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于禁最受曹操器重,但卻因爲什麼事情受到了敵視?

于禁最受曹操器重,但卻因爲什麼事情受到了敵視?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5.05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三國(220年-280年)是中國歷史上位於漢朝之後,晉朝之前的一段歷史時期。這一個時期,先後出現了曹魏、蜀漢、東吳三個主要政權。那麼下面本站小編就爲大家帶來關於張遼樂進于禁徐晃張郃都是怎麼死的詳細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張遼被後人評爲五子良將之首,不過在曹操時代,其實五子良將中,最受曹操器重信任的並不是張遼,而是于禁。只不過後面于禁犯了大錯,不被曹家原諒,所以于禁的地位遭到了削弱。說回張遼,張遼自幼生活在東漢邊境,時常受到胡人的騷擾,不過這一系列動亂卻造就了張遼出色的能力,當他還是少年時,便已經成爲了雁門郡的郡吏。之後他先後跟隨丁原、何進、董卓、呂布,歷經坎坷,最終在呂布戰敗後,他投降了曹操,開始爲曹操效力。

在曹操手下,張遼的軍事才能得到了充分的施展,攻袁紹、敗昌豨、破烏桓,張遼是屢立大功,受到曹操的器重。之後張遼又奉命守衛合肥,在合肥這個地方,張遼打出了他一生中最佳戰績,並憑此戰績進入武廟,被後人評爲古今六十四名將之一!當然了,這一最佳戰績指的就是他八百騎兵大破孫權十萬大軍了,終張遼一世,東吳始終拿不下合肥,吳主孫權更是多次被張遼擊敗,被人戲稱,他是在給張遼刷經驗,活生生的把張遼給擡進了武廟。

在正史中,張遼最終是病逝的,也算是一種善終吧。不過在演義中,很明顯張遼的這種死法並不符合羅貫中先生的價值觀,於是在演義中我們可以看到,張遼是被東吳大將徐奉給一箭射中了腰間,回營後不治身亡。說實話,本文認爲演義中張遼的結局算不上好,正史中的結局明顯要好很多。

于禁最受曹操器重,但卻因爲什麼事情受到了敵視?

同樂進相比,張遼還算是比較幸運了,至少在演義中,張遼還是一流的猛將,戰力非常強悍。然而樂進呢,身爲五子良將之一,樂進在正史中是一個十足猛人,但是在演義中他的實力卻被大幅度給削弱了。

在正史中,樂進作戰,常常是每戰先登,什麼意思呢?就是打仗衝在最前面!在這種情況下,他還能活下來,而且屢立戰功,成爲大將,可見樂進的個人戰鬥力是有多麼的強悍!在正史中,樂進曾斬殺袁紹大將淳于瓊、嚴敬,還曾擊退過關羽這個萬人敵,樂進可謂是一個超級猛人啊,可是在演義中,他被弱化得連一流武將都排不上,真的是非常尷尬了。

建安二十三年(218年),樂進逝世,諡曰威侯。史書中並沒有記載樂進是怎麼死的,不過就因爲沒有詳細記載,說明他是正常死亡,所以推測他是善終的,而並非是死於他人之手。由此可見,樂進最終的結局也還算是不錯的。當然了,這肯定不是羅貫中先生想看到的。於是在演義中,樂進是因爲中了東吳大將甘寧的冷箭而受傷退場,最終再也沒有出現在演義中。堂堂五子良將之一,最後竟然連結局都沒有,樂進可謂是冤大了啊。

于禁最受曹操器重,但卻因爲什麼事情受到了敵視? 第2張

前文說過,于禁原本是五子良將中最受曹操器重的,只不過最終他因犯錯而受到了曹家的敵視,所以地位大降,那麼于禁是因爲什麼事情受到敵視的呢?其實就是因爲他投降了關羽!

襄樊之戰,關羽出兵把曹仁打得龜縮城內,不敢接戰。樊城是曹魏的軍事要地,曹操自然不容它被關羽染指,於是曹操命于禁統帥七軍前往迎敵。在此戰中,于禁也是比較倒黴的,原本按照他的軍事才能,是不會被關羽輕易擊敗的,可是當時天降大雨,大水平地數丈,搞得於禁的七軍在普通地面根本待不住,只能往地勢高的地方轉移。而這一轉移途中,肯定會損失很多輜重,外部的補給也是跟不上,最重用的是,關羽大軍根本不怕大水!

于禁七軍是北方來的軍隊沒有大船,但是關羽本身有水師,他是有大船的。大水平地數丈,對於禁來說不利,但是對關羽來說卻是一個好消息,最終關羽指揮軍隊站在戰船上攻擊曹軍,把曹軍給徹底打崩了。曹軍外無援軍,內有關羽的猛烈進攻,沒法抵擋,最終只能投降,而於禁最倒黴的事情來了,他們都投降了,唯獨龐德誓死不降,兩人這一對比,就顯得於禁這人非常不堪了,於是連曹操都發出了如下感嘆。

《三國志》:太祖聞之,哀嘆者久之,曰:“吾知禁三十年,何以臨危處難,反不如龐德邪!”

這于禁也是真夠倒黴的,這場仗本身就不是他的錯,是老天站在了關羽這邊,而在那個時代,投降也不是那麼不可容忍的事情,關羽不也投降過曹操嗎?但是人哪,就怕對比,有龐德的誓死不降在一邊做對比,就把于禁給襯托得非常不堪了,於是曹丕忌恨上了于禁。最終當於禁被東吳送回,曹丕表面寬慰于禁,暗地裏卻用於禁投降關羽的畫面刺激於禁,最終逼得於禁羞憤而死。也許羅貫中先生也覺得於禁的結局有點慘,沒法改,所以在演義中,于禁的結局和正史中其實是差不多的。

于禁最受曹操器重,但卻因爲什麼事情受到了敵視? 第3張

張郃原本是袁紹手下大將,後來在官渡之戰投降了曹操,當曹操聽說張郃來降,直接將張郃比喻爲韓信,並拜張郃爲偏將軍,封都亭侯。而張郃的表現也沒有辜負曹操,他多次跟隨出戰,屢立戰功,並在夏侯淵死後,成功的穩住了漢中曹軍,避免了全軍潰敗,曹操因此還給了張郃假節的權力,統領漢中諸軍事。

隨着時間的流逝,衆多名將逐漸凋零,張郃成爲了天下間首屈一指的名將,連諸葛亮都要忌憚他三分。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命馬謖守衛街亭,阻止魏軍的增援步伐,結果張郃大軍一到,很快的就擊敗了張郃,威脅諸葛亮後方。最終諸葛亮只能放棄之前的戰果,無奈後撤,而在之後的作戰中,張郃也是多次與蜀軍交戰,是一個令蜀軍十分頭疼的名將。

太和五年(231年),諸葛亮第四次北伐,由於李嚴運糧不繼,蜀軍糧盡,只能無奈退軍。看到諸葛亮退兵,司馬懿催促張郃出戰追擊,但是張郃憑藉多年的軍事經驗,覺得此事不宜追擊,可惜司馬懿強逼,最終害得張郃殞命木門道。

于禁最受曹操器重,但卻因爲什麼事情受到了敵視? 第4張

《魏略》:亮軍退,司馬宣王使郃追之,郃曰:"軍法,圍城必開出路,歸軍勿追。"宣王不聽。郃不得已,遂進。蜀軍乘高布伏,弓弩亂髮,矢中郃髀。

張郃作爲武將,戰死沙場,這種死法是比較符合羅貫中先生的價值觀的,所以說在演義中,張郃確實最終也是殞命於木門道,不過關於張郃追擊的原因,卻和正史略有不同。

正史中是司馬懿逼張郃去追殺諸葛亮,而在演義中則說的是張郃主動追殺諸葛亮,司馬懿勸阻他,但是他不聽,最終被伏擊身亡。在演義中,很明顯羅貫中先生是有意擡高司馬懿的,原本前幾次諸葛亮北伐,曹魏這邊的主帥是曹真,但是到了演義中都變成了司馬懿,羅貫中先生正是想用擡高司馬懿的方式,襯托出諸葛亮的無上智謀。只是可惜了張郃,英雄一世,在演義中卻變成了是自己不聽勸告,才導致兵敗身亡。

于禁最受曹操器重,但卻因爲什麼事情受到了敵視? 第5張

在正史中,徐晃其實是五子良將中地位最低的一個,不過在演義中,徐晃的表現可謂是非常的亮眼。徐晃在演義中算得上是一個強一流的武力高手,曾五十回合和超一流高手許褚打平,實力強悍,在後期作者甚至安排了一場徐晃單挑擊敗關羽的戲碼,可以說給了徐晃非常大的面子。不過在徐晃的去世問題上,羅貫中先生還是一如既往地堅持了自己的價值觀,給徐晃安排了一個戰死沙場的結局。

在正史中,並沒有交代徐晃是怎麼死的,也就是說徐晃是正常死亡,算是善終,一個比較好的結局。但是在演義中,徐晃卻是在攻擊上庸的孟達時,由於跑得離城牆太近,被孟達一箭射中額頭,回營後不治而亡的。實話說徐晃的這個結局,和他在演義中的角色完全不符,因爲在演義中,徐晃和張郃二人都是那種把生命看得比較重的人,他們一般是不會以身犯險的,結果他的最終結局卻是衝得離城牆太近,被一箭射死,這怎麼看也不像是他的作風。只能說羅貫中先生爲了滿足他的價值觀,強行給徐晃加戲,把徐晃給寫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