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歷史上昌豨三次背叛曹操,難道不怕曹操殺他嗎?

歷史上昌豨三次背叛曹操,難道不怕曹操殺他嗎?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7.67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歷史上昌豨三次背叛曹操,最後一次背叛曹操的時候,于禁不顧多年的交情,以曹操說過“圍攻後降者不赦免”爲由,將他斬立決。那麼昌豨爲什麼要那麼任性,難道不怕曹操殺他嗎?

曹操平定徐州,泰山羣雄歸降

太山臧霸、孫觀、吳敦、尹禮、昌豨各聚衆。布之破劉備也,霸等悉從布。布敗,獲霸等,公厚納待,遂割青、徐二州附於海以委焉,分琅邪、東海、北海爲城陽、利城、昌慮郡 ——《三國志·武帝記》

東漢末年,臧霸先是從屬於徐州陶謙,抗擊黃巾軍。在陶謙被曹操逼死後,臧霸不願歸屬於曹操,於是就脫離體制,與孫觀、吳敦、尹禮、昌豨等人各聚義軍,盤踞在泰山周圍,成爲當地舉足輕重的武裝力量。

建安元年(196年),袁術大舉進攻徐州,時任徐州太守的劉備出擊迎敵,雙方在盱眙、淮陰相持不下。此時,寄居在徐州的呂布,在袁術的慫恿下反客爲主,趁虛攻佔了徐州,自稱徐州牧。當時呂布不僅頂着“躬殺董卓”的光環,而且勇冠三軍,還是曹操的死對頭,因此,臧霸與孫觀、吳敦、尹禮、昌豨等人“悉從布”,共同對抗曹操。

建安三年(198年),逐鹿中原之戰進入尾聲,曹操東征徐州。呂布在抵擋了三個多月後,最終殞命白門樓,而臧霸等五人則歸降曹操。隨後,曹操未雨綢繆,提前爲即將到來的官渡之戰佈局。他先是從琅邪國、東海郡、北海郡三地分出部分土地,新設立了昌慮郡,並將城陽、利城二地由縣升級爲郡,後又任命臧霸爲琅邪相、昌豨爲東海郡守、吳敦爲利城郡守、尹禮爲東莞郡守、孫觀爲北海郡守。

不僅如此,據史料記載,曹操還“割青、徐二州,委之於霸。”可見,在這五人當中,曹操最爲看重的人無疑就是臧霸。這也讓心高氣傲的昌豨不服,爲他後來反叛曹操埋下了伏筆。

綜上所述,在曹操一統中原,袁紹鞭長莫及的情況下,藏霸、昌豨等五人選擇歸降曹操,可謂是明智之舉。但是,五人均爲山賊出身,他們平時爭強好勝、我行我素慣了,能否適應體制內的制度尚不得而知,另外,曹操唯獨對臧霸委以重任,從而使問題更加複雜化了。

歷史上昌豨三次背叛曹操,難道不怕曹操殺他嗎?

昌豨爲何敢於三次反叛曹操?

俗話說:“無風不起浪”。曹操當時不僅具有“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政治優勢,而且已經一統中原地區,是當時唯一有實力同袁紹掰手腕的諸侯。但是,身爲降將的昌豨,卻敢於三次反叛,絲毫不懼曹操的實力,他的底氣何來呢?

1、第一次反叛:爲了自保

建安四年(199年),漢獻帝不堪忍受曹操專權,就冒險將血書密詔藏在衣帶裏,賜給車騎將軍、國舅董承謀刺曹操。此時身在許都,而且又是漢獻帝皇叔的劉備,在經過一番衡量後,決定參加此次反曹行動。但是,劉備畢竟是“非常人”,他敏銳地預感到可能會出事,於是就主動請纓外出討伐袁術,趁機逃離許都,隨後殺死曹操任命的徐州刺史車胄,佔據了徐州,公開與曹操決裂。

當年在陶謙去世後,徐州士族就擁護劉備當了徐州太守,但後來被呂布趕走,這次重回舊地,劉備自然也受到當地士族的歡迎。據史書記載,劉備重回徐州後,東海羣守昌豨率先反叛曹操。在他的示範效應下,徐州“郡縣多叛曹公爲先主”,這使劉備的實力大大增強。

那麼,車胄屍骨未寒,昌豨爲何就迫不及待地投降了劉備呢?事實上,昌豨如果不及早投降,小命可能就會不保。因爲負責鎮守下邳城的正是劉備的大將關羽,而東海郡緊鄰下邳城,如果昌豨不主動請降,關羽必將兵臨城下,昌豨將兇多吉少。

所以,昌豨第一次反叛曹操,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爲了自保,二是想攀上劉備這棵大樹。

2、 第二次反叛:將寶押在袁紹身上,目的是爲了加官晉爵

建安五年(200年),曹操爲了確保在即將到來的官渡之戰中後院不起火,就以衣帶詔事件爲藉口,再次東征徐州(劉備)。劉備戰敗後投奔袁紹,

在此之前,曹操已令琅玡相臧霸率領精兵進入青州,佔領了齊、東安以及北海等地,其目的有兩個,一是要牽制住青州刺史袁譚,讓其不能增援官渡;二是要鞏固右翼,防止袁紹從東邊突襲許都。此過程昌豨無緣參與,只能作壁上觀。

同年,官渡之戰爆發。曹操旗開得勝,連斬顏良、文丑兩員河北名將。但袁紹畢竟實力佔優,他很快就還以顏色,擊敗了出擊的曹軍。此後,雙方陷入僵持階段。

就在此時,盤踞在汝南的黃巾軍首領劉闢、龔都等人叛歸袁紹,趁虛攻打許都。袁紹得知消息後大喜,馬上派劉備領兵至汝南“與闢等略許下”,企圖開闢第二戰場。劉備是衣帶詔事件的唯一倖存者,又是根正苗紅(有爭議)的皇叔,他以敗軍之將的身份去投靠袁紹時,不可一世的袁紹竟出鄴城二百里來迎接他,可見其江湖地位之高。

劉備要從鄴城到達汝南,東海郡是必經之路,也就是說要經過昌豨的防區。而昌豨不但不攔截劉備,反而選擇再次向劉備投降,從而讓劉備順利到達汝南。昌豨此次投降的動機,史書上雖然沒有記載,但原因並不複雜。

與臧霸、孫觀等人受到曹操的重用不同,昌豨在投降曹後一直鬱郁不得志,而當時劉備則擁有超高的人氣。更重要的是,袁紹當時的實力強於曹操,很可能會在官渡之戰中勝出。因此,昌豨爲了達到個人目的,選擇棄曹操並加入袁紹、劉備陣營,算是正常操作。

事實上,當時選擇投降劉備的遠不止昌豨一人。據史料記載,在劉備到達汝南後,其強大的個人號召力隨之體現出來,出現了“劉備出襲濦、強諸縣,縣衆多舉而應之。使自許縣以南之地,吏民皆甚不安”的局面。

所以,昌豨選擇在官渡之戰的關鍵時刻,再次投降劉備,是因爲他將寶押在了袁紹身上,其目的是爲了能夠加官晉爵。

3、第三次反叛:自取滅亡

歷史上昌豨三次背叛曹操,難道不怕曹操殺他嗎? 第2張

東州擾攘,霸等執義徵暴,清定海岱,功莫大焉,皆封列侯。霸爲都亭侯,加威虜將軍—《三國志·藏霸傳》

建安十年(205年),曹操平定冀、青二州,統一北方只是時間問題了。此時,臧霸攜孫觀、吳敦、尹禮、孫康等人效法蕭何,主動向曹操請求將子弟及家屬遷往鄴城,置於曹操的監視之下。曹操早有此意,於是就順水推舟同意了藏霸等人的請求,並給予他們“皆封列侯”的賞賜,但是,昌豨並不在封侯之列。

一旦曹操統一了北方,徐州的戰略地位就會下降,昌豨再難有出頭之日。因此,昌豨就趁曹操遠赴北海淳于(黃縣)討伐海賊管承的機會,再次反叛,爲自己爭取封賞。但是,不懂事不過三這個道理的昌豨,卻打錯了算盤,因爲大環境已經變了,這一次,曹操不會習慣着他了。果然,昌豨被于禁“隕涕而斬之”,昌豨自己玩死了自己。

昌豨此次反叛的原因是什麼?隋唐時期著名的歷史學家顏師古認爲,原因就是昌豨“自恃其才略,過於臧霸之徒也。”

綜上所述,昌豨之所以連續三次反叛曹操,根本原因就是他的才華支撐不起他的野心。但是,他並不知道這一點,因此纔不安守本分,企圖通過反叛爲自己獲取政治資本。可惜他的表演逃不過曹操、劉備的目光,因此註定了他的悲劇結局。

曹操容忍昌豨兩次,爲何第三次要置他於死地?

昌豨前二次反叛,最後都以再次歸降曹操而告終。而在第三次反叛時,昌豨同樣是在招架不住的情況下,主動向于禁投降,但于禁以曹操曾說過“圍攻後降者不赦免”爲由,將他就地正法,不讓他有見曹操的機會。曹操聽說此事後,嘆息道:“豨降不詣吾而歸禁,豈非命耶!”

不過,曹操此話只是說給部屬們聽罷了,並不是他心中所想。因爲當時曹操人在北海的淳于,而昌豨則被圍困在東海郡,出城無路,昌豨不可能繞過於禁與夏侯淵而“詣”他。所以,曹操說此話實質是爲了掩飾內心的狂喜,言下之意是“終於解決了這個毒瘤”。

事實上,曹操派與昌豨舊交甚篤的于禁去討伐昌豨,擺明了就是要置昌豨於死地。因爲于禁平生痛恨不守軍紀者,當年曹操的青州兵違法時,于禁就依法先斬後奏,而曹操也認可了他的做法。另外,于禁爲了避嫌,必然不會輕饒昌豨。更重要的是,在於禁急切難下之時,曹操又派心腹夏侯淵率兵增援于禁。明眼人都可看出,夏侯淵是以增援于禁之名,實施監視、敲打于禁之實,在這種情況下,于禁除了處死昌豨外,已別無選擇。

那麼,在昌豨前兩次反叛時,曹操都選擇原諒了他,爲何第三次非要置他於死地呢?

1、曹操第一次原諒昌豨:大環境決定

昌豨第一次反叛時,正值官渡之戰的前夜。當時曹操雖然已經一統中原,但是,他在徐州的統治並不穩固。在劉備殺死曹操所置的州刺史車胄後,徐州“郡縣多叛曹公爲先主”就是證明。而造成這一後果的原因,是因爲曹操之前兩次東征徐州時,所過之處大肆殺戮,導致一路上“雞犬亦盡,墟邑無復行人”,從而引起青、徐兩州人民的反感。

因此,曹操爲了專心對付袁紹,就將青徐二州全權委託於藏霸,其他人則負責協助藏霸。

曹操此時的主要目標是袁紹,其它皆小事。在這個原則之下,曹操爲了穩固後方,就親自東征徐州,將劉備趕跑,但對於“叛曹公爲先主” 的衆人(包括昌豨在內),則一律既往不咎。昌豨因此逃過一劫。

2、曹操第二次原諒昌豨:因爲張遼

官渡之戰激戰正酣之時,昌豨再次反叛曹操,投靠劉備。正是因爲昌豨的放行,劉備才能夠從鄴城順利到達汝南,並帶領劉闢、龔都等人進攻許都。此時,曹操只是派曹仁擊潰了劉備聯軍,而暫時不討伐昌豨。這是因爲東海郡夾在下邳、琅邪國、廣陵郡之間,昌豨暫時無法實質性威脅到曹操。

官渡之戰結束後,曹操派張遼、夏侯淵聯訣攻打昌豨。從曹操派出的陣容來看,曹操已經起了殺心。但不知道是張遼真的未領會曹操的意思,還是他有意給昔日老友一條生路,他竟冒險上三公山勸降昌豨。

張遼勸降昌豨立了一功,曹操自然不願意下愛將的面子,再將昌豨處死。但是,他卻意味深長地對張遼說:“此非大將法也”,這表明,曹操的內心其實是責怪張遼的。

3、昌豨三叛,曹操殺雞儆猴

在劉備第二次入主徐州,以及後來他到達汝南之後,曹操轄區內均出現“郡縣多叛曹公爲先主”這一反常現象,這令曹操心中無比窩火。而更離譜的是,劉備竟能順利穿越臧霸、孫觀、昌豨等人的防區順利到達汝南,領導劉闢等人作戰,這簡直就是不把曹操放在眼裏。

不過,曹操當時雖然惱怒,但他卻強壓怒火,因爲翼州未平定。建安十年(205年),曹操平定冀、青二州,統一北方之戰取得重大勝利。此時,對曹操而言,徐州的戰略地位已經下降,因此,下一步,他就要進行秋後算賬了。

歷史上昌豨三次背叛曹操,難道不怕曹操殺他嗎? 第3張

曹操給“泰山五雄”中的四人封侯,唯獨不給昌豨任何封賞,就已經發出了明確的信號。可惜昌豨沒有政治智慧,他不僅不保持低調,反而站出來當出頭鳥,再次反叛。於是,曹操就順勢而爲,派于禁出征東海郡,並傳令“圍而後降者不赦”,這就相當於斷了昌豨的退路。

所以,曹操派于禁出征前,就已經下了處死昌豨的決心。他這樣做的目的,就是要殺雞儆猴,警告那些心有異志者:今時已不同往日,再有叛我者,必殺無赦。

綜上所述,昌豨第一次反叛時,曹操之所以選擇原諒他,是因爲當時曹操須集中精力對付袁紹,因此必須保證後方的穩定,所以才選擇對此事進行冷處理。而他第二次反叛之所以能夠逃過一劫,則要感謝老友張遼,是張遼以一己之力保住了他的性命。

第三次反叛,則是昌豨在錯誤的時間、錯誤的地點做了一件自取滅亡的蠢事,被處死完全是咎由自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