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唐代的三司推問是指的什麼?具體流程是怎麼樣的?

唐代的三司推問是指的什麼?具體流程是怎麼樣的?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3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唐朝詩人杜甫的官職是左拾遺,這是一個八品的官職,他接受了三司推問的審查,那麼這個三司推問是指的什麼?具體流程是怎麼樣的呢?不清楚的讀者可以和本站小編一起看下去。

有着浪漫理想的官員

杜甫是一個有理想的官員那麼關於他最大的夢想就是學成文武藝,授予帝王家。他想讓自己能夠成爲一代名臣。

而杜甫其實一直沒有受到唐肅宗的重用,在安史之亂中杜甫被安祿山叛軍給俘虜了,然後安祿山的叛軍將杜甫押解到了長安城。杜甫爲了去見大唐的皇帝,冒了很大的風險逃出長安。

跑到了靈武。唐肅宗並沒有對杜甫有太多的感情。畢竟杜甫從長安城跑出了,就讓肅宗難免心有疑慮。但是看看杜甫的樣子也對杜甫的忠心感到感動,所以就授予了他左拾遺的官職。

這個時候的杜甫其實是很感激皇帝的,因爲杜甫覺得自己終於有了報效祖國的機會,但是很快這種機會就變成了致命的罪過,杜甫被迫接受三司推事。

唐代的三司推問是指的什麼?具體流程是怎麼樣的?

所謂三司推事是個什麼東西呢,你可以想象一下電視劇裏的三司會審照說杜甫的左拾遺不過是個小官,根本就用不上這玩意兒那麼他究竟是哪裏犯了忌諱呢?

當時推薦杜甫做官的人當中有一個人叫做房綰,這個人是唐玄宗派給唐肅宗的,我們都知道唐肅宗在靈武繼位是沒有稟告給他的父親唐玄宗的,因爲他的父親唐玄宗當時被安祿山史思明給追得亂七八糟,天天逃命。

但即便如此唐玄宗對於肅宗皇帝說的不說一聲,就自己登位的事情,還是頗有芥蒂的。爲了控制唐肅宗,當時的唐玄宗就向唐肅宗旁邊派了很多人,房綰就是其中之一。

當時的房綰擔任的是相當於宰相的官職由於它的來歷問題唐肅宗很久就看他不爽,但是一時半會兒又沒有抓到他的小辮子,所以只能暫時放下,恰好此時房綰的門客犯了貪污罪,當時有御史就順便彈劾房綰。

於是唐肅宗就趁機降了房綰的官,只當時杜甫和房綰是算是朋友,所以他就給唐肅宗上書表示說,不應當這麼做。唐肅宗看到這份上書以後當場大怒說,我自己任免官員,你居然也要管。

簡直是豈有此理,於是他二話不說就命令三司會審杜甫杜甫一看自己,不過上了個書怎麼就莫名其妙地被三司會審,他哪裏見過這個架勢。是徹底就暈掉。

好在杜甫在做官的時候並沒有做什麼過分的事情,所以算是最後也沒會審出什麼東西出來,然後唐肅宗就沒有再讓杜甫繼續當官。

什麼是三司推事

所謂的三司推事是一個什麼樣的東西,三司就是所謂的刑部,大理寺和御史臺俗稱三司。

所謂三司推事,就是這三個部門一起審理案件,有的時候中書省和門下省也會跟着摻和一場如果說案件發生在地方不方便的話,那麼三個部門會派專員趕往案件發生的地方這樣的話就能夠交出色的完成案件的審理。

但是讓杜甫被三司會審,完全是殺雞焉用牛刀,他之所以會被審查完全是因爲。房綰之所以被降職並不是因爲他的門客貪污,而是因爲他是唐玄宗一派的人,而唐肅宗和唐玄宗的父子關係。

在唐肅宗靈武即位以後就已經降到了冰點,唐肅宗甚至動過不再把宣宗接回來,以免他訓斥自己的念頭。而房綰是唐玄宗選中的人,所以唐肅宗一直想要找一個機會把房綰給滅掉。

正好房綰的門客貪污給了唐肅宗一個很好的藉口。但是這一次杜甫是不管的。他只知道他和房管有交情,門客貪污,這種事情也確實不至於讓房綰受到如此嚴重的懲罰,所以她才向皇帝做了建言,但是房綰的離職也讓杜甫徹底失去了聖心。

唐代的三司推問是指的什麼?具體流程是怎麼樣的? 第2張

而且更爲致命的是在唐肅宗靈武登位之前房綰曾經向皇帝唐玄宗提出了分封制王做一個平衡的說法。

當時在分封方案當中,唐肅宗得到的是一個非常糟糕的封地。這樣一來唐肅宗自然就對房綰厭惡之極了,就是因爲這樣的緣故,恨屋及烏,房綰的到臺也讓杜甫被三司推事。

詩人的政治通病

需要說明白的是太過浪漫太過理想主義幾乎是詩人的通病,當初李白因爲在正統唐朝皇室那裏得不到重用索性就投奔了永王的隊伍,但是問題是永,當時在和唐肅宗爭奪天下。

是個正兒八經的反賊,這種人李白居然也能跟隨,足見這個人的政治敏銳度低到了何種程度。不對,他根本就沒有什麼敏銳度。

但凡腦子正常的人都會知道永王的人是永遠都無法效忠的,除非你也打算謀反,但是李白覺得效忠誰不是效忠了,反正這個人也是唐朝皇室成員,大家都是一家人嗎,所以無所謂。

永王最後失敗,而李白也因爲這件事情被流放,但是他的運氣很好,還沒有等走到流放的目的地就遇上了大赦,然後他就又回來了。

其實人有的時候是很奇怪的生物,他很可能在一個方面非常非常出色,但是在另外一些方面卻幼稚得令人害怕,盛唐時期的詩人就是這樣的一羣人。

他們在詩詞方面的成就,讓後代無比敬仰,但是在另外一個方面,他們在政治方面完全缺乏敏銳度,所以最後導致的就是唐代的詩人們大多數都沒有當官,即便是當了官的最後也很快就丟了官甚至有更加慘烈的下場,其實政治場是不適合詩人。

詩人的希望是快意恩仇是美麗,是豪放是有什麼說什麼,而盛唐時期,雖然沒有什麼太大了對於言論上的束縛,但是一些基本上的忌諱還是要懂的,像劉禹錫那種閒的沒事兒就寫百畝中庭半是苔,桃花淨盡他菜花開。

種桃道士今何在,前去劉郎今又來的人,如果不是生活在唐朝,那恐怕早就全家遭殃了。詩人是一個很偉大的羣體,政治家是另外一個很偉大的羣體,但是這兩個羣體之間很少會有交集。

因爲政治家考慮的是縱橫考慮的是治國,而詩人考慮的是這篇文章怎麼寫比較好,這首詩究竟怎麼樣,至於會不會得罪人對於唐朝的詩人來說,這實在是不是什麼需要考慮的問題。

畢竟除了劉禹錫的以外,白居易都能在《長恨歌》裏明目張膽地寫漢皇重色思傾國,御宇多年求不得。

唐代的三司推問是指的什麼?具體流程是怎麼樣的? 第3張

這種明顯罵皇帝的事也能在唐詩裏面找到不少,所以缺乏政治敏銳度的人並不只是杜甫一個,甚至說缺乏政治敏銳度的詩人們並不僅僅生活在唐代。

就連宋代的大文豪蘇軾也有着烏臺詩案,差一點點就沒有什麼好下場,所以希望唐代詩人突然有政治覺悟,那是不現實的,指望政治家突然懂得詩人的浪漫也是不現實的,這就是兩個完全沒有交集的領域。