的合法性,順利成爲了皇儲,並在短短兩個月後,讓李淵退位,自己當了皇帝。

毫無疑問,這次政變的性質是惡劣的,唐朝存在的兩百多年間,後來發生過多次宮廷政變,說不定就有“玄武門之變”帶來的榜樣作用。

但對於李世民及其支持者來說,這次政變絕對是一次勝利的、成功的、繼往開來的偉大政變,他們和他們的家族將在未來幾十年間享受到勝利者的福利。

“玄武門之變”的過程是血腥的,死了不少人,包括諸多未成年的天潢貴胄,但政變的後續卻很和諧。

李世民僅用了不到一天時間,就完成了政變的全部動作和目的,兩個月後,順利登基。

在唐朝內部,除極個別李建成的死忠外(比如羅藝),也沒有多少反抗李世民的行動出現。

和以往歷史中出現的各種政變後,政局會出現極大波動,甚至會影響到國家的穩定相比,“玄武門之變”結束後的和諧,對於李世民來說,是重大的利好。

爲什麼“玄武門之變”後,唐朝的政局還能保證穩定過渡?我想,大概有三個方面的原因。

這些原因其實也是李世民敢發動政變,殺兄殺弟,逼迫父親後,還不怎麼擔心國家會垮掉的依仗。

一:李世民的身份依仗,不缺少合法性

在隋唐時期的貴族家庭中,嫡庶之分是相當重要的,只有嫡子能繼承家產,庶子是毫無希望的。

這除了是對古代宗法繼承製度的認同和維護外,最重要的是,貴族之間的聯姻,大多是嫡對嫡,嫡女嫁嫡子,嫡子娶嫡女。

貴族之間,就是用這種方式來加深聯繫,結成利益同盟。

所以,貴族家庭的嫡子,背後的政治資源是遠遠超過庶子的,嫡子代表着兩個甚至多個貴族家庭的資源的集合和繼承。

以唐高祖李淵而言,他的嫡妻是竇氏,竇氏的背後是在關隴貴族中有着莫大影響力的竇家。

玄武門事變的發生爲何對政局毫無影響?真相是什麼

在李淵崛起的過程中,竇家是出了大力的,不限於出錢、出兵、出資源等等。

李淵成功後,竇家理所當然要享受到除李氏皇族外最大的政治、經濟利益。

同時,竇家也要努力維護自家唐朝第一外戚家族的身份和帶來的利益。

唐朝皇位的繼承,不但是李氏皇族的事情,也是竇家及其支持者的事情,是李家和竇家兩個龐大的家族及其背後龐大勢力圈的核心問題。

李淵的嫡妻竇氏在唐朝建立前就病死了,可李淵在建立唐朝後,爲何堅持不再冊立新的皇后?

這不僅僅是感情問題,還是政治問題。

李淵如果冊立新的皇后,新皇后所生的子女也是嫡子,那麼,新皇后背後的家族就會積極參與到皇位爭奪中來。

這樣一來,不但加重上層的政治紛爭,也會讓鐵桿支持者竇家離心,不利於政治穩定。

李淵不冊立皇后,就是爲了保證上層的政治穩定,也是給支持者一顆定心丸,以往談妥的政治利益的分配不變。

所以,李淵之後的皇位繼承人只能在李淵和嫡妻竇氏所生的兒子中選擇,也就是李建成、李世民、李玄霸(早亡)、李元吉。

至於李淵其餘的兒子(李淵一共二十二個兒子,有十八個庶子),全都只能做混吃等死的紈絝,他們無力參與皇位爭奪。

不管李淵的幾個嫡子是如何拼得你死我活,只要有任何一個還活着,就是當然的皇位繼承人。

這就是李世民的身份依仗,他幹掉了李建成和李元吉後,絲毫不擔心皇族內部出現反對勢力,且全天下絕大多數貴族也都會默認他上位,即使是李建成和李元吉的餘孽。

李淵在“玄武門之變”中,得知李建成和李元吉完蛋後,迅速地妥協,也是基於這個原因,他沒得選了。

二:李世民勢力集團,能無損的接管政權

玄武門事變的發生爲何對政局毫無影響?真相是什麼 第2張

“玄武門之變”發生後,李世民得到了李淵給予的合法性承認,之後的事情就簡單了,就是迅速有效接管政權。

李世民籌劃政變或許很倉促,但接管政權卻一點都不倉促,他有足夠的支持者。

李世民和李建成的爭鬥延續了好多年,在這期間,李世民早已建立了一股不弱於李建成的勢力集團。

而李世民能建立屬於自己的勢力集團,也還要感謝李淵,是李淵給了李世民開府,公開建立屬於自己的勢力的權力(李元吉也有類似權力)。

不管李淵是基於什麼想法,是對幾個兒子的厚愛也好,是爲了制衡太子勢力的需要也好。反正,李世民麾下是文武齊備,也能佔據半個朝堂。

李世民苦心經營的這股勢力,在“玄武門之變”後,馬上就能起到穩定政局的作用。

從地方到中央,從軍隊到朝堂,從中樞到各部,李世民有足夠的人手去接管。

朝堂穩定,軍隊穩定,李世民的政變就沒有了太多後遺症。

假如,沒有足夠接管政權的人手,我想,李世民大概也不會鋌而走險,沒準,他就會跑到洛陽去等待機會。

三:唐朝內部沒有能借機叛亂的反抗勢力

“玄武門之變”發生時,唐朝已經建立了九年,而早在四、五年前,唐朝就已經蕩平天下。

唐朝建立之初遍地的反王基本全部被消滅,唐朝內部沒有了能威脅到唐王朝的反抗勢力。

因此,李建成和李元吉的餘孽,沒有可仰仗的勢力可以藉助,即使不甘心,也沒有了報復李世民的可能。

他們除了躲在陰暗角落裏扎小人,對李世民毫無辦法。

當時,唯一還存在的反王是割據陝北一帶的樑師都(貞觀二年才被消滅)。

可樑師都是突厥人支持的勢力,這個屬性註定了李建成、李元吉的支持者就算有仇恨之心,也不會去投靠樑師都來報復李世民。

李世民和李建成、李元吉的皇位之爭,即使再血腥,也還是人民內部矛盾,而突厥和唐朝,屬於敵我矛盾。

李建成、李元吉的餘孽再怎麼說,也是唐朝人,他們不會以投靠敵國的方式來掀起反抗李世民的鬥爭。

比如“玄武門之變”進行時,率領東宮侍衛努力攻打玄武門,試圖衝進皇宮援助李建成的東宮將領馮立。

他是李建成的親信,差點攻破玄武門,還殺死了李世民的親信敬君弘。

正常情況下,這樣的頑固分子應該是非常害怕李世民報復的。

玄武門事變的發生爲何對政局毫無影響?真相是什麼 第3張

但馮立在得知李建成被殺後,只不過是逃進荒山,沒幾天又出來向李世民投降。

他從頭至尾都沒有想過去投奔突厥勢力,回頭來找李世民報復。

和馮立一樣想法的李建成舊部太多了,他們或者向李世民投降認輸,或者乾脆躲進深山老林,但極少有願意去投靠外敵的。

如此,李世民在政變後,只需要考慮怎麼安撫李建成、李元吉舊部,而不用擔心有人藉機叛亂,引發威脅到唐朝穩定的戰爭。

如對李建成支持力度比較大的河北、山東地區,李世民只招撫了一個魏徵,並把他派到河北、山東去做招撫大使,就搞定了這些地方。

李建成和李元吉的那麼多舊部,最後也只有一個羅藝在貞觀元年造反,其餘的基本沒搞出什麼事。

這是唐朝內部穩定的政局給李世民帶來的便利,也是他敢於發動政變,而不用擔心天下出大亂的底氣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