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龍門石窟裏的西山石窟是什麼朝代建造的?雕刻了什麼?

龍門石窟裏的西山石窟是什麼朝代建造的?雕刻了什麼?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6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衆所周知龍門石窟是中國石刻藝術的最高峯,那麼龍門石窟裏的西山石窟是什麼朝代建造的?雕刻了什麼?下面本站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介紹,接着往下看吧~

西山石窟:北門---禹王池---潛溪寺---賓陽三洞---摩崖三佛龕---萬佛洞---蓮花洞---奉先寺---古陽洞---藥方洞--南門。

西山崖壁上有北朝和隋唐時期的大、中型洞窟50多個。北魏時期的代表洞窟:古陽洞、賓陽中洞、蓮花洞、皇甫公窟、魏字洞、普泰洞、火燒洞、慈香窯、路洞等;

隋唐時期的代表洞窟:大盧舍那像龕、潛溪寺、賓陽南洞、賓陽北洞(以上兩洞的洞窟及窟頂裝飾完成於北魏,佛像完成於隋和初唐)、敬善寺、摩崖三佛龕、萬佛洞、惠簡洞、淨土堂、龍花寺、極南洞等。現簡要介紹一些出名的建築景點。

龍門石窟裏的西山石窟是什麼朝代建造的?雕刻了什麼?

盧舍那大佛,是根據武則天自己的容貌儀態雕刻的佛像,更是龍門石窟中藝術水平最高、整體設計最嚴密、規模最大的一座造像,以神祕微笑著稱,被國外遊客譽爲“東方蒙娜麗莎”、“世界最美雕像”。

盧舍那大佛作於唐高宗咸亨三年(公元672年),位於洛陽龍門西山南部山腰大盧舍那像龕,通高17.14米,頭高4米,耳長1.9米。

日本光明皇后非常敬仰武則天,盧舍那大佛雕刻的消息傳入日本後,在光明皇后力勸下,740年聖武天皇發願“朕亦奉造”,於是在奈良(平城京)東大寺建造盧舍那佛銅像。

潛溪寺,又名齋祓堂,是龍門西山最北邊的一個石窟寺。創建時代不詳,唐人的詩文中未有記載。寺名最早出現於宋人的一些詩文中。相傳曾是唐朝宰相李藩的別墅,極盛於宋金之時,清代原建木結構窟檐。1990年改建爲仿唐木結構樣式,鋪石板地面。

今龍門西山石窟區的“潛溪寺”洞窟,高、寬各九米多,進深近七米,窟頂藻井爲一朵淺刻大蓮花。供奉的主佛是阿彌陀佛,南壁有大勢至菩薩,在故宮博物院有1比1的複製品陳列。

北邊有觀音菩薩等石刻雕像。然而這卻是與宋潛溪寺毫不相干。清·路朝霖:“按今龍門山半,賓陽洞前之榜曰‘潛溪’,乃乾隆中庸妄子所題,非其原地也”。

賓陽洞,原名叫靈巖寺,由賓陽中洞、賓陽北洞、賓陽南洞三個洞窟組成。

賓陽洞始鑿於北魏景明元年(公元500年),距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是北魏宣武帝爲孝文帝、文昭皇后主持開鑿的皇家第一窟,用以銘記孝文帝遷都洛陽和進行漢化改革的歷史功績,也是我國正史中唯一有確切記載的石窟。

龍門石窟裏的西山石窟是什麼朝代建造的?雕刻了什麼? 第2張

明人彭綱就曾在《題龍門石像》中寫道:“當時錘鑿斫(zhuó)民脂,萬金不惜窮妖奇”,指的就是該洞窟的開鑿。賓陽三洞前後營造時間長達24年,用工80餘萬人,但是,北魏時期仍然只完成了賓陽中洞,賓陽南洞、賓陽北洞一直到隋唐時期才相繼完成。

萬佛洞是河南洛陽龍門石窟內的洞窟,因洞內南北兩側雕有整齊排列的一萬五千尊小佛而得名。是在宮中二品女官姚神表和內道場智運禪師的主持下開鑿的,完工於唐高宗永隆元年即公元68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