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三國時期,最晚滅亡的東吳爲何也未能統一中原?

三國時期,最晚滅亡的東吳爲何也未能統一中原?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6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很多人都不瞭解東吳,接下來跟着小編一起欣賞。

東漢末年,魏蜀吳三國分立。曹氏滅漢建魏,名分不正,而蜀漢又根基尚淺。相較之下,雄踞江東的孫吳地理位置優越,又不乏賢能之輩。因而,許多人對於東吳一統天下寄予厚望。在三國中,東吳確實最晚滅亡,然而東吳也未能統一中原,這是爲何呢?

三國時期,最晚滅亡的東吳爲何也未能統一中原?

魏與蜀都不容小覷,東吳若是貿然行動,很有可能讓魏蜀聯合反擊。東吳實力不弱,但能與其三足鼎立的蜀魏也絕不好惹,魏國甚至要強於東吳。東吳害死關羽後,劉備一怒之下興兵伐吳。劉備兵多勢重,氣勢強勁,孫權求和不成只能應戰。夷陵一戰,若非劉備求勝心切失了理智,恐怕孫權也討不了好。孫權與劉備這一戰,長達七八個月之久,可見蜀漢實力之強。況且在此戰中,爲避免兩線作戰,孫權還向曹魏稱臣。對戰一國尚且如此,若是東吳的對外作戰逼得蜀魏聯合,東吳恐怕更難取勝。

東吳內部並不安定,山越一直是東吳的心腹大患。東吳不僅有外患,還有內憂。在江東境內的山區,有山越人仰仗地勢之險抵禦東吳政權。所謂的山越,是在東漢末年佔山爲王的武裝組織。他們之中有爲避戰亂來此地的百姓,也有豪強大族。山越人驍勇善戰人數又多,參戰人數最多時能有數萬。孫權自掌權之時,就對山越進行鎮撫,收效甚微。他西征黃祖時,山越復起。東吳後方有此威脅,孫權不得不撤軍。經過數十年的征討,山越之患才得以解除。有此內患,後方不穩,東吳也就不敢對外進行大規模的軍事行動。

三國時期,最晚滅亡的東吳爲何也未能統一中原? 第2張

孫權在繼承人問題上舉棋不定,導致政局不穩,東吳開始衰落。孫權長子孫登死後,東吳開始陷入二宮之爭。因爲孫權立孫和爲太子,卻對魯王孫霸極其寵愛。帝王行事如此舉棋不定,讓孫和孫霸都對帝位有所覬覦,而羣臣也爭相站隊。二宮之爭延續數年,牽扯臣子甚廣,連名臣陸遜都因此事而失去孫權寵信。結果最後,孫和被廢,孫霸被殺,幼子孫亮反而繼承了大統。這場二宮之爭使得東吳開始走向衰落,無力對外作戰。

三國時期,最晚滅亡的東吳爲何也未能統一中原? 第3張

東吳的人才大部分都陷入內部爭鬥中,無暇對外作戰。孫亮繼位時,年僅十歲,大權旁落。羣臣奪權,無暇顧及統一大事。最初由諸葛恪掌權,他執政初期曾在東興之戰中大敗魏國,是可用之才。後來諸葛恪出兵淮南失敗,被孫峻所殺,孫峻開始執掌吳國大權。他死後,又將手中權力交給從弟孫綝。孫綝此人暴虐嗜殺,凡是與他不合者,都下場頗慘。呂據、朱異等孫吳的名將便是被他所害。一國臣子不能同心協力對外作戰,反而自相殘殺,國力不被削弱已是難得,談何統一中原呢?

東吳確實有統一中原的潛力。若是國內安穩,孫氏家族又有進取之心的話,統一中原指日可待。可惜的是,東吳的國力在皇位之爭,羣臣奪權以及對內作戰中被消耗掉了,最終走向滅亡也在情理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