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清朝武士爲什麼都是反戴腰刀?打仗的時候不會嫌麻煩嗎?

清朝武士爲什麼都是反戴腰刀?打仗的時候不會嫌麻煩嗎?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9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清朝武士爲什麼都是反戴腰刀?打仗的時候不會嫌麻煩嗎?其實無論是將腰刀正戴(刀柄朝前)亦或是將腰刀反戴(刀柄朝後),其原因只有一個,既不是所謂的太平刀佩法,也不是爲了在皇帝面前表示無害,而是單純爲了方便使用。

清朝是滿族人(前身是女真人)建立的政權,而滿族人早期是標準的漁獵民族,世代在白山黑水間的深山老林中狩獵爲生,當他們去森林中打獵時,除了手中會拿着長矛以外,還會攜帶着弓、箭和箭囊(放置箭的容器)、弓囊(放置弓的容器),且習慣將弓囊佩戴在自己的身體左側,然後在不使用的弓的時候,把弓放進弓囊裏保存,等用的時候再取出來。

而由於大多數人都是右撇子,同樣習慣於將配刀放置在身體左側,以供自己方便使用。但在這種情況之下,就造成了滿族獵手們在行動時,都位於腰身左側的腰刀和弓囊十分容易隨着獵手身體的起伏而相互之間發生撞擊摩擦,這樣不僅行動不方便,堅硬的腰刀還容易對弓箭的弓稍和弓背造成磕碰、磨損,這對冷兵器時代的士兵們來說,是要儘量避免的事,因爲這種情況會傷害到武器。

爲此,雖然和漢族一樣,都是使用雙附耳懸掛法(即用一長一短兩根皮帶,一頭繫於鞘附耳的孔內,另一頭繫於腰帶上,使得刀形成一定傾斜角度)將腰刀攜帶在左側腰身,但滿族人特別開發出了將佩刀反戴的用法,讓刀柄與弓囊的方向保持相反,防止傷害到弓,同時便於取用。在拉弓射箭的時候,腰刀的手柄也不至於妨礙拉弓放箭,因爲它的方向是向後,根本碰不到弓。

小貼士:漢族和其他民族很少見這種反戴腰帶的佩刀方式,不過有的民族會選擇反戴弓囊,兩者的原理很像,也是爲了避免腰刀和弓“打架”。

清朝武士爲什麼都是反戴腰刀?打仗的時候不會嫌麻煩嗎?

即使是努爾哈赤統領全體女真部落,將大部分滿族士兵都變成了騎兵(騎馬的步兵也算是騎兵)以後,他們也沒有改變自己對弓箭和腰刀的使用習慣。或者說滿族人在成爲騎兵之後,反而更有將腰刀反戴的需求了。畢竟人騎在馬上,那可比在陸地上奔跑都更加的顛簸,要是再正戴腰刀,那腰刀刀首和弓稍、弓片的直接碰撞,會跟敲鼓一樣激烈,會極大加速弓箭的磨損情況。

而且據說反戴腰刀還有兩個好處,首先就是可以減少對戰馬的錯誤指令發生。當騎兵選擇腰刀正戴之時,由於刀鞘的方向是朝下朝後的,是能夠碰觸到馬的側腹部,而這種觸碰一旦頻率多了,力氣重了一些,可能就會給與騎兵胯下戰馬一個錯誤信號,戰馬會以爲是騎兵再抽自己鞭子,或是故意磕碰,讓自己加速奔跑呢,而反戴腰刀由於刀鞘的方向是朝前的,是碰不到馬的側腹部的,自然沒這種情況發生。

對於這種說法,我感覺有一定的問題,因爲弓囊的方向也是朝後朝下的,騎兵在騎馬的過程中,弓囊同樣會觸碰到馬的側腹部,也會發出錯誤指令,但戰士們卻並沒有對此怎麼在意,所以我對正戴腰刀會給戰馬發佈錯誤指令的說法,表示存疑,難道是因爲弓囊輕,戰馬能夠很容易區分出來的緣故?大家認爲呢。

反戴腰刀的另一個好處就是對戰馬更安全,當騎兵在飛奔的戰馬背上拔刀時,如果他的佩刀是正戴着的話,在他快速將刀從刀鞘裏向前拔出的時候,必須要注意刀和馬頭之間的角度和距離,否則在快速拔刀的時候,容易割傷馬頭,這並非危言聳聽,而是確實有可能發生的事故,許多民族都有這種避免拔刀傷害戰馬的習慣。但如果騎兵的佩刀是反戴着的話,那就完全可以杜絕這種情況的發生。

因此種種,就造成了清朝武士腰刀反戴的現象。

至於說大家看着士兵們這樣佩刀感覺特別彆扭,認爲這種佩刀方式很不方便,在各種危險隨時都有可能發生的戰場上,這樣佩刀腰刀很不方便作戰使用,很不利於應對突發狀況,其實是想當然了。

清朝武士爲什麼都是反戴腰刀?打仗的時候不會嫌麻煩嗎? 第2張

事實上,從反戴着的刀鞘裏拔出腰刀並不比正戴時拔刀麻煩,同樣也是非常方便快速的一種拔刀方式,很順手。至於有些人想到的,將要腰刀反戴,即使拔刀方便,之後不用刀了,將刀插回刀鞘,會不會麻煩,畢竟此時的刀鞘口是朝後的,人的後腦又沒長眼睛沒長手,想來也會不方便。但這種顧慮也是多餘的,因爲士兵在把刀歸鞘時,會把刀鞘口撥正,然後從容地將腰刀插回去,讓腰刀回到最初的狀態,等待下次使用。

而清朝武士的腰刀騎士也並不總是反着戴的,在一些時期裏,清朝武士佩戴的腰刀也有正戴的,根據奕賡所著《侍衛瑣言》記載,乾隆前期到康熙皇帝的這幾十年裏,有許多侍衛攜帶腰刀時就是刀柄朝前,刀尖朝後,後來乾隆皇帝大搞“國語騎射”,想要復興滿人的傳統習慣,保持滿族的特殊性,才又下令讓侍衛們恢復滿人傳統的佩刀習慣,要求刀柄朝後了,當然乾隆這樣要求,並沒有什麼太多的用處,八旗軍們還是該玩玩該喝喝,自己祖宗的東西該忘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