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東吳作爲三國時期的一部分 東吳是怎麼滅亡的

東吳作爲三國時期的一部分 東吳是怎麼滅亡的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3.0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三國時期,吳國爲何滅亡?這是很多讀者都比較關心的問題,接下來就和各位讀者一起來了解,給大家一個參考。

作爲三國當中的主角之一,東吳政權在那個時代無疑佔有了相當重要的分量,對推動整個時代的發展來說也曾發揮過不可替代的作用。

然而,這樣一個歷經數十年經營的政權,最終卻依舊難逃覆滅的命運,其中固然有着曹魏政權過於強大的原因,但其自身內部的不穩定因素纔對其滅亡起到了主要影響。

同時,也正是由於這些在戰略政策上的失誤乃至失敗,導致東吳在後世的評價也往往受人詬病,相比於曹魏以及蜀漢來說可以說是遠遠不如,這倒也可以說是個奇特現象。

東吳作爲三國時期的一部分 東吳是怎麼滅亡的

一、曹魏政權的單方面強大是不可忽視的客觀因素

在中國歷史上,北方長期以來都在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處於中心地位。

這不僅僅是因爲相比於南方來說,北方受到人爲開發的時間要更爲久遠,還在於北方的地形地勢上來看也更加平坦廣闊,更適於一個國家和政權的發展,對人們的生活生產活動來說也能夠提供更多的便利。

尤其是在古代社會生產力水平並不發達且遠洋貿易並不興盛的時代背景下,北方便自然而然地受到了封建統治者的青睞,無論是長安、洛陽抑或是開封等城市的興起,都從側面證明了當時北方的繁榮。

在這種情況下,佔據了廣大北方地區的曹魏政權在整體國力上相比於蜀漢以及東吳來說,就呈現出相當明顯的優勢。

事實上,當時曹操打敗袁紹、逐漸統一北方後,中國的南北統一之勢便已經有些不可阻擋的意味。

也就是說,如果曹操在赤壁之戰當中取得勝利,那麼赤壁之戰其實也不過是如隋滅陳之戰、蒙古滅南宋一般的尋常戰役,並不會具有如此之多的傳奇色彩,畢竟當時南北地區之間無論是在經濟還是軍事層面,其差距都是顯而易見的。

之後雖然形成了三國鼎立之勢,但從總體來說,曹魏依舊以其強大的軍事實力獨佔鰲頭,是最有可能完成統一大業的勢力。因此,尚且不說東吳本身在內政上出現瞭如此之多的問題,就算其國內一片繁榮,最終是否能夠打敗曹魏也仍然是一個未知數。

東吳作爲三國時期的一部分 東吳是怎麼滅亡的 第2張

二、東吳政權內部本身存在諸多矛盾

1、實際掌權者的戰略手段不夠出色

雖然在整個東吳政權內,最出名的人物便莫過於孫權周瑜,但說到東吳政權的建立,卻還是要追溯到孫權的父親孫堅以及其兄長孫策身上。其中,孫堅憑藉着在軍隊當中的驍勇善戰積累了大量軍功,並最終升官爲豫州刺史。

雖然他之後在與劉表的作戰當中去世,但其長子孫策卻完全繼承了他的勇猛特質,不僅大大擴張了父親留下的基業,同時也爲之後東吳政權的建立奠定了極爲堅實的基礎。

然而,孫策本人卻在一場意外中過早去世,這導致在當時年僅十八歲的孫權 便成爲了孫策勢力的最高領導者,這對正處於擴張狀態的東吳來說是一個巨大的打擊。

東吳作爲三國時期的一部分 東吳是怎麼滅亡的 第3張

誠然,我們不能說孫權是一個昏君,但身處三國這樣一個亂世,孫權的表現卻無疑是不合格的。一方面,正如孫策本人所說,“舉江東之衆,決機於兩陳之間,與天下爭衡,卿不如我。舉賢任能,各盡其心,以保江東,我不如卿。”

也就是說,孫權雖然在內政管理上相比於孫策來說更爲強大,但在軍事作戰上,他卻遠遠不如孫策,而這在那樣一個羣雄割據的時代是一個更爲致命的問題。

縱觀整個東漢末年至三國時代,孫吳與曹魏之間總共發生過多達六次的合肥之戰,卻最終是在自身處於大優勢的情況下落得個慘敗收場,甚至是反倒成就了張遼的威名,這無疑是孫權能力不足的體現。

若是讓孫策多活幾年,爲東吳政權攢下更多的政治資本,攻取更多的城池土地,之後故事的發展或許就會有不一樣的局面。

另一方面,孫權本人的戰略眼光也呈現出較爲短淺的一面。前文已經說道,相比於曹魏政權來說,無論是東吳還是蜀漢,在整體國力上都遠遠不及。

然而,在這種大敵當前的情況下,孫權卻在關羽與曹魏作戰期間叛變盟約,對蜀漢政權發起了偷襲的致命一擊,甚至最後還將關羽殺害,將這兩個國家重歸於好的可能掐斷。

雖然在之後的夷陵之戰當中,東吳成功將來勢洶洶的蜀漢擊敗,但事實上,當夷陵之戰發生後,這兩個國家就已經是雙輸的局面——他們統一中國的可能性都被大大降低。因此,從這個角度來看,孫權作爲一個統治者來說,實在是很難帶領東吳走向最終的勝利。

東吳作爲三國時期的一部分 東吳是怎麼滅亡的 第4張

2、東吳政權統治階級的集體腐化

孫權本身已經無法算上一個優秀的君主,但之後繼位執掌大權的孫皓更是遠遠不如,直接就是暴君。直到東吳末年之時,整個東吳內部的剝削壓迫現象已經十分嚴重。

爲了徵收更多的賦稅,東吳政權不僅沿用了西漢時期漢武帝用來的籌措軍費以對抗匈奴的“算緡”等嚴苛措施,極大加重了人民的負擔,不顧天災等特殊情況仍然照舊收取賦稅的行爲也對百姓的日常生活造成了相當嚴重的影響。

對於那些無法收取足夠賦稅的官吏,孫皓則採取了同樣堪稱殘忍的措施,“會稽太守車浚,湘東太守張詠不出算緡,就在所斬之,徇首諸郡”。在這樣的情況下,東吳內部民生自然陷入了水深火熱當中。

另外,正是由於身處亂世,東吳雖然本身已經失去了同曹魏政權徹底抗衡的資本,但軍備措施卻依然需要做足,這導致當時東吳百姓的徭役也頗爲繁重。

而徭役繁重所帶來的影響不僅僅是大量士兵的死亡,失去主要勞動力的家庭也往往會在不久後便走向離散,這對於整個社會的穩定來說無疑是一個巨大的打擊。

雖然在這一過程中,有過不少正義的官吏對孫皓的一系列措施提出過質疑,但最終卻只落得個悽慘的下場,東吳的政治環境也因此愈發惡劣,呈現出一片腐敗黑暗的局面。在這種社會黑暗、生活難以爲繼的情況下,東吳國內也開始爆發多次農民起義。

對於東吳政權內部的農民起義,我們需要分前後兩個階段來看。在東吳前期的農民起義,其主體是江南地區本地的土著居民,也就是在當時被華夏稱爲“山越”的廣大少數民族。

他們之所以會發動大規模起義,很大程度上是由於無法忍受漢人的同化措施,是屬於擴張者和原住民之間的衝突,這自然難以避免。而在後期,農民起義的主體參與者則成爲了廣大普通農民,其參加的原因正如前文所說——生活難以爲繼。

東吳作爲三國時期的一部分 東吳是怎麼滅亡的 第5張

也因此,相比於前期的農民起義,後期的農民起義無論是在規模、範圍還是在寓意上都要遠遠大於前者,對東吳政權穩定性的破壞力度自然也相對應的提高。

3、時局的變化要求東吳統治者加大力度剝削民衆

在孫權掌權時期,東吳內部在軍事上所採取的制度主要是屯田制。在這一制度下,不僅廣大屯田軍民能夠獲得基本的物資補給,有效維繫了社會穩定,同時對鞏固邊疆地區的穩定來說也有着重要意義,它的實施在中國歷史上也較爲多見。

然而,隨着時間的變化,屯田制在東吳地區內的實施卻陷入瀕臨崩潰的境地。隨着蜀漢的滅亡,東吳外部所受到的軍事壓力大幅度提高,這迫使其不得不花費更爲巨大的代價來填補長江上游防線的空虛。

同時,東吳後方的交織、九真地區也相繼失去,整個東吳因此陷入“日南孤危,存亡難保,合浦以北,民皆搖動,因連避役,多有離叛”的危急境地。

在這種情況下,東吳統治階級爲了維護國家的安全,不得不對國內民衆採取更爲極端的壓迫方式來獲取足夠多的資源來加強軍事防禦,而原先在屯田制當中享有較多優惠的士兵在生活上也陷入極端窘迫的狀態。

他們不僅需要承擔耕田勞作、抵禦外敵的繁重責任,同時還需要忍受統治者的剝削壓迫,各種雜役工作也是由他們來進行。

久而久之,他們能否維持日常的生計都已經成爲問題,更遑論抵禦曹魏政權的進攻,東吳的軍事力量自然進入空虛的狀態。這不僅僅是整體國力的差距,在人心以及政權的號召力上,東吳已經陷入了絕對的下風,只待曹魏大軍一到,他們必定難以抵抗。

東吳作爲三國時期的一部分 東吳是怎麼滅亡的 第6張

三、總結

總的來說,東吳政權之所以會最終走向滅亡,除了其本身在整體國力上就遠遠不如曹魏外,主要還是在於其內部存在的諸多問題。

在統治者的殘暴措施下,東吳國內的民衆早已過的是水深火熱,這不僅極大削弱了東吳本身所擁有的力量,同時也使整個國家的民衆對其歸屬感大大下降,整個社會風氣陷入一種混亂的狀態。

當然,相比於曹魏內部的司馬氏來說,東吳即便國內再如何混亂,其政權卻並未發生更迭,這也可以算是他唯一強過曹魏的點了。

參考資料:

《東吳政權滅亡的基本原因》——章振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